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優(yōu)質學術出版需要什么?

——訪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

http://marskidz.com 2013年08月27日11:33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 謝穎
  
  

  編者按:

  為期7天的上海書展在讀者的熱情參與中落下了帷幕,在這幾天里,一大批精品書籍亮相,其中,《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中國思想史》第二版、《東京審判庭審全紀錄》等新出版的學術著作唱起了重頭戲。此外,繼2012年上海書展首屆“學術出版與學術研究”論壇后,今年學術出版論壇再次舉行,學術出版成為推動閱讀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

  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術出版對學術發(fā)展影響巨大。在學術出版事業(yè)繁榮的背后,學術質量、學術規(guī)范等問題也一直為學者和出版人士所擔憂。自2012年以來,學術界、出版界對于學術出版的關注持續(xù)提升且動作頻頻。如何提升我國學術著作出版的質量和水平?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

  “源”與“流”之辨

  問:在各種形式的書展活動中,學術著作出版現在都占據著重要位置,您怎么看這種現象?學術出版在學術研究中有怎樣的作用?

  答:我們的圖書出版市場看起來已經非常繁榮,一家出版社一年要出很多書,但到年底的時候,回過頭來看一看,最終能留下來的,還是少數的優(yōu)秀作品,可能成為傳世之作的就更少,學術著作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學術出版是出版最核心、最高端的部分,處于學術研究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承載著傳播先進思想文化和發(fā)布科研創(chuàng)新成果的任務。學術出版的實力和水準,是國家經濟和文化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所以,在大型的書展活動中,學術著作總是顯得很有分量。

  學術研究是一國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文明得以傳播傳承的重要元素,文化影響力的核心板塊。通過學術出版,可以把一個人學術研究的思想變成若干人的思想,把一個時代的思想變成若干時代的思想。兩者是源和流的關系:學術研究是源,學術出版是流,如果沒有研究,出版也就沒有必要了,這是邏輯關系。不過,在哲學上,我們講究歷史和邏輯統(tǒng)一,從歷史角度分析,這對源和流的關系可以倒置,學術出版又可以成為學術研究的源,如果沒有歷史積累的出版載體,學術研究無法推進,兩者互相影響。

  我國的學術出版歷史非常悠久。古代學術出版講究“著述合一”,學術出版以編纂、注釋為主,注重學術分類和學術史的研究,并且講求“述而不作”,尊重原創(chuàng)?鬃釉谡砭幾傲洝睍r提出“述而不作”,從編輯學角度來看,就是要尊重原作的思想內容和學術體系的完整性。到了近現代,中國學術出版比較發(fā)達,商務印書館、三聯(lián)書店、中華書局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很高水平,出現了陸費逵、茅盾、陳原、張元濟等一批著名的兼具學者與出版人角色的大家。

  十年磨一劍還是十天磨一劍

  問:那么目前我國學術出版的現狀如何?

  答:這些年學術出版發(fā)展很繁榮,從圖書市場來看,學術著作出版數量一直在穩(wěn)步提升,但與我國年出書40多萬種、世界第一出版大國的整體相比較,學術出版所占的份額還很不夠,與其應有的地位不匹配,尤其是高水平的學術著作特別是真正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學術出版成果還不多。我們經常聽到的“數量多,質量卻不高”就是指這種狀況。一些學術著作包裝很精美,但卻沒有多少有見解的學術成果,在學術界沒有影響力,只有編輯等少數人看。事實上,學術出版的專業(yè)性很強,相對應也有很高的專業(yè)化要求,“門檻”很高,但現在出版市場中,學術出版的門檻卻一直在變低,出現了一些粗制濫造、東拼西湊的著作,嚴重影響了學術出版的形象,同時也助長了學術研究的不良風氣。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在社會整個浮躁的風氣下,一些專家學者學風不扎實,不踏踏實實做學問,忙于跑項目,發(fā)成果,將學術研究變成了名利博弈。所以我特別想強調創(chuàng)新,對學術研究來說,你提出什么見解,基于什么提出,有什么資料為依據,都必須非常明確。我們的見解是否有新意、是否有深度決定了我們是否有影響力。文化創(chuàng)新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思想的活躍和學術的繁榮。這塊恰恰是我們的弱項。學者的創(chuàng)新力不足,同時一些編輯、主編審查稿子對創(chuàng)新應該說沒有足夠的關注。要提倡不同學術范圍的討論,提倡關鍵內容的創(chuàng)新。

  此外,作為學術研究的組成部分,學術著作的評價也直接影響了出版質量。目前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以文獻計量為主,也導致一些學者重視發(fā)表和出版數量,追求學術成果的速度和效益,從而弱化其學術質量。

  從學術出版機構來看,所應起到的遴選和把關作用發(fā)揮不到位。出版社是市場主體,在市場節(jié)奏下,要多出書、快出書,效益至上;而學術出版的特點卻是慢出書、磨精品,甚至十年磨一劍。快和慢之間的矛盾顯而易見,有些出版機構缺乏耐心,只顧眼前,想馬上見效益,選擇的是“十天磨一劍”,再加上一些出版經費的誘惑,便放松了對學術出版流程和質量的要求:不進行充分的選題論證、不嚴格執(zhí)行學術出版的評審制度;學術編輯缺乏嚴格的學術訓練,素質不過硬,缺乏學術素養(yǎng)等。其實,真正在學術出版上做出品牌,經濟上也一定會有可觀的回報,這一點,國內外很多知名出版社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問:近些年,“學術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出版在其中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其影響力如何?

  答:我們的文化藝術走出去逐漸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后,國際社會對中國關注度越來越高,尤其關注思想和理論。中國學術走出去只是剛剛開始,在版權輸出和圖書館收藏、進入數據庫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發(fā)展。要想更好地走出去,除了剛才提到的學術質量、學術創(chuàng)新等問題外,還必須重視學術出版的技術規(guī)范。這主要包括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方面具體而嚴格的要求。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術著作很不錯,國外的出版機構也非常感興趣,但看到引文、注釋等環(huán)節(jié)的時候,就因其不符合規(guī)定而否決出版計劃。技術規(guī)范涉及問題有很多,比如參考文獻是二手資料,將別人引用的文獻直接轉為自己的一手資料,有些從報刊直接引用,這些都與學術研究的嚴謹不符。

  目前我國學術出版的技術規(guī)范還不夠完善,沒有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同時,學術研究者和學術出版機構對技術規(guī)范的意識不強,執(zhí)行力度也不夠。技術規(guī)范的缺失也給滋生學術抄襲、學術造假等行為提供了環(huán)境,嚴重影響了學術出版的權威性和嚴謹性。

  規(guī)范學術出版任重道遠

  問:針對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和推動其發(fā)展呢?

  答:無論從學界還是出版界來說,加強學術出版規(guī)范已經成為一個迫切的要求。去年原新聞出版總署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guī)范的通知》,嚴格界定了學術著作的范圍和學術著作出版的功能,明確要求強化學術著作的選題論證,完善并執(zhí)行有關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要件的技術規(guī)范。這些要求并不是束縛,而是提高了學術出版的門檻。目前,研究院正在按照總局領導的要求,研究和制定十多個相關的規(guī)范化條例,并由專家論證,以求全面、細致、深入,從而推動學術出版水平的提升。

  問:規(guī)范學術出版對學術發(fā)展有怎樣的影響?

  答:加強學術出版規(guī)范,制定嚴格的學術出版評審制度,制定與國際出版規(guī)范兼容的國家和行業(yè)標準,是彰顯學術研究價值,推動我國學術走出去的必由之路。同時,剛才也講到,學術研究和學術出版之間是互為源流的關系。學術出版的標準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范也引導著整個學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出版環(huán)節(jié)的遴選尺度、規(guī)范要求,對研究環(huán)節(jié)起著明顯的倒逼作用。所以,學術出版規(guī)范的加強,營造一個健康的學術出版環(huán)境,有利于倒逼學術研究的風氣和態(tài)度,提升學術研究的水準。

  ■相關鏈接

  《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guī)范的通知》: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學術著作出版質量,2012年,原新聞出版總署專門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guī)范的通知》。指出,學術著作是作者根據某一學科或領域的研究成果而撰寫的作品。這些作品或在理論上有創(chuàng)新見解,或在實踐中有新的發(fā)明,或具有重要的文化積累價值。出版單位應加強學術著作選題論證,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學者,對學術著作的學術水平、創(chuàng)新成果、出版價值等進行認真評估,積極探索實行同行匿名評議等評審辦法,提高學術著作出版質量。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是學術著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強出版規(guī)范,嚴格執(zhí)行國家相關標準。出版單位應安排具備較強學科背景的專業(yè)編輯人員擔任學術著作的責任編輯,責任編輯應積極主動了解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術信息,加強與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的聯(lián)系和溝通,對學術著作中的學術信息進行必要的查證、核實,確保學術質量。

  《芝加哥手冊》:在美國,從事學術寫作的學者對《芝加哥手冊——寫作、編輯和出版指南》很熟悉,它成為各出版社和學術雜志對稿件要求最常用的標準。該書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的一批資深編輯撰寫,1906年初版后,隨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補充修訂,迄今已出第14版,篇幅也擴充至900余頁。這個手冊幾乎囊括了學術寫作和編輯所涉及各個細節(jié),包括對手稿的一般要求,如手稿的章節(jié)劃分、文字處理以及版權許可等等;體例要求,詳細列舉了標點使用、詞的拼寫、人名地名以及專有名詞、數字、外文、引文、圖片及文字說明、圖表、計算、縮寫、注釋、征引書目以及索引等等;版面設計、字體、印刷和裝幀等等。

  圖1:郝振省近影

  圖2: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在推廣和版權輸出上取得不俗成績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