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扎根于蘇北大地的寫作者——訪淮安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作家嚴蘇

http://marskidz.com 2015年04月20日12:02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張曉林

  嚴蘇的小說不以怪誕來嘩眾取寵,也不以翻新來吸引人眼球,而是按照自己的寫作方向和藝術價值觀、審美價值觀,介入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以樸實無華的藝術真實連接著鄉(xiāng)村生活,以飽滿結實的鮮活內容,散發(fā)著泥土般的芬芳,以沉靜沖淡的風格,傳達著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思考,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蘇北風俗、民情的歷史畫卷。

  淮周刊: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寫作的?

  嚴蘇:我的創(chuàng)作時間,要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的淮陰縣實驗小學有一群富有個性和理想的年青人——這群人白天是孩子王,到了晚上便伏案耕耘,做著文學夢。受其影響,我也成了做夢人。

  淮周刊:談一下你的人生經歷好嗎?在你的人生歷程中,有哪些人或事讓你最難忘?

  嚴蘇:我的人生經歷較為豐富,先在農村生活,后進入城市,算是兩棲者。從事的職業(yè)有:教師、會計、記者、編輯。人生最難忘的人是淮陰縣教師進修學校的王筠霆老師,他是良師,也是益友。還有一群好同事、好文友,他們是戴珩、何言宏、吳光輝……文學是一條艱辛路,有了他們,行走不再寂寞。

  淮周刊:談談你的小說藝術風格或特征?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你在追求一種什么樣的風格?你認為自己達到了嗎?

  嚴蘇:1994年,我從淮陰縣廣播電視局調入淮陰市文聯(lián)工作,我的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也從那時開始。寫了20年,累計有300多萬字。我的小說追求自然,不跟風,不趕時尚,如一名農夫,埋頭打理自己的“一畝三分田”。藝術風格,我追求一種氣味——一種有別于他人的氣味。藝術無止境,我正在行走中。

  淮周刊:你的小說風格,是受到哪些作家的影響?

  嚴蘇:風格即氣度。一個人的氣度跟他的成長環(huán)境密切相關。我的青少年期在農村度過,1980年參加工作,地點在縣城?h城與農村毗連,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還沒有離開農村。我早期閱讀的作品農村題材占多,后來雜一些,城市題材、愛情題材,國內、國外的都讀。說起影響,早年創(chuàng)作時會想起高曉聲、賈平凹,隨著時間推移,現(xiàn)在打開電腦,想的是自己作品中的人物。

  淮周刊:你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沒有困惑?如果有,又是如何化解的?

  嚴蘇:做任何事都會有困惑,困惑誰都有。創(chuàng)作時,我常遇困惑,這時我會停下來,外出走一走,有了感覺再繼續(xù)。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接地氣。

  淮周刊:你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需不需要做前期準備工作?如果需要,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嚴蘇:好記性不如慢筆頭。這是我小時候聽到的一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并一直在做——我把平?吹降、聽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這些都成了我的創(chuàng)作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手中有“米”,“做飯”不慌。

  文學是藝術,采擷的是生活的浪花,而不是整瓢水

  淮周刊:文學評論家張檸說過:“我們反復強調作家要表現(xiàn)現(xiàn)實,但如果失去中國文化根基的魂,簡單的表現(xiàn)現(xiàn)實就是抄襲現(xiàn)實,這是沒有意義的。”請結合你的小說創(chuàng)作,談談你是如何“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又是如何克服“抄襲現(xiàn)實”的。

  嚴蘇:創(chuàng)作離不開生活,但必須高于生活!俺u現(xiàn)實”是初學寫作者干的事,文學是藝術,采擷的是生活的浪花,而不是整瓢水。

  淮周刊:由于受到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和影響,當下有些作家產生了這樣的一些錯誤理解,將民族性視為本土文學生長的障礙,“祛除民族性”、“追求普適性”成為一種文學潮流。請問你是怎么看待和理解文學的民族性?你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又是如何堅持文學的民族性?

  嚴蘇:這是個大問題。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民族性?我理解就是殘留在一個民族身上的污垢。如何讓這個民族去掉污垢,變得干凈,體面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光作家,也是每個有良知的公民都應思考的問題。作家應給人向上的東西,傳遞“正能量”,摒棄陰暗,拒絕頹廢。

  淮周刊: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非常注重細節(jié)的描寫。我讀過你不少小說,如《翻毛皮鞋》《長在天上的莊稼》《九品》《新上任的八品芝麻官》《縣官老孟》《民政干事》等,就有不少鮮活的細節(jié)。請問你在生活中是如何捕捉這些細節(jié)的?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你又是如何關注細節(jié)的?

  嚴蘇:寫作者都喜愛觀察生活,這是職業(yè)習慣。前面說過,我喜愛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過去記在紙上,現(xiàn)在記在手機上,創(chuàng)作時翻出來看一看,好的東西就派上了用場。

  淮周刊:你心中的好小說,有什么標準?

  嚴蘇:我做了12年《短小說》雜志執(zhí)行主編,我的選稿標準是不求所有讀者都說好,閱讀群體中有一部分人認可就深感快慰。有讀者,就是好小說。

  淮周刊:一個好的作家,不僅知道要寫什么,關鍵還要會聽什么。作為一位作家,你是如何看待批評家的意見的?

  嚴蘇:創(chuàng)作與批評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作家要想走得正,行得遠,必須與批評家交朋友,多聽他們的意見。批評家是醫(yī)生,有了他們,作家才能身心兩健。

  淮周刊:現(xiàn)在有些地方,比如上海,在嘗試一種前置作品研討會,即對作家新完成的文稿進行研討,在聽取研討會與會者的意見后,作家再進行修改,出版。請問你是怎么看待這種前置作品研討會的?近年來,淮安的文學研討會多了起來,每年都要搞幾場,這些研討會都是后置的。請問你有沒有想搞前置作品研討會的想法或打算?

  嚴蘇:作家寫好初稿,邀請專家與學者研討,聽取意見,作出修改,繼而出版,讀者捧讀的是沒有瑕疵與遺憾的好作品。這種形式比后置研討會好,我贊成。

  你說的沒錯,近幾年淮安的文學作品研討會確實多起來,今年最多,僅上半年就舉辦四場,都是后置的。研討時專家與學者在肯定作品的同時,也提出一些中肯意見。但是書已出版,瑕疵與遺憾無法彌補。基于此,今后我們會考慮前置研討會,多做有益于作者的事。

  網(wǎng)絡文學給純文學作家提出新要求

  淮周刊:在純文學日益邊緣化的今天,一個作家辛辛苦苦地寫出一本書,正常也就是一二千冊的銷量,能夠過萬的,那就非常了不起。而在網(wǎng)絡上,一個寫手的一部小說的點擊量上百萬,那是一件很尋常的事。請問你是怎么看待這一現(xiàn)象的?

  嚴蘇:網(wǎng)絡文學的出現(xiàn),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生活節(jié)奏加快,閱讀變得簡單而又便捷——打開電腦,輕點鼠標,作品就出來了,這比捧讀書籍方便。讀者數(shù)量都是一定的,部分人興趣轉向網(wǎng)絡,圖書市場必然萎縮。這給純文學作家提出新要求——如何寫、寫什么?梢钥隙ǖ卣f,不管網(wǎng)絡文學如何發(fā)展,紙質書籍不會消失,純文學作家和網(wǎng)絡作家同樣受人尊敬。

  淮周刊:據(jù)說,你正在創(chuàng)作一部長篇小說,能否給大家透露一下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情況?這部小說與你以往的小說有什么不同?

  嚴蘇:三年前我就在構思這部小說,當時定名為《故土》,寫到一半時更名為《古槐》。6月1日完稿,7月18日改定。這是我的第二部長篇,我的大部分積累都在這部作品里。孩子是自己的好,但我不敢說這部小說有多好,也不敢說與過去的小說有什么不同處。手心手背都是肉,小說出來了,大家就知道了。

  淮周刊:目前,微信很流行,許多人都開了微信?請問你開了微信嗎?你怎么看待微閱讀的?

  嚴蘇:我是今年初開的微信,跟家人差不多同步。微信里有很多好東西,是發(fā)件人發(fā)進朋友圈供大家分享的。從這方面說,讀信人花很短時間就可獲取大量信息,挺好的。毋庸諱言,微信上個人化的東西多,糟粕也不少,看了花時間。我個人認為,凡事有個度,適可為好。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