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軍魂,永不散——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

http://marskidz.com 2014年12月18日09:32 來源:人民日報 周飛亞

  在共和國百萬大裁軍30周年之際,一支被稱為“祖國鐵道建設突擊隊”的英雄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在集體脫下軍裝30年后,再度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日前,10集大型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在央視播出。在以往的諸多影視作品中,戰(zhàn)爭題材并不鮮見;但鐵道兵這支特殊的隊伍,以及他們特殊的戰(zhàn)場和戰(zhàn)斗,還是第一次在熒屏上得到集中展現(xiàn)。

  鐵道兵的前身,是1948年7月在東北組建的鐵道縱隊,1953年正式作為一個兵種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從戰(zhàn)火中誕生,在修路中成長。

  影片以時間順序為軸,拉開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將一個個工程項目放在時代轉折點上,突出了其在歷史進程中的關鍵性作用。

  在解放戰(zhàn)爭年代,仗打到哪里,他們就把鐵路搶修到哪里,可以說是“大軍未動,鐵路先行”。在抗美援朝時期,他們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粉碎了美軍持續(xù)10個月的“絞殺戰(zhàn)”。在和平建設的歲月,他們仍在移山填海,志在四方。鷹廈鐵路使廈門島與大陸連通,鞏固了海防前線;嫩林鐵路使大興安嶺的林業(yè)資源得到開發(fā),保障了三年自然災害后的經(jīng)濟復蘇;成昆鐵路被聯(lián)合國稱為“世界三大工程奇跡之一”,平均每一公里就留下了一名戰(zhàn)士的忠魂;青藏鐵路解決了高原缺氧和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

  歷史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記憶。鐵道兵所歷經(jīng)的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和建設,是時代的標記,更是紀錄片最大的“看點”。

  不過,歷史卻是由無數(shù)屬于個人的生命記憶構成。影片采用口述歷史的方式,讓一個個親歷者在鏡頭前回憶往事,展現(xiàn)出宏大歷史中的細節(jié),以及他們不為人知的情感故事。景春陽,原鐵道兵8師39團的副團長,為了趕工期,父母先后辭世他都沒能送終,這成了他的心病,至今難以釋懷。李大芬,18歲參軍來到大西南,復員后留在了當?shù)兀?0多年來一直守護著一片安葬戰(zhàn)友的墓園。王岳森,原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員,回憶起當年摘下帽徽領章、告別軍人身份的時刻,依然激動得難抑熱淚……“老鐵”們自然流露的真情,為影片增添了溫暖的色調。

  鮮活的記憶,終會隨著個體生命的消失而永遠逝去。為了留住這份記憶,6個攝制組對600余名鐵道兵官兵進行了搶救性采訪拍攝,其中七八十歲的被訪老人超過70%,得到的口述史料長達300余小時,行程超過3萬公里。

  此外,劇組還搜集了大量當時的歷史影像資料,并充分采用情景再現(xiàn)、動畫模擬、三維繪畫等手段進行創(chuàng)作。總導演劉衛(wèi)陽說:“希望能將觀眾帶入歷史現(xiàn)場,感受那段歷史!

  1984年1月,鐵道兵集體退出現(xiàn)役,改工為今天的中國鐵建。但脫下了軍裝,卻抹不掉軍人的風骨!胺晟借徛罚鏊軜,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葉劍英元帥的題詞,是“鐵道兵精神”最確切的寫照。

  在今天,這樣的精神仍然彌足珍貴。曾經(jīng)用血肉之軀扛起共和國車輪的“老鐵”們,為歷史留下的不只是那一條條鐵路干線,不只是難言的感動,更重要的是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軍魂,永不散。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