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新與舊的融合:2014文學關鍵詞(張檸 李壯 霍艷 等)

http://marskidz.com 2015年01月01日07:50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張檸 李壯 霍艷 等

  悄然告別了2014,這一 年,在傳統(tǒng)文學之外,網(wǎng)絡小說、類型文學、新媒體文學等此前經(jīng)常被忽視的文學樣式幾乎占據(jù)了文壇的半壁江山,更在普通讀者中保持著持續(xù)熱議。批評家張檸與 “80后”學子霍艷、李壯等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在他們的討論中,我們或許可以對2014年的文學有新的認識。

  張  檸:2014年轉眼就要過去。我們回頭檢討一下一年來文學的總體情況。不求多么全面,希望能在關注現(xiàn)象的基礎上,呈現(xiàn)出2014年文學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新趨向。

  “年輕的老作家”:

  2014年,青年作家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逐漸由一種現(xiàn)象轉變?yōu)槌B(tài),同時,代際劃分正在降溫。

  在青年作家筆下,宏觀歷史想象被細化為碎片化經(jīng)驗處理,善惡問題被真假問題取代。不過,許多年輕作家的氣息跟老一輩作家越來越像,新的語言、自己的語言很少,這是值得警惕的一點。

  李  壯:青年作家正成長為越來越重要的力量,他們的身上顯示出很多新鮮的特質,其中不乏一些“趨向性”的元素。2014年,我覺得可以用兩句話在整體上形容青年作家的表現(xiàn):從現(xiàn)象到常態(tài),代際劃分的降溫。

  青年作家正經(jīng)歷一個從邊緣到成熟、從“被發(fā)現(xiàn)”到“被熟知”的過程!妒斋@》雜志連續(xù)兩期推出“青年小說家專號”,集中發(fā)表了一批“70后”、 “80后”小說家的作品,還召開了專門的討論會。還有一些雜志紛紛辟出了專門的欄目,如《人民文學》的“新浪潮”、《小說界》的“新生代”等。此外,許多 青年作者的作品已經(jīng)進入了“常態(tài)化”階段,趙志明的《我親愛的精神病患者》、阿丁的《胎心、異物及其他》、文珍的《我們夜里在美術館談戀愛》等中短篇作品 集,孟繁華、張清華主編的“70后作家大系”,薛憶溈、路內、東君、田耳、徐則臣等的長篇小說,都是2014年備受關注的作品。

  與“常態(tài)化”相伴的另一現(xiàn)象,是代際劃分的日漸模糊!70后”、“80后”的說法連續(xù)數(shù)年保持高熱,今年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郜元寶發(fā)文稱“以 代論人可以休矣”。這一方面是由于“70后”、“80后”作家在創(chuàng)作風貌上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交集,同時他們的創(chuàng)作顯示出越來越明顯的內部分野,個體風格漸漸 鮮明。不過,這代寫作者的確與所謂的“老作家”存在明顯的不同。首先是對經(jīng)驗的選擇和處理問題。當前的文學書寫面臨從宏觀歷史想象到碎片化經(jīng)驗處理的過 程,在這方面,青年作家有相當?shù)膬?yōu)勢。他們擅長捕捉情緒,寫出大時代下個體靈魂的困境以及這背后幽微的精神畸變。他們的寫作是向內、向下的,把概念還原為 經(jīng)驗細節(jié),精神上“感同”、文本中“身受”,因而具有某種直覺般的真實。這是多數(shù)老作家難以做到的。

  與此相關的,是“善惡問題被真假問題取代”。青年作家筆下很少見到善惡判斷思維,他們似乎更愿意做“探險者”:觀察一個人、一件事究竟如何、何 以如此。青年作家更迷戀那些混沌難解的事物,因為這里面隱藏著時代與人性的秘密。他們帶著疑問和困惑去書寫,選擇平視而非俯視,作為觀眾而非裁判。例如 《天體懸浮》里寫到的符啟明,用時髦的話說,他很“妖孽”;我們害怕這樣的人,但我們服他,甚至想學他。田耳很冷靜地寫他的境遇和故事,而不是解剖他、定 義他、審判他。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青年作者在詞匯、語句和講述方式上會更加地“另類”、“個性”,帶有時代氣息。馬小淘的《章某某》就很有代表性。小說寫的 是年輕人不斷努力而終于失敗的故事,很像前一年方方的《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兩個文本的不同在于:方方是以悲劇的腔調在寫,仿佛時時刻刻都在“拷問讀者的 靈魂”,即為何這樣的好青年會落得如此結局?馬小淘卻用了喜劇甚至電視劇的筆調,以“圍觀”的方式速寫章某某的一生,大量使用流行的話語、橋段,形成了對 時代語境的戲仿乃至反諷。馬小淘是在避重就輕嗎?顯然不是,否則她何必觸碰這樣一個命題。更準確地說,她是在“欲擒故縱”,就像“我是屌絲我自豪”的語言 狂歡,背后其實是深層的身份焦慮。表面的輕松背后是對核心問題的精確一擊。

  前面說的都是“獨特性”,最后我提一下青年作家的“靠攏”。歷史意識、關注現(xiàn)實等等,一直是批評界對青年作家的期待,他們在這方面也有努力。薛 憶溈的《空巢》和顏歌的《三一茶會》都在寫空巢老人的問題。徐則臣的《耶路撒冷》志在書寫一部“70后”的“心靈史”,內中觸及諸多時代命題,結構也別有 新意?梢娔贻p作者在寫作路數(shù)上也正走向廣闊。

  霍  艷:我倒是覺得青年作家登堂入室得太早、太容易了,這樣使得很多不足暴露了出來,比如細節(jié)處理的問題。還有就是,剛才提到的許多年輕作家的氣息跟老一輩作 家越來越像,有“期刊氣”,反而是郭敬明那一撥人,他們使用的至少是新的語言、自己的語言,這是值得警惕的一點。

  形式探索:

  “形式探索”是今年長篇小說的顯著動向之 一,賈平凹的《老生》、劉心武的《飄窗》、劉醒龍的《蟠虺》、范穩(wěn)的《吾血吾土》、寧肯的《三個三重奏》、雪漠的《野狐嶺》等,從不同方面出發(fā),擴展了小 說敘事的形式。但是,這些形式探索到底是擴大了小說文本的內容,還是對小說本身造成了傷害,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高  媛:“形式探索”可謂是今年長篇小說的顯著動向之一。賈平凹的《老生》從整體上看完成了作家本人力圖闡釋的內容,將遠古與現(xiàn)當代中國歷史結合在一起。但在 我看來,《山海經(jīng)》的內容與小說主體故事間始終沒有做到完全的契合。劉心武的《飄窗》和劉醒龍的《蟠虺》在形式結構上都借鑒了通俗文學,實際的表達效果卻 不相同。前者在開篇時拋出懸念,即“龐奇回來后究竟要殺誰”。但在后文敘述中,多條線索并進的方式?jīng)_淡了開端懸念營造的緊張氣氛,過多的人物出場也分散了 讀者的注意力,在結構上還是存在問題。《蟠虺》的表層敘事線索是曾侯乙尊盤的被竊與尋找,借用了偵探小說的模式。但在表層尋找活動之下,文本深處其實是對 知識分子精神處境以及心理斗爭的表現(xiàn)。文本借助懸念的設置,將不同層面的故事有機統(tǒng)一,由謎題的解決統(tǒng)攝全文,具有整體性。徐則臣的《耶路撒冷》用13個 專欄和一個從未出場的人物(景天賜)把不同角色的故事榫接到了一起,也收獲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除此以外,在形式探索方面值得一提的還有范穩(wěn)的《吾血吾 土》、寧肯的《三個三重奏》等,但這些形式探索到底是擴大了小說文本的內容,還是對小說本身造成了傷害,恐怕還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于文舲:年輕作家面臨挑戰(zhàn),老作家也一樣。今天,我們的經(jīng)驗越發(fā)碎片化,但文學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仍然要求完整性。于是作家只好轉而求助于 形式。賈平凹的《老生》就是一部很典型的作品,它將歷史社會現(xiàn)實嵌入唱師的生命和《山海經(jīng)》這樣的神話文本,最終以老唱師的死將敘述引向現(xiàn)代小說意義上的 完整性。這樣的處理有其成功之處,卻也存在風險:這樣的完整性并不是從小說故事中生長出來的,而是一種外在的設置,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表里分離。當形式成為 一張可有可無的表皮,它對于經(jīng)驗的表達還有多少助益就很可疑了。

  通俗文學的“正名”:

  2014年通俗文學態(tài)勢迅猛,同時也呈現(xiàn)出與主流精英文學融合的發(fā)展態(tài)勢,亦具備為通俗文學“正名”的傾向。

  以往的文學評論很少涉及通俗文學,事實上它正在我們的文學版圖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通俗文學的評價,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新的闡釋模式。

  高  媛:2014年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仍維持迅猛態(tài)勢,推理懸疑、科幻、武俠、玄幻、言情等不同類型作品都有不少新作誕生。同時,2014年的通俗文學發(fā)展呈現(xiàn)出與主流精英文學融合的發(fā)展態(tài)勢,亦具備為通俗文學“正名”的傾向。

  首先,通俗文學作品進入主流文學期刊視野,發(fā)布渠道得以拓展!度嗣裎膶W》雜志在今年4、5兩期相繼刊發(fā)了武俠小說輯與網(wǎng)絡小說輯,作品涵蓋武 俠、科幻、言情等多個通俗文學類別。《上海文學》雜志在今年第8期發(fā)表了懸疑作家蔡駿的作品《北京一夜》。通俗文學發(fā)布實現(xiàn)網(wǎng)絡平臺、通俗文學期刊、圖書 出版市場以及主流文學期刊并存格局。其次,通俗文學也正以獎項的形式確證自身的評價標準:首屆“這篇小說真好看”類型文學獎頒布,科幻、推理等專項類型文 學獎也在延續(xù)。

  王德威曾在《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中指出,在晚清,類型小說指向四種交錯的話語,即欲望、正義、價值以及真理(知識)。今天的通俗、類型文學在文本 內涵以及話語指向上仍與上述四者具有內在一致性。言情作品滿足女性讀者對于人類情愛的美好想象;武俠以及玄幻作品幫助男性讀者化身英雄;偵探作品以懸念指 向真相,又落腳于“善惡有報”這一永恒主題,實現(xiàn)讀者的正義愿景……凡此種種,使讀者將自身代入各類型的不同角色之中,獲得閱讀快感,同時實現(xiàn)對正義、善 惡、公平等基本倫理價值的不斷確證。

  李  壯:說到類型文學,今年無疑是“科幻大年”!冻w》《星際穿越》等電影熱映,科幻作家劉慈欣推出《2018》《時間移民》兩部中短篇小說集,加之“三 體”改編影視劇等消息,將科幻文學推成了一大熱門。在兒童文學界,金波、高洪波、葛冰等兒童文學作家靠攏流行題材,出版了一套《植物大戰(zhàn)僵尸》,要“用兒 童文學的高品質、真善美、精氣神改編動漫、卡通、網(wǎng)游”。作者陣容很強大,藝術品質與題材噱頭兼具,但市場反應似乎不如預期那樣熱烈。

  張  檸:以往的文學評論很少涉及通俗文學,事實上它正在我們的文學版圖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以往我們要不就是用通俗的傳播效果來論證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要不就是用傳統(tǒng)的精英文學的標準否定它,這樣二元對立的評論標準實際上都是不適合的。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新的闡釋模式。

  2014年可以視為為通俗文學正名的一年。發(fā)布渠道、出版市場、主流媒體,三個渠道都開始關注它,我們發(fā)現(xiàn)所謂“通俗文學”的一批作品實際上文 學性很高;傳統(tǒng)的所謂精英文學作家,包括劉心武、劉醒龍、雪漠,他們也在利用通俗文學、類型文學的方式來包裝他所謂文學性的東西。因此通俗文學其實解決了 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文學傳播和文學閱讀的問題。并不是越深刻越古怪就越好,博爾赫斯就反復強調通俗文學在當代敘事困境中的意義。

  通俗文學之所以一直遭到打壓,是因為我們的闡釋模式有局限性。我們認為只有文藝復興一脈下來的人文主義文學理念才有意義,其他的都沒有意義。實 際上,通俗文學和精英文學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它的敘事模式,前者強調敘事的獨創(chuàng)性或者叫敘事的探險,后者強調敘事的重復,比如:愛情小說的得失、武俠小說的 輸贏、財經(jīng)小說的盈虧、偵探小說的隱顯等。傳統(tǒng)的精英文學認為這種簡單的模式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所推崇的是不確定的敘事,整個小說就是一次冒險,就像《荷 馬史詩》里的英雄旅程,顯示出人類選擇、應對和戰(zhàn)勝的過程。但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呢?

  所謂“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的觀點,與通俗文學的情況也是符合的。晚清以來的諸多“現(xiàn)代性”經(jīng)驗,被“啟蒙”和“革命”等少數(shù)宏大語匯所壓抑。這個 被壓抑下去的現(xiàn)代性要重新出現(xiàn),網(wǎng)絡為它提供一個平臺。網(wǎng)上的很多觀念與我們也不太一樣,我們以人文主義為核心,這實際上是“人類中心說”在文學藝術上的 一個表現(xiàn)形式!熬G色和平組織”或“動物保護協(xié)會”就不認可這個觀點。因此,我們不可以用精英文學來打壓通俗文學。類型文學也罷,通俗文學也罷,網(wǎng)絡文學 也罷,這個話題的知識譜系脹破了傳統(tǒng)人文學觀念。

  網(wǎng)絡文學經(jīng)典化:

  2014年是中國網(wǎng)絡文學發(fā)展的第20年,正面臨著“經(jīng)典化”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一個新的對于網(wǎng)絡文學的評價非常重要。

  高  媛:從第一部網(wǎng)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到現(xiàn)在,中國的網(wǎng)絡文學已經(jīng)發(fā)展了整整20年,不僅引起了主流文學界的廣泛關注,而且正面臨著“經(jīng)典化”的問 題。年初,“凈網(wǎng)2014”行動在國家政策層面對網(wǎng)絡文學進行規(guī)約,也使各大媒體將目光聚焦于網(wǎng)絡文學發(fā)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網(wǎng)絡文學自然受到了極大關 注。2014年,《人民日報》推出“網(wǎng)絡文學再認識”專欄,登載了李敬澤等評論家的文章,《文藝報》也以專欄的形式,刊發(fā)了《侯衛(wèi)東官場筆記》《悟空傳》 等網(wǎng)絡“經(jīng)典”作品的評論。此外,全國網(wǎng)絡文學理論研討會等許多相關會議相繼召開,都表明了傳統(tǒng)文學界研究網(wǎng)絡文學、評價網(wǎng)絡文學的熱情。

  李  冉:網(wǎng)絡文學今年的總體態(tài)勢是“升溫”的,還有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一批作品集中改編為影視劇,如《杉杉來吃》《匆匆那年》等。但從實際的創(chuàng)作和關注度來看, 今年的網(wǎng)絡文學卻呈現(xiàn)出“降溫”勢頭:2014年并沒有產(chǎn)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作品,“冷熱”對比之下,網(wǎng)絡文學可能已經(jīng)進入了發(fā)展的瓶頸期或者說調整期。 改編熱說明網(wǎng)絡文學的“經(jīng)典化”正在完成,但網(wǎng)絡文學發(fā)展到今天,其題材和內容的重復性已經(jīng)使讀者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而“經(jīng)典化”完成之后應該怎么辦,是創(chuàng) 作者面臨的棘手問題。創(chuàng)作冷、改編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利益。很多網(wǎng)絡寫手將工作的重心由創(chuàng)作轉向改編,甚至直接停止原創(chuàng)、轉行編劇,這無異于釜底 抽薪?傊艺J為網(wǎng)絡文學未來的一段路并不好走。

  李  壯:網(wǎng)絡文學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標準,這在“經(jīng)典化”的過程中尤為重要。傳統(tǒng)的文學評論主要以人文主義、啟蒙主義為參考,而網(wǎng)絡文學是不關注于此的,它們真 正關注的是滿足讀者的閱讀快感,吸引讀者,讓讀者在閱讀中產(chǎn)生“爽感”,壓力的釋放、幻想甚至窺視欲的滿足、對基本倫理觀的重復,這是多數(shù)讀者對通俗文學 的要求。這一評價體系與傳統(tǒng)文學完全不同,也正是因此,目前傳統(tǒng)文學的評價體系對于網(wǎng)絡文學而言并不適用。

  張  檸:還有一個是“安全”,讀者不接受“敘事冒險”。只有跟熟悉的東西在一起才安全,陌生的就不安全,而我們的精英文學恰恰強調陌生化。普通人更愿意跟熟悉 的在一起,包括對節(jié)奏的熟悉、對意象體系的熟悉、對聲調的熟悉等。啟蒙是要讓普通人獨立、有判斷、獨自承擔選擇,所以啟蒙其實是悲劇性的。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不強調這些,它強調家族內部的安全感。我們以往試圖把它刪除,發(fā)現(xiàn)刪除不了。這也正是通俗文學擁有市場的原因和它的價值所在。

  文學的社會效應:

   嚴歌苓的《陸犯焉識》《金陵十三釵》、莫言的《紅高粱》、畢飛宇的《推拿》等多部純文學作品被搬上了熒幕。但從今年的整體情況來看,改編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

  從當下文學傳播的現(xiàn)狀來看,精英文學的傳播越來越需要影像手段的助力,但助力的基礎是理解和尊重。

  李  壯:2014年還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注意,一些文學事件以社會事件的名義受到了公眾的關注。今年詩壇相對平靜,引發(fā)關注的倒是幾位特殊詩人的異質性文本。 “90后”詩人許立志在富士康跳樓自殺,在他的遺作中,我們看到了大量難以想象的底層經(jīng)驗。另一位是“腦癱詩人”余秀華。她的身體被困在輪椅里,卻寫出了 很多情真意切的詩歌,《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都做過專門報道。

  底層寫作是近年來一個重要的維度,但詩歌更本質的問題,仍在于對詞語和表達的深入探索。李少君和雷平陽都出版了新詩集,前者試著復歸自然、復歸 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軌道,后者則試圖將詞語還原至存在原點,還原至祝詞、咒語、符號的神秘儀式。西川則在新作中大量加入異質性的元素,如口語、文言,堅持類似 探索的詩人很多。詩歌寫作個體性強、風格各異、出版周期長,因此不容易在年度視野中形成事件,但我們不應該忽視他們。

  張  檸:打工詩人的最大價值,就是把詩歌中的現(xiàn)代意象體系顛倒過來。他們不認可現(xiàn)有詞匯承載的意象功能,要顛覆它,F(xiàn)代化、工業(yè)產(chǎn)品、時尚生活,這些原本似乎 是火熱的、積極的、正面的意象,在打工詩人那里卻變成了野獸意象、魔鬼意象、吃人意象;而且這種現(xiàn)代器物對他們身體、精神的傷害,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切 身體會的。這是他們的價值。

  所謂的“打工詩歌”,作為底層寫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話語的一部分,但并不一定是美學話語的一部分。詩歌更本質的任務是通過詞語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符號世界,恢復詞語自身的透明性是詩歌最內核的東西,也是目前詩歌創(chuàng)作的弱項。

  李  冉:影視改編無疑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傳播渠道。今年,多部純文學作品被搬上了熒幕。嚴歌苓的《陸犯焉識》《金陵十三釵》分別改編為《歸來》《四十九日· 祭》,莫言的《紅高粱》改拍了電視劇版,畢飛宇同名小說拍成了電影《推拿》。但從今年的整體情況來看,改編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

  影片《歸來》僅取《陸犯焉識》的最后部分,企圖以“文革”題材吸引觀眾,以時代悲劇戳中觀眾的淚點。而實際上,影片卻以一個邏輯上存在硬傷的愛 情故事置換掉了小說原著的豐富內涵。《歸來》最多只能算一個“不離不棄”的愛情故事,《陸犯焉識》只是包裝紙,原著中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時代對個人命運情 感的深刻影響都是缺席的。《紅高粱》的改編更引來吐槽一片。原始生命力的噴薄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三角戀”、出軌、“宮斗”等各種“時尚”元素,十分狗 血。

  比較來看,《推拿》算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改編。影片基本沿用了小說原著的架構,篩選、改編后的情節(jié)都緊密圍繞人物特點展開,保留了大量原著中的語 言,聲光效果也都細膩到位。《推拿》成功的核心原因是對小說原著的尊重,在改編的過程中沒有破壞原著的情節(jié)邏輯和故事的完整性。

  總體看來,精英文學并非不能改、不可改,而是應做到尊重,將其作為文學作品、藝術品來理解,不能把原作當成文化商品的包裝紙。從當下文學傳播的現(xiàn)狀來看,精英文學的傳播越來越需要影像手段的助力,但助力的基礎是理解和尊重。

  移動終端上的文學:

  移動終端的出現(xiàn),給文學寫作帶來了更多新的契機。尤其是詩歌中,微信公眾號的出現(xiàn),讓詩歌小小地“火”了一把。

  但是,新媒體文學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予發(fā)表的自由,也必將帶來競爭的無序。

  霍  艷:與影視和網(wǎng)絡相比,移動終端這個載體的出現(xiàn),給文學寫作帶來了更多新的契機。在這個載體上出現(xiàn)的文學作品,我們不妨篡奪網(wǎng)絡文學曾經(jīng)的稱謂,將其稱為 “新媒體文學”。它可分為出版機構、書店、個人的公共賬號,文學精選類公共賬號和文學閱讀類APP等。跟網(wǎng)絡文學比較起來,新媒體文學其實更像網(wǎng)絡文摘, 它把根據(jù)編者意愿選取的文學作品放置在一個公共平臺上。因為編選者的個性,在篩選何者可以出現(xiàn)在某個平臺上時,編者本人的嗜好起了較大的作用,從而順應或 引領著某些閱讀習慣和閱讀偏好。

  新媒體文學的出現(xiàn)并不代表它們要和舊媒體進行一場決斗,新舊兩種載體的競爭,不應是互相消滅,而是共同參與文學樣式和傳統(tǒng)的變革,維持文學進步 的張力。新媒體文學要求作者更精練、迅速地抵達目標。人們會樂于見到一些傳統(tǒng)媒體的作者出現(xiàn)在新媒體的平臺上,他們也必須丟掉過去那套“期刊腔”和“慢節(jié) 奏”,而迅速地進入情境,他們要用一個精準的詞語代替一段繁復的描述,他們要知道大眾最關心的問題,并且以獨特的方式切入。他們要在網(wǎng)上把一個可讀性不強 的東西,用一個吸引人的方式講述;蛘撸麄儽仨毥o大家講一個好故事,因為好故事是大部分人閱讀的渴望,為了這個故事,他們也需要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這 使得文章將從學科、題材的概念解放出來,“物理小說”、“敘事體評論”——都有可能是一個強大的巨人。沉重、封閉的文學形式已經(jīng)和這個時代的節(jié)奏相違背, 需要有人掃除這種陳詞濫調。

  新媒體文學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予發(fā)表的自由,也必將帶來競爭的無序。這個無序一是版權的不規(guī)范,隨意的轉載;二是如何在浩瀚的作品里脫穎而出, 一些辨識度不高卻精心結撰的作品,很可能被淹沒在文字的洪流里。但更可怕的是一種妥協(xié),他們用一種嘩眾取寵似的標題和華而不實的風格使自己脫穎而出,一旦 獲得一次成功,大量相似的作品就會被炮制出來。一次世俗成功很容易讓自己把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想技巧簡化為一種套路,這個套路一旦被破解,此前籠罩于其上的光環(huán) 也就迅速褪去。說到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個新媒體文學的推送時代,或者不管是任何什么時代,對一個有追求的寫作者來說,她/他需要的品質,仍然是跟古 老的寫作技藝相同——誠懇地寫出自己的卓越。

  李  壯:說到新媒體,我覺得這是切入今年詩歌狀況的最好角度。今年的詩歌有一個顯著的現(xiàn)象,那就是“接受”的強力介入。2014年詩歌有幾次引起公眾與媒體的 廣泛關注。首先是“烏青體”廢話詩走紅微博,引發(fā)公眾的吐槽、仿寫。另一篇熱傳網(wǎng)文《如何寫一首讓人看不懂的詩》則走反方向:把一首兒歌用翻譯軟件先后譯 成日、俄、德、法、希伯來等多種語言,最后再譯回漢語,“一首具有濃厚后現(xiàn)代主義氣息的先鋒詩歌就誕生了!”兩次熱炒都觸及到“漢語新詩”的審美和評價標 準問題——這個問題似乎長久以來并未得到徹底解決。

  更熱的是“微信公眾賬號”。詩歌短小、精練、濃度高,很適合微信移動端,于是2014年詩歌借助各種公眾賬號小小地火了一把,《人民日報》甚至 專門約請專家撰寫文章,討論“詩歌真的開始‘流行’了嗎”而諸多詩歌公號自身也呈現(xiàn)出多個層級。如“為你讀詩”主打“聲優(yōu)牌”,邀請娛樂界嘉賓讀詩!白x 首詩再睡覺”恰如其名,有“枕邊書”的意味,選的作品以浪漫愛情詩為主。最專業(yè)的是“詩歌是一束光”,選詩靠文學標準,品鑒分析也到位,很受專業(yè)讀者的最 愛。

  文學批評的四個焦慮:

  2014文學批評和文學觀念,可以用“四個焦慮”來概括,即“全球化的焦慮”、“城市化的焦慮”、“權威性的焦慮”和“代際更替的焦慮”。

  張  檸:2014文學批評和文學觀念的狀況和變化,可以用“四個焦慮”來概括。第一是“全球化的焦慮”,流行說法叫“中國夢”,學界叫“中國經(jīng)驗”的全球化。 在全球化過程中,這個想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傳播、接受等層面上沒能完全實現(xiàn)。第二是“城市化的焦慮”!50后”作家大多擅長寫鄉(xiāng)土,或者寫小城鎮(zhèn)半農(nóng)民半市 民的東西,一旦寫城市就出問題。他們難以突破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城市文學的形式,沒有找到這個城市形式,城市不能成為他的主人公,城市這些時間、空間的東西 都不能進入小說敘事里面,這是一個很致命的問題。第三是“權威性的焦慮”。我們說多元化是一個自由的時代,但實際上會涉及到一個文學評價的問題。那么這個 評價由誰提供,批評家還是文學獎?第四個就是“代際更替的焦慮”。老一代作家認為他有權威性,實際上年輕一代作家已經(jīng)開始出來了,這里面涉及文學批評和青 年批評家,也涉及前面李壯談的一些問題。

  李慧君:2014年,青年批評家的成長受到廣泛關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推出“青年批評家叢書”,5月份在西寧舉行“全國青年作家批評家主題峰 會”,11月《收獲》雜志舉行“收獲論壇暨青年作家與批評家對話”等活動都表明青年批評家已經(jīng)成為當下文壇的關注焦點。金理、張定浩、楊慶祥、張莉等青年 批評家也以自己的批評實踐證明了青年批評家的潛力。

  青年批評家的成長是與青年作家群體的崛起相伴而生的。新生力量進入文學界,也勢必帶來新的理念和問題!俺鞘形膶W”便是其中之一!俺鞘形膶W” 的觀念不僅著眼于文學書寫空間的位移,更聚焦于城市生活表象下的社會深層文化心理結構。當下的城市書寫存在兩種方式:一種是基于地域文學觀念之上的城市形 象塑造,比如葉兆言今年的小說《馳向黑夜的女人》就延續(xù)了他以往作品中鮮明而獨特的南京書寫。另外一種是現(xiàn)在進行時的城市經(jīng)驗表達,張楚、甫躍輝、徐則臣 等青年作家的寫作基本屬于此類。不過在城市生活經(jīng)驗的書寫過程中,如何將文學對豐富人性的表現(xiàn)與城市的各種空間符號表征相結合,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而 如何完成“城鎮(zhèn)文學”到“城市文學”的轉換、怎樣突破城鄉(xiāng)文化心理上簡單的二元對立,是我們面對的挑戰(zhàn)。

  “中國身份”和“中國經(jīng)驗”的問題也是熱點,它傳遞出中國作家和批評家們基于自身文化身份定位的焦慮。其實這種身份體認和表達訴求一直都存在, 只是這個聲音在今年被多次凸顯出來。10月份的“講述中國與對話世界:莫言與中國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和12月份的“莫言:全球視野與本土經(jīng)驗”學術 研討會都將莫言的創(chuàng)作定位于世界性與本土化的多維度坐標系之內,并以莫言的創(chuàng)作討論為契機探討了中國當代文學立足“中國身份”,講好“中國故事”,書寫 “中國經(jīng)驗”的主題。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