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視覺前沿 >> 正文

政策引導 學術發(fā)力 精品先行

——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觀察

http://marskidz.com 2015年01月19日12:59 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1年,全國美術館開始實行免費開放,在一片叫好聲中,也有人擔心:面對國內(nèi)美術館缺少固定陳列、展覽參差不齊的現(xiàn)狀,觀眾愿不愿意走進去?即便走進去了,在公眾審美需求不斷變化的今天,怎樣吸引他們駐足?2012年,文化部首次組織推出“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以挖掘各館藏品資源,鼓勵自主策劃館藏精品展覽為抓手,推動美術館專業(yè)化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升。該活動已連續(xù)舉辦了3年,共推出專題展覽98個,展出館藏精品約1.28萬件(其中約60%的藏品為入藏以來首次展出),觀眾總量近500萬人次,國家財政累計投入1100萬元。

  參與的美術館多了,藏在深閨的作品露臉頻繁了,公共教育與推廣的手段也豐富了,大家的點子與做法更廣了……就連評審匯報也有許多美術館長親自上陣,“我們以前不敢來,因為跟許多大館比,我們藏品少得可憐。但是一點點做下來就發(fā)現(xiàn),小館也有可挖掘的資源!蹦仇^長坦言。為了更加公平公正公開,加強美術館間的交流,每年的活動結束后,文化部都會組織專家對入選“展出季”的項目進行評審驗收,從中評選出優(yōu)秀展覽項目,同時加大對該項目實施的社會監(jiān)督力度。除以國家重點美術館為代表的一些大型綜合類美術館每年都推出重磅展覽之外,一些美術名家藝術館(紀念館),還有一些地市級甚至縣級的基層美術館也積極參與其中,“展出季”的參與程度和惠民特色日益明顯。免費開放后,以“展出季”項目為代表的美術館展覽已然成為各地美術愛好者可以便利享受的文化佳肴。

  日前,記者從在京舉辦2014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驗收評審工作中獲悉,展覽質量、展出的藏品數(shù)量、輻射區(qū)域、公教活動等均較上一年度有較大提升。對美術館藏品的梳理研究和公共服務推廣等內(nèi)容的追求,已經(jīng)成為越來越多美術館的共識。

  通過展覽和研究激活歷史

  一幕幕動人場景、一個個風云事件、一代代鮮活人物……那些被塵封的館藏精品有穿越時空的魅力,把觀者帶入逝去的歷史現(xiàn)場,這些都依托于對藏品的挖掘梳理和深入研究!睹佬g》雜志執(zhí)行主編尚輝認為,注重美術館藏品和地緣文化構成的文脈關系,能夠從學理上對藏品進行重新梳理和歷史構建,是此次“展出季”的突出特色。江蘇省美術館、湖北美術館、浙江美術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日照市美術館等均結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來凸顯不同的敘事視角。湖北的漆藝傳統(tǒng)深厚,但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漆藝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斷層,湖北美術館主動擔負起使命,致力于推動漆藝創(chuàng)作、傳承漆藝文化,通過一系列的展覽和研究,目前已被學界認為是國際一流的漆藝交流平臺。類似的還有“淵源·圓緣——浙江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其所選擇的畫家及作品都同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構成美術史文脈的關系,展覽從一個側面呈現(xiàn)了構建浙江現(xiàn)當代美術發(fā)展脈絡的史實。

  讓美術館的學術研究參與到藝術史的生成過程中去,也是“展出季”入選項目的特色之一。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并不專注于一次單獨的展覽,而是通過融入歷史敘事來開展美術館的敘事實踐。在參與“展出季”活動的3年間,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通過館藏陳列和文獻檔案對北平藝專和華北大學三部合并組建中央美院的過程進行專門梳理,從而將上述以北平藝專和中央美院為主線的3個展覽貫穿一體,實現(xiàn)了一個相對完整、富有內(nèi)在邏輯的專題性美術館敘事。

  除了詳實的美術史史料充實展覽,以別致的展陳方式增強觀賞性也成為美術館的追求。其中,現(xiàn)場展陳與作品闡釋的關系越來越成為各家美術館鉆研的課題。如何將學術思想轉換到展陳空間,如何呈現(xiàn)讓觀眾看得懂的展覽,要下的功夫很多。如關山月美術館的策劃人員在實施“南風北采——關山月北京寫生專題展”時,即根據(jù)各地實地考察情況,通過不同時間、場地、環(huán)境的檢驗,分析現(xiàn)場和觀眾的反饋情況,不斷對展品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力求每個展覽都能因地制宜,并積極借鑒當代藝術的表達方式,以改變國內(nèi)外觀眾對中國畫表現(xiàn)手法單一的思維定勢。

  館舍不大、館藏有限、藏品單一,面對小館的這些現(xiàn)狀,近年來,潘天壽紀念館著眼于某一具體學術問題的持續(xù)性探討來策劃展覽。2013年11月,該館策劃舉辦了“象外——中國畫的寫生觀及其表現(xiàn)方式”的中國畫學論壇,而2014年“展出季”入選項目“潘天壽寫生研究展”即是以潘天壽的寫生研究來反思20世紀中國畫問題。他們希望通過舉辦展覽和論壇,既推進潘天壽研究的深入,也引發(fā)對中國畫理論問題的探討,試圖“以點帶面”來觸及更為宏大的中國畫的歷史和理論問題。

  對于美術館來說,做展覽不容易,出學術成果更不容易。如何有步驟地針對藏品的文化體系和時代屬性,探尋每件藏品應有的美學價值,進而持久地尋找貫穿作品橫向和縱向的藝術歷史節(jié)點,勾連理性客觀的美術史圖景,并以作品來架構歷史文脈,借助恰如其分的展陳形式,最終讓藝術品“活”起來,這是每一個美術館需要逐步探索和長期實踐的內(nèi)容。

  用心策劃,借力辦展

  據(jù)統(tǒng)計,連續(xù)3年入選“展出季”的共有18家美術館,分別是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黑龍江省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劉海粟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常熟美術館/龐薰琹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福建省美術館、湖北美術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武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如果說,大型公立美術館有其藏品資源及學術研究團隊優(yōu)勢,那么,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名家館和地市區(qū)縣一級美術館的探索則可圈可點。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丁寧認為,利用怎樣的資源、把資源運用到何種程度,首先體現(xiàn)在策展的方方面面。2014年“展出季”中很多美術館,甚至一些地方小館在策展方面動了腦筋。大館資源豐富,策展彈性和靈活度相對較高,但是從資源受限的地方小館還是看到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展覽。

  限于場館和藏品的特殊性,對藏品價值的再挖掘成為名家館和地市區(qū)縣一級美術館必須開動腦筋面對的挑戰(zhàn)。常熟美術館/龐薰琹美術館在2012年舉辦的“決瀾長歌——龐薰琹藝術回顧展”以其新鮮的策展方式和開闊的公共教育思路贏得業(yè)界好評。2013年又推出“圖畫先行——龐薰琹圖案藝術精品展”,仍以龐薰琹為主角,展出的是其作于20世紀30年代末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圖案,也取得不錯的效果。2014年,常熟美術館以自身館藏為基礎,聯(lián)合常熟博物館、朵云軒及5位當代著名藝術家作品共同策劃組織了“寫山水圖——離開黃公望的660年”精品展。其實踐表明,規(guī)模較小的名家館、美術館除了館藏資源的再發(fā)現(xiàn)、再研究,通過借力不僅能夠實現(xiàn)生存,也可大有作為。

  借力可擴展到藏品、人才層面,館內(nèi)、館外策展人聯(lián)袂以確保策劃成為展覽的源頭活水,館際間資源的互通做到“拆圍墻,而非設壁壘”。在深挖資源價值之外,借力生存也是資源相對薄弱的名家館、基層美術館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推倒美術館的圍墻”

  美術館、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滋養(yǎng)受眾,對文化建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對公共教育和社會推廣的效果也一直是文化部對展出季活動驗收評審的重要標準之一。超越常規(guī)公教形式,借助新媒體擴大受眾范圍,名家高仿品“移動”展出等,美術精品與公眾的互動交流呈現(xiàn)新趨勢。

  陸儼少藝術院在精心舉辦“陸儼少藝術展”的同時,將陸儼少作品的高仿復制品送進鄉(xiāng)村、社區(qū),進行基層巡展及講座,覆蓋面涉及上海及其周邊區(qū)域!巴频姑佬g館的圍墻”,將固定的展覽、美術教育理念和美術館資源以新穎獨特的方式“移動”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而在傳統(tǒng)的專業(yè)講座、志愿者導引講解等常規(guī)活動外,新媒體也為展覽推廣插上了翅膀。數(shù)字化美術館的建立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大大拓展了受眾群體信息接收的渠道,也使得公共教育推廣頗有成效。黑龍江省美術館走進公共服務區(qū)開展龍江美術講堂,并為解決一地展覽受眾有限的問題,組織深圳、東莞兩地巡展,并且通過出版《人跡板橋霜——黑龍江省美術館館藏顏仲藝術文獻展作品集》進行展覽成果展示和推廣。廣東美術館將展出的所有館藏精品用微信平臺展現(xiàn),方便觀眾查閱、分享和收藏,為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廣東美術館官方微信還精選了與展覽主題相關的10部電影,請觀眾點贊投票,選出心中的經(jīng)典影片。從展覽開幕式起,獲得點贊票數(shù)最多的電影將于展覽期間的周六、日,在多功能廳進行特別放映。該創(chuàng)意吸引了3500名觀眾參與。湖北美術館也建立數(shù)字展覽館、官方微博有獎問答等,這些舉措以輕松新穎的形式吸引了觀眾,更讓美術文化在美術館之外的新平臺上得到了推廣。

  “很多很多歷史留下一點傳統(tǒng),很多很多傳統(tǒng)留下一點品位,很多很多品位留下一點藝術!闭\如作家王安憶所言,歷史通過慢慢積淀,筑基了民族的品格和記憶。通過藝術來回望歷史,通過歷史來觀照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文化品格,便得以徐徐綻放。這“留下的一點藝術”,就今天的美術場域而言,正是借由典藏精品來表達的。

  以學術研究為支撐、以觀眾叫好為標準、以文化滋養(yǎng)為立意,文化部持續(xù)推進的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從美術館的藏品研究展示與宣傳推廣入手,通過項目扶持的方式,為逐步實現(xiàn)美術館藏品的長期陳列做可行性探索。如今,美術館早已不是美術家、美術界的小天地,而是更廣闊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前沿。藏在美術館、博物館“深閨”的精品名作要真正成為大眾的精神文化食糧,最基本的前提是要讓人民大眾能夠欣賞到。文化惠民,精品先行,這只是美術館增添活力、持久發(fā)展的重要一步,在宏觀政策不斷引導、各美術館競相發(fā)力的當下,我們對未來或許可以期待更多。記者  胡立輝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