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馮唐:好作家和好內容永遠稀缺 變的只是形式

http://marskidz.com 2013年04月01日11:09 來源:遼沈晚報

 

  在許多讀者眼中,70后作家馮唐絕對是個“狠人兒”。醫(yī)學專業(yè)出身、前麥肯錫合伙人、作家……豐富的履歷讓初識他的人驚訝不已,而作為著名的跨界作家,他的雜文、長篇小說、詩集,出版作品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廣受好評。關于他極具特色的文風,有人評價:能賣弄絕不隱忍,能慨嘆絕不留白,能放縱絕不節(jié)制;還有人評價說,馮唐善于用幽默、簡練、犀利、睿智的馮氏語言帶來人生哲思錄,文字靈動,能讀出豐厚的涵義。

  去年,由《人民文學》雜志主辦的“未來大家”評選中,馮唐位列20位未來大家的榜首,據了解,這項評選是從258名候選名單里經過投票選舉出來的,參與投票的評委既有莫言、格非等作家,也有普通網友。

  已故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妻子、知名社會學家李銀河曾發(fā)微博盛贊馮唐:“私心里還是覺得當代寫作者中王小波第一,馮唐第二,不管作協怎么說,不管諾貝爾獎怎么發(fā)。”

  那么,對于閱讀,馮唐又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經歷和感受呢?近日,遼沈晚報記者采訪了作家馮唐。事實上,早在此前采訪中,馮唐就曾提及閱讀對自己的改變。在他看來,閱讀幾乎改變了他的一切!澳钦媸羌Z食,就是說你想不變成所謂的精神上的餓鬼,那只能讀書,必須要有一定的書的積累。”

  而他也對嚴肅書籍有一個定義,那就是:不是通常能在機場買到的,不是近五年出的,不是你看了能不犯困的。

  遼沈晚報記者 吳雙

  對話馮唐

  有真知灼見、有靈奇表達的書才是經典

  記者:您有手機瀏覽或者網上閱讀的習慣嗎?您覺得這種閱讀和傳統(tǒng)閱讀相比有著怎樣不同的感受?

  馮唐:手機及網上只閱讀新聞和處理電郵。電子閱讀眼睛容易累、心容易分、沒有紙的質感,但也有好處就是海量、便攜、查字典方便。

  記者:有評論說,碎片化讓閱讀變“輕”的同時,也讓真正有效的閱讀變得艱難。您如何看待當下碎片化閱讀的現象?

  馮唐:應該逼自己有紙質閱讀的習慣。

  記者:您覺得,這種閱讀的環(huán)境的改變,作家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馮唐:寫好書,寫適合紙質閱讀的書。

  記者:有人說閱讀終端的改變正在影響著作家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作家日趨邊緣化。您是否認同這種觀點?

  馮唐:好作家和好內容永遠稀缺,變的只是形式。

  記者:相比嚴肅文學,青春文學漸成熱點。年輕的后起之秀每有新作,動輒發(fā)行幾十萬上百萬。在您看來,青春文學為什么更受市場的歡迎?在您看來,70后作家群體與80后群體在創(chuàng)作上有什么不同?

  馮唐:青春期有大把時間讀書,青春期有大堆成長困擾。我對70后和80后作家無整體了解。

  記者:關于閱讀,您最近在讀什么書?平時偏好什么類型的書?

  馮唐:在讀卡佛的短篇。平時史書讀得多些。

  記者:在您看來,哪些書籍屬于經典的書?哪些書籍屬于垃圾書,可以扔進垃圾桶。

  馮唐:在大尺度時間跨度下,有真知灼見的、有靈奇表達的就是經典。無洞見、陳詞濫調的,就是垃圾。

  記者:您的讀書經歷中,有曾經仰慕的大師嗎?

  馮唐:司馬遷,亨利米勒。

  記者:如果評選2012年度好書,您又推薦哪一部?

  馮唐:萬物靜謐如謎。

  記者 吳雙

  馮唐,男,真名張海鵬, 1971年生于北京。曾就讀于協和醫(yī)科大學,獲臨床醫(yī)學博士,后赴美獲工商管理碩士。前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著有長篇小說 《萬物生長》、 《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 《北京北京》、 《歡喜》、《不二》,散文集 《豬和蝴蝶》、 《活著活著就老了》等等。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