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寂寞中堅守京平大鼓——記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淑玲

http://marskidz.com 2015年05月27日09:48 來源:中國藝術報 王春梅
王淑玲(右一)和其女弟子陳賀演唱《王二姐思夫》王淑玲(右一)和其女弟子陳賀演唱《王二姐思夫》

  “這一刻,我的心中滿是喜悅,這些作品串聯(lián)起來,就是在展示我的藝術人生。 ”鐵片大鼓傳統(tǒng)曲段《姜太公賣面》 《王二姐思夫》 ,新平谷調《春之韻》 《放飛中國夢》 ,京平大鼓《昭君出塞》 ……5月19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淑玲滿懷激情地在臺上一曲接一曲地為鼓曲迷們獻上她的得意之作。清亮的嗓音、悠揚的旋律間也唱出了她的鼓曲藝術之路。

  曲藝“新苗”的困境和彎路

  從小喜歡唱唱跳跳的王淑玲1986年考入了位于天津的中國北方曲藝學校。最初在學校里既學京韻大鼓也學單弦,后來老師覺得她的聲音條件適合學單弦,就安排她在單弦專業(yè)學習了1年。由于當時是定向分配,最后畢業(yè)要回到北京曲藝團。那時候的曲藝團負責人聽了她的演唱后,認為當時北京唱單弦的人很多,唱鐵片大鼓的卻幾乎沒有,覺得她的聲音比較適合唱鐵片大鼓,最后她轉向了專業(yè)學習鐵片大鼓。于是她跟鐵片大鼓名家王佩臣先生的徒弟新韻霞老師以及姚雪芬老師一學就是3年。“兩位老師的教學都是一個字一個字、一個旋律一個旋律地教和摳,絕對的口傳心授,差一個小彎兒、一個味道都不行。 ”王淑玲記得,光是一個14分鐘的小段《姜太公賣面》她就整整學了一個學期,“我還算是學生里學得比較快的” ,學習的辛苦和難度可想而知。

  因為技藝精湛、表現(xiàn)出色,還沒畢業(yè)她就在天津市舉辦的“津門曲薈”比賽中,憑借演唱鐵片大鼓《姜太公賣面》榮獲“新苗獎” ,被天津曲藝觀眾譽為“小王佩臣” 。當時學校有意把她留校任教,可是向往舞臺的王淑玲毅然舍棄了優(yōu)厚的留校條件回到了北京,開始了她的舞臺演出生涯。

  然而讓對未來滿是憧憬的王淑玲沒有想到的是,她進團期間,剛好趕上了北京曲藝輝煌的一個尾巴,慢慢地在演出中鼓曲的節(jié)目越來越少,鼓曲漸漸走了下坡路。“我們這些年輕的演員沒辦法,沒鼓曲演出,只能去唱通俗歌,有的演起了小品、做起了主持,當時很是迷茫。 ”提及那段走彎路的往事,王淑玲很無奈,“俗話說,‘曲藝吃老不吃小’ ,曲藝的基礎打下來不容易,要花很多年的時間進行學習和積淀。唱通俗歌和唱曲藝完全是兩回事,通俗都是氣聲唱法,長此以往,在學校打下的曲藝基礎就被荒廢了。 ”

  遇“貴人”,堅定向鼓曲回歸

  “我這一生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夜深沉》的作曲吳華老師,是他讓我堅定了在鼓曲這條路上持續(xù)走下去的信念和決心。 ”王淑玲說,因為鼓曲的式微,一段時間里很多演員都處于閑置狀態(tài),一年都沒有一兩場演出,“多虧吳華老師當時幫我做了一張專輯,里面有很多好聽的小段,我的演出才沒有斷過,也沒有放棄最初的夢想” 。

  1996年,王淑玲認識了吳華。聽了王淑玲的演唱后,吳華興奮地說:“這是我尋找了多少年的旋律。 ”吳華告訴王淑玲,他從小在鼓樓大街聽大書,其中就有一個老藝人凄凄慘慘地唱過這個旋律;還有一回他家樓底下有個賣十三香的也唱過這個旋律,他在樓上聽著就把譜子記下來了,想著第二天下樓能問問這個人是什么曲種,但是第二天這個人卻沒有來,從此以后他就再沒聽到過這個旋律。沒想到時隔10余年以后,聽了王淑玲的《姜太公賣面》 ,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就是他記憶中的旋律。

  當時,王淑玲已經(jīng)迫于形勢唱了一段時間的通俗歌,嗓子已經(jīng)不像當初那樣脆和亮了,唱起鼓曲來也沒那么悅耳了。“你如果想干這行,就踏踏實實回去唱鐵片大鼓。 ”吳華告誡王淑玲,要做曲藝就要耐得住寂寞,否則就干脆轉行別做了。王淑玲聽了吳華的話頗感觸動,下定了把鼓曲堅守到底的決心,再次返回來找老師重新上課,拾起了被荒廢的鼓曲功夫。

  從此,兩人也開始了合作,吳華用了3年的時間來聽取和研究王淑玲唱的這些段子,兩人精心制作出了王淑玲的個人專輯《樂亭調·春韻》 ,其中的曲目《黛玉焚稿》 《戲說古人》 《金臺夕照》 《四季相思》都受到好評,特別是《老字號》一曲,當時廣為流傳,“很多出租車司機都會唱呢” ,王淑玲自豪地說。2000年,王淑玲還憑借《昭君出塞》 ,獲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的表演獎。

  為曲種尋根,命名為“京平大鼓”

  “你唱的這個曲種起源在哪兒? ”在和吳華一起準備專輯期間,兩人想整理一本關于樂亭大鼓的音樂概論的書,當時吳華的一個提問讓王淑玲迷惑了。大鼓書種類多了,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等,過去是一大門兒,每個種類都得有個根兒呀!“因為當時學習這個鼓曲的時候,老師告訴我起源于河北唐山樂亭縣,但是也有人說起源于北京的平谷,因此也沒定論。感覺就像‘無根之木’ ,當時我就動了尋根的念頭。 ”

  “我唱的這個曲種有叫樂亭大鼓的,有叫鐵片大鼓的,還有叫醋溜大鼓的。有人說叫樂亭大鼓是因為出自于河北唐山的樂亭縣,但是我們唱的所謂的樂亭大鼓卻和樂亭縣的味兒截然不同,是兩種曲藝形式;還有人說叫鐵片大鼓,是因為演出時要擊打鐵片伴奏,可是有些鼓曲也要用到鐵片呀;還有人說叫醋溜大鼓,是因為曲調哀哀怨怨、酸酸的,應該產(chǎn)于山西。但是這些都似乎在理論上有些站不住。 ”于是帶著眾多疑問,王淑玲和吳華開始了對這一曲藝形式的尋根之旅。

  1999年春,王淑玲等找到了唐山群藝館,當?shù)亟M織他們聽了當?shù)氐臉吠ご蠊,包括靳文然等老先生的錄音都聽了一遍,一聽,覺得從板式和宮調上都不太一樣。當?shù)貙<乙舱J為王淑玲唱的不是起源于唐山大鼓。2000年,他們二下唐山到當?shù)毓臅⑿械貫茨峡h去考察,發(fā)現(xiàn)當?shù)氐墓臅c流行于平津的樂亭調并不一樣。轉過年,他們又去了樂亭縣,找了當?shù)氐墓那囆g家,發(fā)現(xiàn)兩者還是不一樣,并非同根。但這次他們得到一個線索,有曲藝志記載,平津的樂亭大鼓應該是北京平谷調,可能是從那邊傳下來的。后來王淑玲去了兩趟平谷,找了當?shù)爻焦日{的藝人聽了他們的幾段演唱。剛聽一小段,王淑玲就覺得是這味兒。“雖然不是唐山的樂亭大鼓但過去到了北京和天津都叫樂亭大鼓,因為樂亭大鼓名聲大,說是平谷大鼓沒人聽,沒人知道,當時的藝人為了賺錢,哪個聲號大就提哪個,所以在平谷唱都叫平谷調,出了平谷就叫樂亭大鼓。 ”聽了當?shù)匾晃焕纤嚾酥v述,王淑玲豁然開朗,也明確了她唱的鼓曲正是從平谷老調里脫胎出來的曲種。王淑玲覺得既然跟樂亭大鼓沒關系,再叫樂亭大鼓不太合適,叫鐵片大鼓又顯得有些籠統(tǒng),于是他們就賦予了這個曲種一個新的名字“京平大鼓” 。

  心系傳承,收徒授業(yè),普及鼓曲

  “現(xiàn)在還在舞臺上演出的我們這一脈曲種的曲藝人沒有幾個了。 ”除了發(fā)展個人的鼓曲事業(yè)之外,王淑玲還非常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提及這一曲種的現(xiàn)狀她不免有些憂慮。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曲種的傳人比較少,已處于瀕臨后繼無人的邊緣,王淑玲也急切盼望著能有承其衣缽者,“只要是有人想學我就教,但前提是能夠靜下心來刻苦鉆研,要真心喜歡它” 。

  為了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王淑玲收了三個女弟子,在繁忙的演出間隙指導授藝。她跟她們約法三章,“要學就要堅守下去。如果是一時興起,或為了其他的目的,就不要學了” 。教授學生時王淑玲非常認真嚴格,她說:“要保質保量地把這個曲種很好地傳下去呀! ”此次演出中,她的女弟子陳賀與她一起登臺演唱了《王二姐思夫》 ,這讓王淑玲頗感欣慰,“有人能繼續(xù)唱下去了” 。

  除此之外,王淑玲還計劃著與北京順義區(qū)少年之家合作,在當?shù)氐男W生中普及鼓曲藝術,“從小讓他們接觸曲藝,喜歡上鼓曲,培養(yǎng)更多的潛在愛好者和觀眾群” 。王淑玲認為要讓鼓曲走出低迷,除了做好鼓曲藝術的普及之外,還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才能贏得更多觀眾。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