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哲夫:我眼中的張賢亮

http://marskidz.com 2014年09月30日10:18 來源:北京晨報

  張賢亮 帶走了一個時代

  誰也沒想到,十卷本的《張賢亮作品典藏》(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剛剛問世,年僅78歲的著名作家張賢亮卻因病去世。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綠化樹》《靈與肉》《早安,朋友》……這些作品曾一次次震撼了改革中的中國,只是那時誰也想不到,連文學這么美好的事物,也有夕陽西下的這一天。

  回望來時路,改革是一條艱辛之路,其間有爭論、有荊棘、有逆流、有阻力,幾乎每個階段都充斥著懷疑與否定的聲音,一個個舊觀念看上去曾那么強大,幸運的是,總有人站出來,不惜以個體的犧牲,引導人們去沖破羈絆。

  也許,他們不具有永恒的價值,也許,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時代過去了,他們的聲名也將消逝。但,總有一天,孩子們會懷念起他們,因為,勇氣、擔當、內省……這些詞說起來很容易,真正能做到的人卻不多,而一旦失去了這些精神維度,人生將失去光彩。

  張賢亮的文學之路始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fā)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22年。上世紀80年代,張賢亮的小說風靡國內外,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張賢亮去世之后,本報采訪了張賢亮生前好友、著名作家哲夫,哲夫說,“張賢亮是一個獨特的作家,也是當代文學史上繞不開的一個名字,沒有他,或許我們今天的文學創(chuàng)作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他是搭梯子的那個人

  北京晨報:作家張賢亮去世,許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他是誰了,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張賢亮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作家?

  哲夫:從文學領域中看,開放之初,張賢亮是第一個突破諸多禁區(qū)寫作的人,他寫勞改、寫?zhàn)囸I、寫性……而這些東西,在那個時候,都是人們碰也不敢碰的。比如說他寫勞改,寫里面種種殘酷、不人道的現象,在當時就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勞改極大的關注,F在我們已經廢除了勞動改造制度,也可以說,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勞改的廢除有著相當大的作用。再比如他寫性,在中國,性從來都是一個禁忌,不論是哪一派當權,都會刻意地忽略、淡漠這個問題,但人本來就是兩性動物,是靈性的動物,有靈有性才是完整的人,張賢亮還原了人最為本色的東西,對于諸多禁區(qū)的開放,有著不可忽視的開拓之功。

  北京晨報:您最近見他是什么時候?

  哲夫:大概兩年前吧,我們還曾經相聚,一起喝酒。張賢亮是個大個子,又很瘦,是怎么都吃不胖的那種人。他性格非常開朗,聲音洪亮,喝到高興處,哈哈大笑。怎么也想不到,忽然就去了,讓人不勝唏噓慨嘆。

 

  哲夫:我眼中的張賢亮

  他是文學荒蕪之地的探索者和開拓者,他的作品風格獨特,總是直面這個社會最深處的那些傷疤,卻又不僅僅是單純的暴露傷痕,表達憂傷。生活中的張賢亮,同樣特立獨行,哲夫說,“他是一個真純、直接而又瀟灑的人,他的文字,在一片堅硬的水泥地中,沿著那些細小的裂縫,頑強地破土而出,把文學的荒野變成沃土。他的人生,留著特殊時代留下的傷口,但他卻能夠瀟灑面對它!

  他特立獨行

  北京晨報:在您的印象中,張賢亮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哲夫:我大概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認識張賢亮的。當時寧夏電視臺剛建立起來,我寫了一個劇本《山林的女兒》,他們想拍成電視,邀我去寧夏商量。到了寧夏以后,最先認識張賢亮的妹妹,他妹妹告訴他我到寧夏的事情,他因此來看我,從此就成了好朋友。后來各處開會,我們也經常見面,我每次去寧夏,都會去看他。他是一個非常本色的人,真純,從不遮掩自己,有什么說什么,對于許多當時很多人不太敢談的話題,都有非常好的見解。

  北京晨報:他關注的并不僅僅是文學?

  哲夫:張賢亮最初下海經商的時候,弄了個西部影視城,當時有個口號叫“出賣荒涼”。我第二次見他的時候,西部影視城還沒有建起來,只有他自己弄的兩個羊圈,給人拍攝用。當時正在開發(fā)西部,他說,其實開發(fā)西部,不見得非得搞大工廠,荒涼本身也是一種財富,它能夠讓人們知道,我們過去是怎樣生活的。因此,盡可能地保留原貌,讓后來人也能夠看到西部的蒼涼之風,如果這些都消失了,后來人又怎么知道我們究竟是怎么從過去走來的呢?

  他毫無遮掩

  北京晨報:張賢亮一直都是一位爭議很大的作家,為什么會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對他的爭議不斷呢?

  哲夫:爭議來自很多方面,在文學而言,他的開拓性、實驗性必然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在生活中,他自視甚高,習慣于直言不諱,朋友很多,敵人也很多,而且他非常正直,對許多尖銳的問題都毫不委婉,容易得罪人,詆毀他的人也很多。

  北京晨報:有沒有什么您印象比較深的事情呢?

  哲夫:比如說他批評戶籍制度,說戶籍制度其實是把農民綁在那一小塊地上,廣種薄收,對農民來說,不能自由遷徙,對土地來說,不能休養(yǎng),結果地越來越薄。再如許多年前不少地方搞電力灌溉都是大水漫灌,他也不太贊同,還給我講種瓜的例子,他說,過去種瓜,先從河灘里背回來卵石,在地里鋪一層,既能保證土地的濕度,也能保證肥土不會流失,種出來的瓜非常好,有諺語說種瓜是“背死爺爺,吃死孫子”,鋪石頭的時候特別辛苦,但是子孫后代都收益,F在搞大水漫灌,電閘一開,掠奪水源,造成污染,而且讓很多好的種植經驗都失傳了。

  他充滿活力

  北京晨報:前兩年,張賢亮因為緋聞而一度成為焦點,對于他生活方面的批評特別多,他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

  哲夫:他的經歷非常特殊,這直接影響了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很容易就能夠看到生活經歷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對于那些時代的反思。生活中也是一樣。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他發(fā)表《大風歌》,因此被打成右派,勞動改造二十多年,那也是他人生最好的階段。他曾經說,他是一個沒有青春期的人,因為二十多年勞改,從來沒有接觸過女人。后來終于平反,他也曾說過,他一生都是青春期。實際上,他的生活方式,是那個特殊的歷史時代特殊的影響所致,有人說他瀟灑,有人說他放蕩,甚至還有人說他報復社會。但是在我看來,其實不是他的錯,而是那個特殊時代改變了他的人生。

  北京晨報:特殊的經歷造就了他特殊的人生態(tài)度?

  哲夫:勞改二十年,把他人生的青春全部扼殺,后來他的種種,可以說是在彌補曾經失去的歲月,也可以說是重新經歷青春時代。而且并沒有欺騙等等不合理的行為,因此也是可以接受的。

  他不可或缺

  北京晨報:在當代文學世界,張賢亮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哲夫:總體來說,他是當代文壇不可或缺的一位作家,他是當年最早沖擊文學乃至社會禁區(qū)的先鋒。在中國當代文學最繁榮的時代,張賢亮無疑是最突出的一位,也是影響最廣的作家之一,不僅僅影響了許許多多當時代的中國人,在國外也有不小的影響力,在上個世紀,他的作品就被許多國家引入,翻譯成很多種語言,在國外出版。他關注的領域非常廣,對于社會的種種問題,都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見解。比如他對生態(tài)非常敏感,雖然不寫生態(tài)文學作品,但是談起來,總是有很多想法,2000年左右我走黃河的時候,跟他有過一次很長的訪談,他對于黃河水量憂心忡忡,同時也對許多浪費水源、污染水質的現象非常痛恨。

  北京晨報:在今天看來,當年張賢亮作品中許多爭議的東西都已經司空見慣了。

  哲夫:是的。當初張賢亮的作品爭議非常大,但在今天,很多原本受爭議的東西,其實都變得很正常了,創(chuàng)作者們不再過于忌諱,這種開放和自由,得益于張賢亮和他同時代的作家們一次次地沖擊禁區(qū),因此,不應該遺忘他,中國的文學史,必有他的一席之地。

  他是時代英雄

  北京晨報:今天的年輕人,熟悉張賢亮的已經不多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作家,為什么會被遺忘?

  哲夫:一方面張賢亮自己可能忙于經營自己的古堡,作品少了。另一方面,當前時代,整個文學的衰落、邊緣化也是主要的原因。現在的年輕人中,浮躁情緒比較嚴重,而張賢亮的文字,需要認真耐心地去讀,年輕人不適應。張賢亮是我們那個時代的英雄,但是今天,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張賢亮是誰,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劇。

  北京晨報:張賢亮的作品,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有什么意義?

  哲夫:今天的網絡時代,許許多多的網絡作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更加自由、開放,比如說張賢亮寫性,和今天的年輕作者寫性,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因此有許多人讀張賢亮也沒有什么沖擊感了。但事實上,沒有這些人趟開路,沖開禁區(qū),沒有這些人前赴后繼,沒有他們的直率、血性、剛烈、堅定,不會有今天文學的局面。歷史是我們的來路,忘記歷史等于背叛。張賢亮的時代,是我們經歷過的最艱辛的時代,只有了解他們的經歷、思想,知道他們走過怎樣坎坷的道路,才知道今天的來之不易。對于年輕作者來說,固然已經站在高處,但是不要忘了曾經架梯子的人,不然就是空中樓閣。只有和歷史上的文學有了最大的接觸,才能接地氣,走得更遠。

  晨報記者 周懷宗

  ■張賢亮作品

  《綠化樹》:

  張賢亮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作者以“我”為視角,敘寫了“文革”中的知識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區(qū)后的經歷。通過一系列懺悔、內疚、自責、自省,對饑餓、性饑渴和精神困境進行了解讀,展現出特定年代知識分子的苦難遭遇。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本書講述了在勞改隊中相識的“我”與“她”在“文革”時期的愛情故事,面對妻子出軌,主人公憤怒的情感突然爆發(fā),終于成為了真正的男人,卻不再寬容。張賢亮用浪漫與寫實手法交織,將刻骨銘心的傷痛轉化成為普遍的人性體會。

  《我的菩提樹》:

  這是一部反映知識分子心態(tài)的長篇小說,張賢亮打破以往傳統敘事模式,采用意識流的手法講述一個經歷過“文革”的知識分子,若干年后的內心自省。

  《浪漫的黑炮》:

  通過一個離奇搞笑的故事,諷刺了現實生活中復雜的矛盾和奇異的心態(tài),圍繞主人公的遭遇,反映在歷史變革時期對待知識分子的不同態(tài)度和民族文化心理中的消極一面,引人深思。

  《河的子孫》

  這本書采取主人公在百里行程中回憶往事的方法,成功地塑造了魏天貴、郝三、賀立德等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尤小舟這個人物寫得有點概念化,給人的印象是模糊的),特別是對魏天貴,作者飽含激情的筆觸,多側面、多層次地刻畫了這個飽經風霜,淳樸善良的農村基層千部的復雜性格。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