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贗品、偽作大量充斥的現(xiàn)象,市場的良性發(fā)展呼喚規(guī)范的藝術品鑒定制度。北京市文化局日前批準了五家藝術品鑒定試點單位,這也是國內首批由政府認定的藝術品鑒定機構。此番由官方“認定”鑒定機構能否保證藝術品鑒定結果的權威性?又將如何有效保護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引導和培育藝術品市場做大做強?記者就此采訪了此輪入選的北京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殷秩松和雅昌藝術網(wǎng)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文軼。
記者:您如何評價藝術品鑒定對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基礎性作用?
朱文軼: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藝術品鑒定靠的是“過手”,即藝術家數(shù)十年接觸大量藝術品實物后形成的經驗積累。隨著以徐邦達為代表的老一代鑒賞家的故去,這種靠經驗來為藝術品“掌眼”的方式逐漸失傳,藝術品鑒定的話語權開始出現(xiàn)真空。這導致藝術品鑒定沒了絕對的權威——誰都可以鑒定,不僅包括法律、民政、文化等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可以鑒定,而且隨著藝術品市場價格水漲船高,大量偽品、贗品開始充斥市場,市場有了辨?zhèn)蔚男枨,大量的市場化藝術品鑒定機構冒出來,這也造成鑒定市場的良莠不齊。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有人支個攤位就可以“鑒定”;為獲取利益“指鹿為馬”、以假亂真的鑒定機構也并不鮮見,反映出當前我國藝術品鑒定權的高度分散。隨著我國藝術品市場的不斷發(fā)展和交易規(guī)模的持續(xù)增長,市場的基礎性問題即藝術品鑒定迫切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和厘清。這個問題不解決,就無法確立藝術品的價值,消費者就不可能放心地進入這個市場。
殷秩松:鑒定是藝術品價值發(fā)現(xiàn)的基礎,通過鑒定給藝術品一個“身份證明”。藝術品價值評估、藝術品交易價格確定,都有賴于科學規(guī)范的鑒定工作。
記者:對中國藝術品鑒定來說,眼下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殷秩軼:首先要建立藝術品“身份證”制度。通過可靠的科技手段來確定藝術品的身份信息,如作者、年代、藝術門類等等。如果鑒定完的藝術品沒有身份證,在流轉過程中就無法鎖定藝術品,從而給市場造成非常大的混亂。例如:對于一個書法作品,專家給出鑒定證書,但是在流通交易時,誰也無法判定這個鑒定證書就是針對當前這個書法作品的,賣家可以偷梁換柱。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身份證制度,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社會管理將會是什么樣子。同樣,只有擁有獨一無二的“身份證”,龐大的藝術品市場才能實現(xiàn)規(guī)范化管理。藝術品有了“身份證”,投資者或者消費者可以在金融服務、保險、價值評估、托管、運輸、展覽、出租、質押等服務領域以此作為藝術品的標識,客觀上也會大大促進藝術品市場的活躍。
其次,需要建立和引進科技鑒定的平臺。以技術和數(shù)據(jù)庫作為輔助的藝術品鑒定可以制約一些不負責任的專家鑒定行為。此外,需要為藝術品鑒定機構和專家建立信用征信和管理體系,形成一個有效的藝術品信用保障體系。
朱文軼:歐美等西方國家藝術品發(fā)展早已經歷幾百年的積淀,藝術品的傳承脈胳和時代接續(xù)是非常清晰的,每一件藝術品的來龍去脈都有據(jù)可循,藝術品鑒定市場已經相當穩(wěn)定和成熟,辨別真?zhèn)胃尤菀。相比之下,雖然我國也擁有悠久的藝術發(fā)展史,但由于近現(xiàn)代戰(zhàn)爭與時代動蕩的侵襲,導致藝術品的歸屬出現(xiàn)混亂。這也決定了當前不管是司法等行政部門鑒定,還是市場化鑒定,都不足以支撐起國內藝術品鑒定的基石。我們需要從源頭做起,回到藝術品的奠基工作中,收集、整理、打上標簽,為每一件藝術品設立檔案,最終形成完整而真實的中國藝術品數(shù)據(jù)庫。所以,表面上鑒定是簡單的明確“真?zhèn)巍,實則是一項功在千秋、龐大的系統(tǒng)性工程。大量的藝術品追溯與匯聚需要相當多的人力和時間,這項工程不可能在三、五年內完成,但它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決定性意義。
記者:成功入選首批藝術品鑒定試點,你們的優(yōu)勢在哪里?未來有何具體規(guī)劃?
殷秩松:東方雍和的優(yōu)勢是已經做了大量的藝術品身份鑒別工作。與“鑒定”不同,“鑒別”就是利用科技手段為藝術品提供身份識別,不給出藝術品的年代、作者、真假的意見,只給出藝術品是否與它的身份證一一對應。例如,一個藝術家做了50張版畫,“鑒別”就是區(qū)分當前正在鑒別的是版畫的第一張、第二張、還是第N張!拌b定”更多關注當前這個版畫是哪一個藝術家、什么時間創(chuàng)作的。我們正在推進藝術品鑒別的網(wǎng)絡公開工作,計劃在全國版權共同市場和全國文交所共同市場建立藝術品溯源保真系統(tǒng)和數(shù)據(jù)庫。
朱文軼:雅昌擁有20年的藝術品評估經驗,我們發(fā)現(xiàn),在諸多的鑒定模式中,藝術家本人對個人作品的鑒定相對來說可靠性更高、風險性更低,更容易被市場所接受。雅昌此次被北京市選為開展藝術品鑒定的試點單位,接下來我們就打算從這些仍然在世的藝術家入手,和時間賽跑,將他們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納入藝術品鑒定的體系之中,通過廣泛的技術采樣,把藝術家自己鑒定的證書、視頻等各項參數(shù)逐一存儲,確保體系中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據(jù)可循,傳承有序。試想,如果當年齊白石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這樣的確認,那么今天的藝術品市場會讓人放心許多。
據(jù)初步估算,目前在世藝術家作品占整個藝術品市場份額的四成左右,今后這個比重還會進一步增加。相信經過30年—50年持續(xù)的作品匯集,最終將形成一條貫穿古今的中國藝術品誠信鏈條,消費者從中可以清晰地辨別出藝術品的真?zhèn),從而極大地推動未來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本報記者 溫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