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劉迪生:閱讀造就時代的沉淀

http://marskidz.com 2014年07月07日14:03 來源:信息時報 徐培木
      
  

  劉迪生,贛南信豐人。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22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

  畢業(yè)于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任從化報社總編輯、從化市新聞中心總編輯、南風窗雜志社社長助理,現任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委員、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斷腸花》,詩集《南方四重奏》,長篇散文《廣裕祠》《溫泉出谷》,長篇報告文學《點亮生命》《鋼鐵生命》《南國高原》《超越新聞》(主筆之一)《北回歸線彩虹》等。

  獲全國“百種優(yōu)秀青春讀物”獎、“全國書刊優(yōu)秀暢銷品種”獎、廣東省文藝精品獎、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青年文學獎,廣州文藝獎。

  采訪劉迪生那天,正逢入冬以來廣州最冷的一場寒流來襲。我們途經他家附近的小區(qū)報刊欄,玻璃窗后的報紙在冷風中顯得格外單薄。劉迪生習慣性地駐足片刻,瀏覽了一下報紙的標題。作為曾經的新聞工作者,他是一位細心和廣博的閱讀者,從經典著作到報刊雜志,從舊書店到收廢品小販手中的“廢書”,他都能找到閱讀的快感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用他自己的話說,閱讀對于時代,就像一個人一日三餐攝入的營養(yǎng)一樣,造就了時代的沉淀。

  廢紙堆里的“拾荒者”

  劉迪生買書,總是盡量尋找出版年代較早的書。他有向收廢紙的小販買舊書的習慣,書櫥里滿是“拾荒”得來的寶貝:從《資本論》到《濟公全傳》,從《辭海(藝術分冊)》到繁體的《歷代笑語集續(xù)編》,古今中外,無書不有。

  在他看來,這些封面毫無裝飾的舊書雖然相貌平平,編輯、校對和印刷的質量卻是現在許多新書所無法比擬的:“上世紀80年代及其之前出版的書,品質是完全不一樣的。那個時代的編輯和校對不僅文字功底深厚,而且非常敬業(yè),幾乎沒有錯別字和病句,F在的書錯漏太多,特別是一些自費出版的書,做得很不講究!

  他覺得一本書做得是否嚴謹,對于學生尤其重要:“其實讀書對于學生的影響要比人們通常想象的要大,因為學生都是非常信任圖書的。如果他們從書里獲取的知識剛好是錯的,而這個錯誤沒有被指正,一旦在他們小的時候就被認準了,可能會影響一生。”

  《三國演義》不適合低齡讀者

  俗話說“老不看三國”,劉迪生卻更傾向于“少不看三國”的觀點。在今天,《三國演義》不再是一個文學名著那么簡單,從動漫、網游到衍生小說,三國故事已成為青少年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元素,而劉迪生則指出,《三國演義》的情節(jié)中存在“流氓崇拜”的現象,其實并不適合青少年閱讀。

  “把《三國演義》歸為四大名著之一,我對此是有質疑的。我上中學的時候比較喜歡看《紅樓夢》和《西游記》,對《三國演義》提不起興趣。對青少年來說,《西游記》激勵人接受挑戰(zhàn);《紅樓夢》是一部有美感和詩意的作品;《三國演義》在人物刻畫方面的功力是相當深厚的,但它講述了太多成王敗寇和陰謀、陽謀的故事,是一種典型的流氓崇拜!

  在中國古典名著中,劉迪生最喜歡的還是《聊齋志異》:“我以為《聊齋》是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一,它的某些故事可能顯得格式化,但每一個故事都包含哲理,看似妖魔化,其實講述的是人間百態(tài)和一些新奇的事情,既能當散文來讀,也能當小說來讀。這種寫作方式對后人都有影響,比如我讀莫言的作品,就可以從中感受到《聊齋》的影子。”

  文學不能只強調情節(jié)

  接受采訪時,劉迪生已經完成新作《南國高原》的創(chuàng)作。這是一部有關抗癌名醫(yī)徐克成的長篇報告文學,即將改編成電影。他此前對醫(yī)學所知不多,為了完成這部作品,先是讀了幾本被他稱之為“癌癥醫(yī)學科普”的讀物,又開始讀徐克成本人的專著。

  劉迪生認為作家的閱讀方式應該比大眾更加具有“獨立人格”,這種人格特別體現在知識擴充和質疑精神方面,因為作家的作品最終會成為別人的讀物,為別人提供觀點和知識:“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也不能‘免俗’快餐文化,除了時不時上網過眼煙云,不大留意平面讀物了。可當我把徐克成的著作一本本翻看下來,倒有了愛不釋手的貪歡!

  “對于這些醫(yī)書,我很難徹底讀懂,但至少讓我對癌癥這個領域的知曉程度從陌生轉變?yōu)榛臼煜,讓我知道哪些病癥輕,哪些病癥重。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出發(fā),讓我知道哪些病例是可以為文學作品服務的。報告文學是這樣,小說也一樣,F在有的作家覺得文學應該強調情節(jié),不需要知識和觀點,但小說除了提供閱讀快感之外,它的功能之一也是向人們傳授知識!

  全民淺閱讀值得警惕

  劉迪生提到,文學作品與其他文化產品不同,講求歷史的沉淀和慢節(jié)奏,而如今許多書都講求快,寫得快,讀得也快。這種高速的淺閱讀狀態(tài)一旦發(fā)展到全民的范圍,對于文化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影響:

  “大家都在說我們的時代很浮躁,這其實是和閱讀有關的。閱讀就像一個人的營養(yǎng),吃下去的是什么,你就是怎樣的人。我還是呼吁大家多讀經典作品。人們都說苦難造就藝術,真正有閱讀價值的作品往往是具有沉淀感和滄桑感的!

  與淺閱讀、快寫作相對應的是慢條斯理的文學風格。劉迪生喜歡讀卡夫卡,喜歡讀沈從文和汪曾祺,而在他心中,沈、汪那種一脈相承的慢敘述在當今也依然有所體現:“鮑十就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因為《我的父親母親》拍成了電影,大家可能對這部小說比較熟悉,但鮑十的其它作品,例如《櫻桃》,也都有那種不慌不忙、娓娓道來的沉淀感。他的語言值得品味,每次閱讀都有不同的感受!

  【私推薦】

  讓小說慢下來

  劉迪生也非常喜歡讀小說。他向讀者推薦了以下兩部“慢得下來”的小說:“這兩本書里的故事能夠給讀者提供歷史的滄桑,值得反思和重復閱讀!

  《中國知青部落》

  郭小東 著

  “對于年輕一代,許多人沒有經歷過知青年代的生活,同時閱讀也是一種生活,閱讀這部小說,能夠給你帶來另外一種經歷。郭小東是一個富有才情的作家。在他的小說中,你能感受到正義的力量。也許這不是寫得最好的知青小說,但我認為它是知青小說里最真實、最有人性的作品。從人性光輝的角度書寫那段歷史,尊重生命,歌頌愛情。”

  《一夢三千年》

  陳道闊 著

  “我覺得這部作品是可以和莫言的小說媲美的,它的作者陳道闊是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同學。作者以自己老家?guī)讉沒有考上大學的女孩為線索,講述了她們的父輩、祖輩的生活。在這幾年我看過的小說中,它的故事情節(jié)屬于比較耐讀的,思想前衛(wèi),語言通俗、老到,仿佛一個長者在遙遠的地方給你講故事。”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