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韓少功:知青題材有敘事空間 以本書暫別一段歲月

http://marskidz.com 2013年03月19日09:49 來源:文匯報

  《馬橋詞典》出版后沉寂10多年,韓少功攜長篇新作《日夜書》重返文壇,日前接受本報獨家采訪——

  文學,敏感于那些多義性疑難

  作家韓少功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馬橋詞典》后,即被卷入相關(guān)"抄襲官司",雖勝訴,但在之后的10多年里幾乎保持沉寂狀態(tài)。日前,他攜20多萬字的長篇新作重返文壇,有意思的是,與當年那場風波緊密相關(guān)的塞爾維亞作家帕維奇的小說《哈扎爾辭典》中文版恰在此時上架,并登上各大網(wǎng)站的新書榜。

  評論家程永新認為,韓少功這部叫《日夜書》的長篇"很難用三言兩語概括,里面有太多豐富的復雜的東西"。小說從浪蕩不羈、后來成為前衛(wèi)藝術(shù)家的知青同伴姚大甲始,至長于理論的知青精神領(lǐng)袖馬濤的女兒笑月意外去世終,描寫一個朋友群體從知青時代開始的各種命運軌跡,展示這一代人的精神史。有評論說,韓少功從未離開過"知青現(xiàn)場",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生活層面。他定居在當年下鄉(xiāng)的湖南汨羅八景鄉(xiāng),在這個原始的出發(fā)點上觀察著、思索著:這一代人是怎樣成長,又是怎樣影響社會的?他們有何傷痛和坎坷?有何追求與迷失?有哪些連自己也難以察覺的人文血質(zhì)和生存能量?……這一切似乎都在作者筆下一再糾結(jié),形成了難分難解的"日"與"夜"。

  日前,韓少功就他的新作,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采訪。

  知青題材仍有敘事空間

  記者:你曾說過,"想得清楚的寫成隨筆,想不清楚的寫成小說。"在這次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你寄予的是怎樣一種"想不清楚"的心緒或者情結(jié)?

  韓少功:我最熟悉的是一些同輩人。自己很早以前就想寫一部長篇小說,釋放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感受。想必你已看出來了,我對我的同輩人既有同情和贊美,也有反思和批評,很多感受交錯復雜,沒法用YES或NO這樣的表態(tài)來簡單給出結(jié)論。既然是寫小說,既然要借重細節(jié)和故事,當然是這些枝枝蔓蔓和拖泥帶水的東西沒法簡化成說法、簡化成幾個標簽。換句話說,如果我能用"微博"的方式在這里同你說清楚,那這個東西一定不配寫成小說。

  記者:現(xiàn)在,知青題材已然不是時髦題材,可是你在這部作品中還是從知青歲月寫起,為什么?

  韓少功:題材通常只是一個借口,要看你怎么寫。以知青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已有不少,我從中受益良多。但也有一部分作品過于自戀,或過于自憐,雖說都是人之常情,但哭哭啼啼或慷慨激昂一旦成為模式,就會遮蔽大量的生活真相,誤導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說到過去,指責他人和社會是最省事的辦法,是自戀者和自憐者那里最常見的心理安保措施。但事實上,我們也是"他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更多一些自省的意味。宮廷題材、戰(zhàn)爭題材、青春題材等可以不斷地寫下去,那么知青題材當然同樣也有巨大的敘事空間,有陌生化的可能性,有作家們自我挑戰(zhàn)、自我顛覆、自我再造的機會。這本《日夜書》也算不上知青文學,因為作品里有些人物并非知青。

  記者:60歲時回頭看這段歲月,和你40歲時、50歲時回頭看,多了什么不同的感受?這一代人的命運流轉(zhuǎn)中,你最關(guān)注的是什么變化?能否下一個定義,這代人是怎樣的一代人?

  韓少功:說一代人有點冒險。我在這里充其量是寫了一代人中的局部,他們或可傳達出一代人的某些信息,如此而已。一代人并不是什么穿上了統(tǒng)一制服的集體團隊,不同代際之間雖然處境有別,但總體上總是互為鏡像,都有性格、情感、思想上多樣化的生態(tài)結(jié)構(gòu)。事實上,我在這一代人身上既看到了很多前人的影子,也看到了很多后人的影子,并且不時為這種歷史的重演暗自唏噓。作家與理論家不同的是,作家也許沒有義務(wù)提供一切問題的答案,但作家有責任敏銳地感覺到生活中的各種疑難,特別是那些具有多義性的疑難。這也許就是人們在理論之外還需要文學的理由之一。

  住在鄉(xiāng)村可拓展新心情

  記者:你在文壇以形式的探索創(chuàng)新而著稱!度找箷窞槭裁催x擇了看上去隨意而質(zhì)樸的結(jié)構(gòu)方式?

  韓少功:我寫過一些形式感、技巧性很強的作品,比如《爸爸爸》什么的,有點高難度雜技秀的爭強斗狠。但長篇小說是一種長跑,太多高難度動作可能不太合適?ǚ蚩ǖ摹冻潜ぁ泛透?思{的《喧囂與騷動》就有點像芭蕾步或太空步的長跑,形式很搶眼,功夫也精深,但一般讀者讀起來畢竟有些累。因此我希望我的這本書有慢跑甚至散步的風格,對讀者多一點親和性與日常感。當然,我較多使用"閃回"和"跳接"的方式,經(jīng)常在遠景中疊入近景,在廣角中植入特寫,是力圖提供一些觀察的特殊角度,伏有一種誘導的心機。但我不會做得更多,得提醒自己尊重讀者的理解力。換句話說,我要讓自己說的故事容易理解,這是我的義務(wù)和責任;至于這些故事該如何理解,是讀者的事。

  記者:小說中的"白馬湖茶場"是否以你曾下鄉(xiāng)的汨羅為框架?你年輕的時候是時代因素被動下鄉(xiāng),過了若干年選擇主動下鄉(xiāng),鄉(xiāng)間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韓少功:這部小說的某些部分其實有一些回憶錄的元素,與我當年插隊的湖南省汨羅縣當然很有關(guān)系。我年輕時在汨羅的一個茶場呆了3年,眼下每年確有幾個月還住在那個汨羅,無非是保持自己一點與自然的關(guān)系、與社會底層的關(guān)系,享受一點自由、閑散以及體力勞動。城市里當然有很多吸引我的東西,但在一個同質(zhì)化的社交圈里頻繁應(yīng)酬有點讓人受不了,鄉(xiāng)村可以幫助我建立一點屏蔽、建立一點區(qū)隔、拓展一種新的生活和心情,至少可避開一些泡沫化的社交和垃圾化的信息。

  記者:這種半隱居式的生活,很多人羨慕但不敢去實現(xiàn),或者堅持不下去。為什么你有一過10多年的定力?

  韓少功:鄉(xiāng)下同樣有寬帶互聯(lián)網(wǎng),在那里同樣可以聯(lián)系朋友和參與社會,沒什么隱居可言。在另一方面,我不是一個好熱鬧的人,因此在鄉(xiāng)下是適得其所,如魚得水,不需要什么定力。事實上,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我居住城市卻經(jīng)常寫作鄉(xiāng)土題材,而這本新書是我居住鄉(xiāng)村卻把主要目光投向城市甚至國外的作品。一種空間距離也許恰好構(gòu)成了回憶和想象的必要條件,提供了沉淀的機緣。

  以這本書暫別一段歲月

  記者:你希望人們從什么角度去讀這部《日夜書》?評論家的解讀和分析對你來說重要嗎?

  韓少功:每個作家都只是完成了作品的前一半,另一半需要讀者去完成。所謂"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包括評論家在內(nèi)的讀者肯定對這本書有各種不同的讀解,有五花八門的心理成像,差不多是某種"再創(chuàng)作"。那沒有關(guān)系。每本書都有自己的命運,飄到哪里算哪里,作者其實不必太關(guān)心,也實在管不了。

  記者:按你文末的附語,小說里的一些人物實有其人,這部書的完成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韓少功:小說家的秘密,就是在真實與虛構(gòu)之間的大量轉(zhuǎn)化、置換、拼接、推導、蛻變,而且沒有一定之規(guī),直到把自己搞暈。這部小說中的人物大體上都有原型,或者是源自多個原型的雜糅。因此我現(xiàn)在沒法說他們都是真的,或者說他們都不是真的。對于我來說,這本書的確算是我對一段歲月的暫時告別。

  本報首席記者 吳越

  ■相關(guān)鏈接 《馬橋詞典》與《哈扎爾辭典》

  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再版《哈扎爾辭典》的"再序"中,評論家張頤武寫道:"以辭典體寫小說,是這位偉大作家的獨創(chuàng),是他的發(fā)明。后來者都是模仿和照搬了!裉煸S多事情已是過眼云煙,連一點漣漪都沒有留下,但對于這部書的閱讀確實是我最美好的閱讀體驗,盡管它為我惹出了一些麻煩,但那種面對人類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超越性的感覺卻足以抵償一切……"由此,一樁文壇舊事再度被人們憶起。張頤武文中談及的"一些麻煩"指的是韓少功與其的法庭對決。1996年,韓少功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出版,小說按照詞典的形式,收錄了一個虛構(gòu)的湖南村莊馬橋弓人的115個詞條,這些詞匯部分也是作者虛構(gòu)的。該書被張頤武、王干等評論家批評為涉嫌抄襲《哈扎爾辭典》,"終歸不入流品"。韓少功認為這種批評并非"誤傷",而是"一次有預(yù)謀的文化扼殺",因此起訴評論者侵犯其名譽權(quán),并獲得勝訴。事情過去了10余年,早已塵埃落定,但這起著名的筆墨官司仍給文壇留下不盡的咀嚼空間。

  當記者問韓少功對當年那場"風波"的看法時,韓少功表示"這件事已過去很久,也有過法律程序,不想再談"。他同時給記者發(fā)來了《馬橋詞典》在寶島臺灣再版時的一個書評摘要,其中,國際比較文學協(xié)會前主席佛克瑪這樣寫道:"《馬橋詞典》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記得韓少功曾被人控告剽竊而上了法庭,為自己辯護。我比較過這兩部'詞典'。我必須指出:韓少功的'詞典'與帕維奇的完全不一樣。韓少功確確實實寫出了一部原創(chuàng)性作品,并且在我看來--當然這完全是我的個人判斷--《馬橋詞典》比那位塞爾維亞·克羅地亞作家的'詞典'更具有價值。"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