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記住鄉(xiāng)愁》文字統(tǒng)籌筆記(之三)

http://marskidz.com 2015年03月18日09:46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郭文斌

  蒼坡村

  浙江溫州蒼坡村的故事是鄉(xiāng)愁工程中的難得之作。難在捕捉到了中華孝道系統(tǒng)中的關(guān)鍵所在——悌道。盡孝難,行悌更難。但蒼坡人知難而上,化難為 易,化難為美,為我們留下了比傳說還精彩的佳話。李氏家族七世祖李秋山李嘉木的故事,蕩氣回腸!霸谏n坡李氏傳到第七代時,七世祖李秋山和弟弟李嘉木各自 成家立業(yè),分家單過。分家之后,哥哥李秋山去了村對面重新開基立業(yè),從此有了方巷村。為了表示對兄長的尊敬,每年祭祖前,蒼坡李氏都要先去方巷村恭請兄長 的后代,拜祭了兄長的祠堂之后,才一起回到蒼坡。”

  建于南宋的望兄亭、接季閣,已經(jīng)不是兩個亭閣,而是一種相守相望,永不分離的象征。那種兄弟相送,依依不舍,在當今社會,戀人之間,也不一定能夠做到。

  “蒼坡村的東南角有一亭名為‘望兄亭’,與方巷村村口的‘接季閣’遙遙相對。根據(jù)《李氏族譜》記載,李秋山作為家中長子,分家時,本來最有資格 留在祖居,但他卻讓弟弟李嘉木留在蒼坡老屋,自己則遷出蒼坡從頭開始。家雖分,心相連,情深意重的兄弟倆白天干完農(nóng)活,夜里總要相聚談心,刮風下雨,天天 照樣?赡菚r自然條件艱苦,兩村之間常有野獸出沒,兄弟倆長談到深夜,都不放心對方獨自回家。因此分別時,哥哥堅持把弟弟送回蒼坡,弟弟又陪哥哥返回方 巷;ハ嗨蛠硭腿,天就亮了。蒼坡村現(xiàn)在還流傳著一句俚語,‘李郎送李郎,一夜送到大天光’。后來兄弟倆覺得每晚這樣送來送去實在不是好辦法。他們商量決 定,各自在村里造一座亭閣:閣朝北,亭朝南,這就是蒼坡村的望兄亭與方巷村的接季閣。每當深夜敘舊惜別之后,兄弟倆平安到達自己村舍,就在亭閣高處掛上燈 籠,以報平安;對方也掛上燈籠,以示放心!

  兄弟二人,把悌道演到極致。在古人心中,“悌”始于兄弟,終于天地。在整體論者看來,萬物一體,因悌歸孝,因孝歸道,因道有心,有心有愛,因愛有情,因情有動,因動生福。

  從倫理學意義上講,兄弟睦,才能家庭和,家庭和,自然鄰里和,鄰里和,自然社會和,社會和,又為家族發(fā)展提供了人氣。事實上,悌的原始意義是兄 對弟的姿態(tài),即兄“心”中有“弟”,蒼坡村的故事更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它的原始意義,它強調(diào)弟恭,更強調(diào)兄友,最終要成就手足情。這種手足情,在兄弟分家上體 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古往今來,兄弟分家因財產(chǎn)分割等問題往往鬧得不可開交。但蒼坡村人,沐浴著望兄亭的月光,嚴守著悌道,在兄弟分家時,個個高風亮節(jié),并且留 下許多感人的故事。

  李修南和李碎南兄弟,正是望兄亭接季閣精神的現(xiàn)代延續(xù),至美至真。他們分家時的那種謙讓,在現(xiàn)代社會真是鮮見!凹铱梢苑,祖宗的招牌不能分。 直到現(xiàn)在,兩家人都始終堅持一起做素面。兄弟倆白天在地里忙農(nóng)活,兩妯娌就一起在家里忙做素面。每天早上4點多鐘就得開始和面,考慮到弟媳帶小孫子辛苦, 和好面后,大嫂往往就讓弟媳去休息,自己做完面,再做好早飯等著大家。兄弟之間互相友愛,妯娌之間相互體諒?吹絻鹤觾合倍己秃蜌鈿,老太太掩飾不住地開 心!

  “入則孝,出則悌”,這是孔子仁道的兩個重要支柱,究其實,悌也是孝,因為兄友弟恭本身就在養(yǎng)父母之心,所謂“兄弟睦,孝在中”,只有兄弟同心,才能真正地養(yǎng)父母之心,而在古人看來,父母心就是天地心,孝父母,就是敬天地。

  “入則孝,出則悌”之所以能夠為家族帶來生機,正因為它是天性在人性中的投影,因為“天同覆,地同載”,所以“凡是人,皆須愛”,只有“凡是 人、皆須愛”,我們心中的愛才是圓的,滿的,而古人認為,生命的意義,無非就是讓愛圓,讓愛滿,因為只有讓愛圓滿,我們才能最終回到故鄉(xiāng)。

  悌道行到極處,就是“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就是“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了。相反,失去悌道,就是失去天性,失去天性,生命的源頭活水 就斷掉了,一個人也好,一個家族也好,一旦失去源頭活水,自然就會枯萎。從此意義上來講,蒼坡村的故事成功拍攝展播,對現(xiàn)實意義重大。中華民族要實現(xiàn)自我 復興,孝道是關(guān)鍵,悌道是核心。

  仙居村

  浙江仙居李宅村的故事非常扎實、溫暖、動人,讓人始終穿行在溫情脈脈里。這個故事對現(xiàn)實中國有重大啟示,一定程度上為國家治理大難題鄉(xiāng)村空巢問 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建設性樣板。那就是老人食堂。這種思路之所以能夠成為現(xiàn)實,是和宗族傳統(tǒng)分不開的。有意思的是,食堂正好在祠堂開。細想一下,這和保留 至今的“吃合家飯”一脈相承。我們可不要小看了“吃合家飯”這件事,它讓李宅村的文明程度高出人類平均值太多水平。一定程度上,它就是大同社會的縮影。

  李宅村長達900多年長盛不衰,繁衍成一個總?cè)丝谏先f的巨大家族,逐漸拓展到周邊十幾里的地方,形成了附近16個李姓村落。這是李宅祖先“濟天 下”胸懷的必然結(jié)果,量大福大,福大家大,這個千年古訓,在李宅人身上得到充分驗證。這集故事提供的許多教育話題,令人深思。比如“十訓八誡”。訓為勸, 誡為告。如果持身不謹不嚴的話,就要受到懲罰,最嚴重的還要拘入家廟,跪在祖宗的牌位之前,笞責三十,然后在族譜上面除名,就是驅(qū)逐出這個家族了,這是最 重的懲罰。

  身家無依可怕,靈魂無依更可怕。想想看,一個人一旦被從族譜上除名,那將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失落。一個人從此過著靈魂無著的生活,情何以堪。為此,僅僅為了讓自己靈有所依,魂有所皈,人們也要修身持家。這是慎終追遠教育。

  再看榜樣教育:

  明嘉靖七年李一翰鄉(xiāng)試中舉,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負責監(jiān)察工作,他為官30年,廉潔公正,為民做事,史書中稱他“一塵不滓”,至死“囊無長物”。他的事跡也被李宅人列入宗譜。這樣的故事在子孫中代代相傳,產(chǎn)生的激勵作用,真是不可估量。

  第十六代裔李鑺擔任糧長,遇交不起糧食的,盡管自己也不很寬裕,他還是用自家的糧食幫忙代交,以免鄉(xiāng)民受到流放的懲罰。

  耄耋老人李桂鑒的身上有許多亮點,文中沒有陳述他為何鰥居一生,但他的行為透露出他是一個致力于提高生命能量的智者。40年為村人義務送郵,沒有出現(xiàn)過漏送,足見其心之細之誠。其修身功夫,可見一斑。

  李紅軍夫婦的故事感人至深,深在難為能為,手足情,中國心!56歲的柯小娟30年前嫁給李紅軍,沒想到遇上了家中最為困難的時期,李紅軍的三 弟李建立雙目漸漸失明,患了眼盲,急需治療的費用,屋漏偏逢連夜雨,沒想到小弟李立民遭遇意外后患了手疾,一時間,兩個侄女生活、學習的擔子也都壓在了李 紅軍夫婦身上。為了送弟弟去杭州的大醫(yī)院治病,夫妻倆到處借債,邊照看弟弟,邊賣早點償還欠款。那時候,李紅軍夫妻倆凌晨一點就起床,準備賣早點,省吃儉 用,輾轉(zhuǎn)了好幾個地方,把存下的錢都拿去給弟弟李建立看病! 尤其讓人感動的是,李紅軍夫婦如此大行悌道,動力之一竟然是兒子的贊賞和鼓勵。

  古人講,智慧的教育就兩個字,為人演說,演在前,說在后,父行子看,上行下效,勝過千言萬語。同樣,商人李鑒華回家,帶著8歲的大兒子李昱陽和剛上幼兒園的小兒子李昱田到村里捐錢捐物,為爺爺洗腳,讓孩子懂得“老人腳上一顆繭,后輩兒孫一分福”。讓人感慨。

  仙居村,名副其實。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