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美麗中國”征文 >> 正文

這一切都因為愛情(原野)

http://marskidz.com 2013年06月12日09:29 來源:人民日報 原野

  湖水漂著紅蘋果

  古麗仙40多歲,瓜子臉端莊秀麗,她神情里含蘊著維吾爾女人的羞澀和熱情。把羞澀和熱情放一起形容一個人好像不妥帖,但你看到古麗仙的眼睛就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她專注地觀察每一個人,眼里流露友善與好奇。更多時候,她好像在心里編織詞語,準備把歡迎客人的心意表達出來。

  桌上的幾位客人唱了幾首歌,各地的民歌,氣氛到達一個溫暖的色階上。古麗仙大大方方地站起來,說“我給大家唱一個愛情歌曲吧”,臉上又浮出羞澀。

  她唱——“蘋果丟到湖水里啊,熟透的蘋果漂上來。愛情的火焰向上燃燒,一直燒在我心懷!

  大家鼓掌,因為愛情,也因為古麗仙的美麗。

  古麗仙唱完歌,簡短地說了幾句話:“我們喀什噶爾,是絲綢之路的經(jīng)過地,是十二木卡姆的故鄉(xiāng)。在喀什,從天山下來的雪水澆灌著春小麥和白楊樹。沙棗花開的時候,滿城全是香的。維吾爾族是聰明、友善和載歌載舞的民族,這一切都是因為愛情。”

  沒錯,愛情讓雪水千里迢迢尋找白楊樹,讓一個民族友善聰明。

  在莎車縣,我們進入一位維吾爾農(nóng)民的院子。門外陸陸續(xù)續(xù)進來幾位身穿長袍、頭戴黑綠花帽、手拿樂器的藝人。手鼓一響,都塔爾、熱瓦甫彈起來,這是十二木卡姆的音樂。這幾位樂手簡直像坐在燒紅的烙鐵上,他們閉著眼睛、狂熱地演奏與歌唱,仿佛突然從落著巴旦木花瓣的泥土上跨入天堂。藝人們的額頭血管隆起,脖頸通紅。顯然,他們身體里換了一種名為十二木卡姆的新血,血的主要成分是愛情。一位維吾爾老漢也起身起舞。他有80歲了吧,花白的胡子從下巴向上翹起來,眼里深邃中含著笑意。他邀請維吾爾女作家帕蒂古麗與他共舞。兩人跳起來,衣袂翩翩。

  老漢的眼神透出的是純真,這是許多人在20多歲時有過一陣兒就跑掉的純真,還在他80多歲的眼睛里閃耀。盡管他起舞的雙手是握坎土曼的手,他的長袍已經(jīng)破舊。

  這時我想起古麗仙的歌——這一切是因為愛情。

  入夜的喀什街頭,矯健的維吾爾小伙子和包頭巾的維吾爾姑娘在喀什街頭大步行走,臉上飄過甜蜜。我住在鐵匠街,今天看到從上面一條街涌來人流,一群維吾爾男人穿著西服和發(fā)亮的黑皮鞋,臉上喜氣洋洋。一位中學生告訴我,他們來參加婚禮。接著,街上出現(xiàn)來參加婚禮的維吾爾女人,衣妝莊重。喜慶的氣氛灌滿了鐵匠街。鐵匠們停下工作,朝他們張望。

  我參觀莎車縣一座敬老院,這是上海援建的縣福利中心的一部分。福利中心還包括孤兒院和特殊教育學校。它的樓房綠地,以及內(nèi)部設(shè)施放在沿海城市也是一流水準。在敬老院里,我看到了最老一位老人,背駝得厲害。我問他是這里年紀最大的老人嗎?工作人員回答:是的,他上個月才結(jié)婚。

  我驚訝了,請他和他的妻子坐在一起,為他們照一張相。在鏡頭里,兩位維吾爾老人安詳寧靜。妻子76歲,坐著輸液。丈夫82歲,他眼里分明透出享受愛情的喜悅。不知為什么,我突然流下眼淚,為見到80多歲人的眼里還充滿愛意而流淚。一個人能活到80歲已經(jīng)不易,而80多歲的眼里依然葆有純真的愛情,這很不容易。

  我到新疆來,是看新疆的大地,并非尋找愛情。但我處處遇到了愛情。古麗仙說的愛情包含了大自然的和諧和各民族相互交往與尊重,這些愛像紅紅的蘋果在清澈的湖水里漂著。蘋果藏了一肚子的甜蜜。這些甜蜜從蘋果的肚子轉(zhuǎn)入了我的肚子,讓我見證愛情。還有人類相愛。這里還有數(shù)不清的我們沒見到的愛情的花與果。我覺得我也快變成演唱十二木卡姆的藝人,瘋狂地歌唱。這一切都因為愛情。

  鐵匠街的黎明

  我住的地方叫阿熱亞路,在喀什噶爾的老城區(qū)。

  阿熱亞路實為一條小巷。經(jīng)過老城區(qū)改造,沿街兩側(cè)的房子一派阿拉伯風情!斑菄\”這個詞源于印地語,意為干枯的泥土,后轉(zhuǎn)為英語的咔嘰布。咔嘰就是這里房屋的顏色,比杏白、比牛奶的顏色黃,像新刨出的木板的顏色。這條巷子里盡是這樣的房子,高低錯落,平房或二層樓房。墻磚像用木塊貼上去的,細看是仿木塊的工藝磚。

  維吾爾人起得很早,他們把清水灑在自己門前。阿熱亞路上鐵匠鋪密集,是“鐵匠巴扎”。這些鐵匠們把自己的產(chǎn)品擺在門口,掛在高處。這里有一尺多高的純鋼折頁。這么大的折頁只有一千零一夜故事里古城堡的大門才用得上。還有成對的黃銅大門環(huán),我把兩只手握在銅環(huán)上,心想一握就握住了這么多銅。門環(huán)背襯雕花精美。怎樣恢宏的人家才配有這樣的門環(huán)呢?鐵匠露出詫異的眼神,好像沒人像我這樣攥住門環(huán)不松手。我對鐵匠和門環(huán)分別笑笑,松開手,同時明白,住在農(nóng)村或古代的人才有可能在兩扇大門安上這么好看的東西,我只不過摸一摸。

  鐵匠鋪里擺著許多好東西,讓我流連巡視卻用不上。這把鋒利的斧子上面刻著三朵小花,用不上。圓彎刀,用不上。木柄一米長撈肉鐵笊籬,用不上。一個遠遠離開了土地、森林和村莊的人,用不上真正有用的東西。

  看這些東西時,我覺得右腳的鞋動了一下,低頭看,一只小鳥在啄我的鞋帶,更準確說,是啄鞋帶上的草籽,因為昨天我剛從莎車縣的鄉(xiāng)下回來。我如此清晰地看見了這只鳥兒的小藍腦袋瓜,頸子一伸一縮地啄鞋帶。我想把這小鳥用手捧起來。我一彎腰,鳥飛走。但它剛剛啄過我的鞋,我越想越高興,我默記小鳥的特征——藍腦瓜,灰下頦,黑翅膀,灰爪子——后來飛了。小鳥飛到西邊的街上,西邊的人家正捏著塑料管往地上噴清水。十字路口的黑大理石碑刻著金色的隸書字體:坎土曼巴扎。

  我悄悄走向小鳥,它不飛,步行躲開。我再追,它又躲開。這不是逗我嗎?我和小鳥在街上轉(zhuǎn)圈兒跑。我抬頭,見到一個維吾爾老人正看我。他眉開眼笑,臉上滿是慈祥。我第一次見到小鳥啄人鞋帶,老漢可能第一次見到一個人追一只鳥追不上。老人右手放左邊胸口,莊重地向我躬身,我趕忙還禮。老漢的胡子如胸前繡的一團銀絲,戴一頂墨綠色的花帽,緩緩走了。他的灰風衣長可及地。

  我繼續(xù)漫游。空氣中傳來木炭的氣味,馕鋪要開張了。我探頭往爐子里看,白胖的馕面在爐子里貼了一圈兒,爐子像一個冒香味的寶庫。干燥裂紋的柳樹根劈成段,垛在爐子旁。一位穿綠長裙,蒙黑頭紗的維吾爾族少婦走進一家賣手抓飯的店鋪。在門口,她和店里的女老板互致問候,行貼頰禮。

  在喀什,我鮮明感受到維吾爾人彬彬有禮,這個民族把互相尊重看作是每天的大事。那些彈唱十二木卡姆的民間藝人都彬彬有禮。有歌聲,有舞蹈的地方必然通行禮節(jié),它們同是文明之樹開出的花。

  我在這條街上走第二個來回的時候,孩子們上學了。天空露出玉石般的青白色,楊樹的樹干愈發(fā)潔凈。仔細看,綠色的小桑葚爬在枝條上,桑樹的樹干像毛驢肚子一樣白。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