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是否需要“黑暗童話”?

http://marskidz.com 2013年08月07日08:34 王 覓

  《一只丑小鴨的悲劇》等收入童書引發(fā)熱議——

  孩子們是否需要“黑暗童話”?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里,大人寫給孩子們看的童話故事往往是浪漫而溫暖的。不論是王子與公主歷盡艱險走到了一起,還是大森林里的小動物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無不是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光明驅(qū)散了黑暗,向心智尚處在啟蒙階段的少年兒童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為他們幼小的心靈營造一個友善和諧的世界。然而,當睡美人醒來后變成了復仇的女巫、灰姑娘需要遭受火刑為因思念過度而病逝的王子殉葬,這些聽起來有些恐怖的故事還是人們熟悉的童話嗎?

  近期,《一只丑小鴨的悲劇》等與原作結(jié)局大相徑庭的“黑暗童話”被編入《中國經(jīng)典童話》《快樂寶貝枕邊好故事:啟迪小故事》等童話書中。在這個新版的“丑小鴨”故事里,安徒生筆下那只永不放棄、通過努力蛻變成白天鵝的小鴨子有了別樣的命運:它聽完了丑小鴨的故事,卻始終堅信自己是天鵝,在遭到鴨媽媽的否定后,這只小鴨離家出走,卻不料被一個胖婦人捉到,被做成了一盤烤鴨。故事有些殘忍地寫道:“小鴨瘋一樣地掙扎,還狂喊著自己是天鵝。婦人什么也聽不懂,只是用力按住它,終于把它宰了!边@個故事在網(wǎng)上迅速傳播,并再度引發(fā)了關于“黑暗童話”這一概念的熱議和討論,甚至觸及人們對兒童教育觀念的思考。

  “黑暗童話”不容改編經(jīng)典名著

  傳統(tǒng)童話的色彩大多是明麗而單純的,而“黑暗童話”顛覆了傳統(tǒng)童話的主要構(gòu)成因素,整體呈現(xiàn)出黑暗、恐怖、怪誕等風格特點。產(chǎn)生于19世紀初的《格林童話》可以看作是很著名的“黑暗童話”,這些故事由格林兄弟二人從民間文學資料中搜集整理而成,雖然對培養(yǎng)兒童養(yǎng)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質(zhì)具有積極意義,但其中也不乏很多充滿血腥和暴力的殘酷故事,由此折射出很多當時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而在動畫電影方面,《鬼媽媽》《僵尸新娘》《圣誕夜驚魂》等很多作品顧名思義就知道它們屬于“黑暗童話”,甚至可以將其視為成人童話,而非一般的童話作品。與傳統(tǒng)的童話相比,“黑暗童話”顯得更具現(xiàn)實性,有時還會讓人感覺有些恐怖。但它們的作者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反映出童話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值得注意的是,與《格林童話》不同,《一只丑小鴨的悲劇》等“黑暗童話”作品并非作者的原創(chuàng),而是對經(jīng)典童話作品的改編。一些兒童文學作家對此舉堅決反對。樊發(fā)稼認為,名家名作、經(jīng)典童話不容隨意改編,因為它們原本有著自己特定的內(nèi)涵,而且已經(jīng)廣為人知,改編無疑歪曲了作者的原意,是一種惡劣的風氣。曹文軒表示,盡管自己沒有讀到近期這些具體的文本,不便隨意評論,但很多早已在人們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和神圣感覺的經(jīng)典名著就如同兒童文學的“圣經(jīng)”,不能對這些作品進行夸張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改編。因為這些名著都是數(shù)百年積累下來的文學財富,不能肆意揮霍或不正當使用,其中的角色形象也不應被破壞。如果作家有高度的創(chuàng)作才華和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完全可以自己原創(chuàng)“黑暗童話”,沒有必要把才能施展在改編名著上。

  “黑暗童話”應給孩子以更多光明

  既然“黑暗童話”與傳統(tǒng)童話有如此大的差別,那么它是否真正為孩子們所需要呢?在詩人葉匡政看來,善與惡、光明與黑暗,本來就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我們寫一個作品時如果故意忽視惡的部分,是有缺陷的。可能兒童文學比成人文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相對要簡單一些,但并不是說一定不允許黑暗的存在,因為對黑暗的直視往往可以給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很多童話一味給孩子營造幻想般的美好世界,這本身也存在問題。孩子有了對苦難的認知才會產(chǎn)生同情心、憐憫心,這些不是單純灌輸美好事物所能帶來的。人們會記住生活中的問題,避免重蹈覆轍,這才是正能量。人的良知在看到別人的邪惡時會被激發(fā)出來,正能量絕對不是如何避開所謂的黑暗。

  樊發(fā)稼指出,兒童文學的教育性十分重要,這里所說的“教育”不是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說教訓誡、耳提面命,而是說要通過文學藝術的手段和審美的方式,給孩子們一種潛移默化的、含蓄的正面引導,使幼齡兒童在思想上、情感上有所感染,這種引導和感染就是教育。由于少年兒童對社會畢竟了解還不深,閱歷經(jīng)歷淺,心靈尚稚嫩,因此編織“黑暗童話”時也要考慮到這些因素,作品總體上要以光明、希望和正能量為主。能否在此前提下寫好作品,反映了兒童文學作家所具有的主觀責任感和使命感。作家應當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對孩子起到積極健康的引導作用。

  談及“黑暗童話”的好壞評判,曹文軒認為,看一部作品對孩子的閱讀適合與否,一個非常簡單的衡量標準就是,“如果這部作品的作者認為他的作品拿回家給自己的孩子看是沒有問題的,那么對其他孩子來說也就沒有什么問題了”。

  引導適齡兒童閱讀適度的“黑暗童話”

  根據(jù)傳統(tǒng)的心理學理論,孩子從小長到大,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給予嬰兒適當、穩(wěn)定、不間斷的關切和照顧,嬰兒就會對其產(chǎn)生一種信任感,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賴的地方,這種對人和環(huán)境的信任感就是基本信任感;拘湃胃惺切纬山】祩性品格的基礎。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需要對孩子的閱讀進行正確引導。對于“黑暗童話”,家長們也有著各自的看法。

  很多家長認為,“黑暗童話”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會摧毀孩子的童真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扼殺他們的夢想。因此有的母親表示,自己肯定不會給孩子買這樣的童話書。即便是小孩要買,她也會在講故事時把結(jié)局糾正過來;蛟S《一只丑小鴨的悲劇》的作者本意是想增強孩子們的安全防范意識,但這顯然不是最高明的方式。然而也有家長拒絕“童話烏托邦”,認為應該讓孩子了解危險與丑惡的存在,這樣的故事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也是可以接受的。孩子們通過這些故事會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現(xiàn)實問題,可以提前了解世界,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獲得一個毫無感觸的美好結(jié)局。不過,如果是那種為了“黑暗”而故意描黑的故事,比如“睡美人”并不是被王子叫醒,而是變成邪惡復仇女巫等,就不能給孩子看。也有家長提到,童話故事既可以讓人充滿期待,也可以用悲劇的形式結(jié)尾,譬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就是在寒夜中凄慘死去的。關鍵在于大人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看待這些童話,從中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真正優(yōu)秀的童話會讓人心存美好,同時也會提醒孩子別忘了保護自己。因此專家建議,給孩子買書之前家長最好自己先讀一讀,把好關之后再給孩子看。

  樊發(fā)稼坦言,現(xiàn)在不少社會矛盾和問題十分突出,這些“陰暗面”通過兒童文學作品適當反映一下是可以的,但必須注意一個“度”的問題。對入世未久的嬰幼兒還是應該多展示正面、溫暖、陽光的部分,這樣有利于他們美好心靈的成長。對于那些負面的內(nèi)容,在合理的尺度下寫給年齡大一些的孩子看也是沒問題的,但作品不能把現(xiàn)實生活描述得一塌糊涂、毫無希望,因為這與真實的情況不符,會誤導孩子的認知。有專家建議,一般而言至少到孩子上初中之后再接觸這些“黑暗”比較適宜。因為此時他們的思維和認識發(fā)展已到一定階段,對于問題也有了自己的分析力和批判性,適度的“黑暗童話”將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認識社會。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