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 正文

“70后作家也會有自己的春天”——筑城訪著名作家徐則臣

http://marskidz.com 2014年10月15日10:47 來源:貴陽日報 鄭文豐
  徐則臣近影  徐則臣近影

  日前,《人民文學》雜志副主編、著名作家徐則臣應邀在貴陽舉行的“2014年貴陽市文學創(chuàng)作班”上授課。在講座中,他的核心關鍵詞是“小說不死”與“小說革新”。而他自己,恰恰是把“不斷經營陌生感、新鮮感”看做是小說家的責任的。

  徐則臣在今年秋天步入“收獲季”。憑借長篇小說《耶路撒冷》,他不但獲得人民文學長篇小說獎,還成為老舍文學獎首位70后獲獎者,并斬獲首屆騰訊書院文學獎年度新銳作家獎;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則成為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獎短篇。一時間,徐則臣被媒體贊譽為“70后作家的光榮”!笆70后作家崛起的代表與標志”。

  “作家得有一部自己的世界文學史”

  徐則臣說自己從來都是業(yè)余寫作,F在的他是《人民文學》雜志編輯,看稿件是主業(yè);過去在蘇北的一座小城的大學教寫作和美學,教學是主業(yè)。也正是在教書的業(yè)余,他窩在清凈的教師宿舍里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徐則臣告訴記者,他當時所在的小城大學,“即便來一個記者,整個階梯教室都會擠滿了人,大家都來看記者長什么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身邊沒有人聊文學,也沒有人告訴我,我的小說寫得怎么樣,我常覺得自己是在世界之外寫作!

  “作家是不能在世界之外寫作的。他得看人家是怎么寫、怎么評的,這樣才能看準自己的位置——我思考的問題、寫作的方法、思想的深度、駕馭文字的能力處在哪個位置上,寫作空間有多大,往外擴張的空間有多少!被诖耍靹t臣認為“作家得有一部自己的世界文學史,能開得出自己喜歡的作品的書單,并說出理由來”。

  徐則臣說,現在一個好的作家,一定是一個好的思想家、學問家。比如寫《純真博物館》的土耳其作家帕穆克,為了寫這部作品,他真的建立了一個私人博物館,收集了鹽瓶、小狗擺設、頂針、筆、發(fā)卡、煙灰缸、耳墜、紙牌、鑰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針……以及4213個煙頭。

  過去,許多好的文學家同時也是思想家和學問家。比如魯迅先生。而巴爾扎克對社會的認識與把握,遠勝過許多社會學家。

  這樣說吧,思想和學問能夠自我反省,發(fā)現問題,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這些都有利于創(chuàng)作好的、新的小說。

  “文學越來越像是一門科學”

  “莫言獲獎之后,文學史要改寫了。也就是說,以后作家不可能再像莫言、賈平凹這樣講故事而成名立萬。他們的寫法已經不適合當下時代。”徐則臣說。他的解釋是,傳統(tǒng)的長篇小說基本上都采用線性結構,講一個連貫的、邏輯嚴密的,有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像公交車路線一般清晰的小說。這種故事,在徐則臣眼里跟當下復雜的社會之間,存在有很大的錯位。“也許在過去,在資訊不是特別發(fā)達的時代,我們對世界的復雜性認識不夠的時候,覺得這個世界就像公交車一樣,從A坐到B,到C,到Z。但是現在不是這樣的,生活有很多偶然性,一是因為我們自身科學技術各方面帶來的便捷性讓我們知道原來世界這么復雜,還有那么多資訊,比如網絡,也告訴我們,對同一件事要有不同的看法,告訴我們有那么多偶然性和旁逸斜出的東西,很難在短時間內對世界做出判斷!

  由此,徐則臣認為,“以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可能要從‘一條線’式的歷時性敘事,走向‘一團麻’式的共時性敘事,才能適應復雜的現實與時代!彼M一步地說,眼下小說已經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發(fā)展趨勢,從敘事方式到敘述內容,“文學越來越需要向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靠攏,才能適合時代需要。也就是說,要寫好小說,越來越需要科學精神了。”

  “70后作家被大家忽略了”

  步入“收獲季”的徐則臣本應春風得意,但在許多場合中的言談他表現得頗為苦惱,認為和他同代的70后作家“被大家集體忽略了”。他說,新世紀的十來年里,媒體和批評界經常跳過他們來評論中國當代文學,從50后、60后直接說到了80后。一代作家經常被集體忽視。媒體無視的理由是,在新聞價值上乏善可陳;批評界忽略的理由是,面目模糊,缺少經典化的潛質——50后、60后作家你可以論他們作品的價值,80后作家你可以談他們市場的潛力,70后你能說出點什么來呢?

  “倘若你是個有心人,檢點最近十幾年里的最佳中短篇小說選本,你會發(fā)現,70后作家的名字在逐年增多,直至占據半壁江山。即便這不能確證他們的寫作就一定高明,起碼可以說明這些年里他們的確專注于中短篇的實踐,且已然當之無愧地成為當下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最龐大、最可靠的寫作群體!毙靹t臣說,70后被忽視的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多沒有像樣的長篇。而所有想遠了的作家心里都明白,要擠進文學史,長篇才是持久立身的門票;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物理意義上的‘長’的確就是‘厚重’的前提。長篇崇拜,當代文學似乎一直如此!

  但徐則臣看到一個可喜的變化,近兩年來,他的作家朋友里的70后大多開始轉向,“時間、精力已經或者正在轉向一個新的文體:長篇小說!彼欣碛上嘈牛骸70后”作家也會有自己的春天,“50后”、“60后”作家在文壇占據多久,“70后”作家也許也會占據多久甚至更長久!

  精彩觀點

  ★最精彩的想象力和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往往是我們生活中習焉不察的那部分。別總把想象力認為是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這種想象力比孫悟空的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更精彩。

  ★在我看來,好的短篇小說在于“如何避免講一個完整的故事”。為的是不陷入起承轉合的傳統(tǒng)故事模式中去,這樣才能跟常規(guī)的思維區(qū)別開來,打破寫作慣性;好的中篇小說在于“講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好的長篇小說要解決“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的問題,因為大家對短篇、長篇的挑剔超過中篇,且會放在中外文學史的框架下來評價,看你創(chuàng)造了什么新東西。

  ★在我心目中,最具有偉大作家潛質的,是張承志。他兼有詩人的詩性和思想家的洞察力,融“極致的感性”與“極致的理性”于一身。換句話說,上半身和下半身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作家極少。

  人物簡介

  徐則臣,1978年生于江蘇東海,200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97年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出版有長篇小說《午夜之門》、《夜火車》、《水邊書》,中短篇小說集《鴨子是怎樣飛上天的》、《跑步穿過中關村》、《居延》、《古斯特城堡》,隨筆集《把大師掛在嘴上》、《到世界去》等。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德、韓、法、意、日、俄、荷、蒙等文字。獲得包括人民文學長篇小說獎、老舍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在內的眾多重量級獎項,還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