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用“歷史”豐富國寶內涵(田忠卿)

http://marskidz.com 2014年08月01日10:17 來源:人民日報 田忠卿

  作為90余年來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革命史的產物,紅色文化、紅色文物也是我們今天的“國寶”,應為之建立“檔案”。

  相較于電視市場的喧嘩浮囂,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開辦10年之久的《國寶檔案》欄目無疑相當寂寞。但是必須看到,一直以來文化發(fā)展都呈現(xiàn)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相伴相生的規(guī)律。就像摩爾定律下的互聯(lián)網時代,似乎永遠是快節(jié)奏、爆炸的信息,但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腳步能夠慢下來,多一些品味、感悟。隨著社會公眾理性的逐步增強,更多的人會去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深層次的養(yǎng)分,喧囂終會歸于平靜,像《國寶檔案》這樣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欄目的價值將獲得受眾更多的認可。

  但以歷史文化為取向的紀錄片欄目如何“接地氣”,也是需要直面的問題。正如中文國際頻道幾年來深入基層,通過伴隨式采訪得到第一手的鮮活風貌所顯示的那樣,貼近受眾是最好的入手。首先需要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包括拉近時間的距離,即選取受眾相對熟悉的年代。近年來,電視劇領域的“年代戲”頗受歡迎,一代人幾十年甚至幾代人上百年的家族繁衍、情感糾葛、家國情懷,很容易引發(fā)觀眾共鳴。究其根本,是一種歲月流逝、年華不再的“通感”在起作用。作為一個歷史文化類欄目,《國寶檔案》不能回避對時間與年代的思索,這關系到它所要反映的內容,究竟何為歷史?何為國寶?

  甲骨、青銅,唐詩、宋詞,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自是《國寶檔案》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如止步于此,多少有些厚古薄今。從大的歷史觀來看,歷史是現(xiàn)實的根源,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深刻影響當代社會的,不僅僅是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更有160年來中華民族備受屈辱、不斷抗爭的歷史,100年來新文化運動風云迭起的歷史,60多年來新中國的建設探索史,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蓬勃發(fā)展史。從時間上看,后者是距離我們今天更近的、影響更深的歷史,也是更易引發(fā)通感、共鳴的歷史。打開歷史的視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今天生活中的每個刻度都可找尋到歷史的印記,百年歷史激蕩中涌現(xiàn)的人物、器物、故事,也是我們今天的“國寶”,也應為之建立“檔案”。其中,紅色文化、紅色文物,是90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革命史的產物,是中國國情、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的馬克思主義交匯融合的產物,是對我們當前影響最深刻、最深遠的文化內容,應視為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寶檔案》近年來制作播出了一系列聚焦紅色文物的節(jié)目,如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油畫《開國大典》等。近來更強調主題化編排,如揭秘北平地下黨工作情況的6集系列節(jié)目《地下尖兵》,史料翔實,采訪大量當事人及其子女;反映山東膠東地區(qū)黨組織活動的12集系列節(jié)目《膠東烽火》,融合大量實地拍攝的影像;此外還有講述抗戰(zhàn)時期山東招遠金礦大力支援延安、解放戰(zhàn)爭初期軍民渡海搶占東北、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北海銀行等專題。它們鮮明地體現(xiàn)出,歷史的價值在于歲月的積淀,社會核心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的鍛造,需要以歷史的責任感追根溯源,需要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欄目要想“接地氣”,還需要有敘事語態(tài)的貼近性。一說到文化、歷史,難免就會厚重,多少要有些專業(yè)的角度,用一些“大詞”,但如做不到深入之后的淺出,難免失之刻意。同樣的一件古代器物,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傳播的效果差異很大。身處于互聯(lián)網時代的國人,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發(fā)生變化。作為電視產品,歷史文化類欄目不能是陽春白雪的學術派,而應放下身段,講好中國故事!秶鴮殭n案》欄目在10年間向觀眾介紹了大量各歷史階段的珍貴文物,近兩年的暑期,為適應觀眾新的需求,特意從中選取一些知名度高且細節(jié)生動的內容,精心制作了兩季《傳奇》系列,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折射中華文化的傳承。其中,既講述嚴謹?shù)目茖W考古、文物修復,突顯科學的精神與態(tài)度,又表現(xiàn)令人嘆為觀止的古器物、古書畫,體現(xiàn)一以貫之的藝術追求;既有乾隆皇帝把玩的田黃三鏈章,也有山東支前民工刻記運糧路線的普通竹竿,故事各不相同,卻同樣精彩動人。

  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于昨天。傳統(tǒng)是先人恪守的儀軌,但絕不是僵化不變的,今人既要尊重祖輩先賢,又要不斷賦予傳統(tǒng)新的內涵,才能使之始終煥發(fā)生命力。歷史文化類的電視紀錄片欄目,只有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才更“接地氣”、更富有競爭力。

  (作者為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副總監(jiān))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