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前,祖籍江西萍鄉(xiāng),1954年出生于江西宜春,1968年初中畢業(yè)到農村插隊,1970年入伍,1986年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4年獲華中師大文藝學碩士學位。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訓練部部長,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6年授大校軍銜。
70年代中期開始發(fā)表作品,從事過詩歌、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后專攻理論批評。發(fā)表理論、評論進二百萬字。已出版專著、文論集、小說集等十余種。曾獲多種文學獎項。主編過“長篇軍旅小說金戈叢書”,《九十年代文學潮流大系·軍旅人生小說》、《建國50年軍事文藝大系·中篇小說》等1000余萬字。
擔任過中國作協第一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一二三屆“馮牧文學獎”評委;第四五屆“茅盾文學獎”初評委;“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小說選刊》年度獎評委;《中華文學通史·當代卷》編委,“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編委;中國作協專家咨詢小組成員。目前正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軍旅文學50年研究”。
書中收錄了軍旅文學評論家朱向前1999年以來的評論文章共60篇,既有宏觀的大文章,也有具體作品分析的細文章,可以見證評論家多年潛心研究的功力。全書分為線與面、問與答、人與書和序與跋四大部分,其中問與答部分深為作者推崇,是他以“紅星論壇”為號召,帶領研究生們就當代重要作家作品進行研討的成果。 [詳細]
世紀之交,回望來路,新中國軍旅文學所走過的50年歷程,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大體合拍。如果省略其基本停滯乃至荒蕪的“文化大革命”10年(1966—1976),并以文學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轉換更迭來作區(qū)劃的話,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文革”前17年(1949—1966)、80年代和90年代。它的繁衍昌盛和冷熱沉浮,或深或淺地記錄了人民軍隊和人民共和國成長壯大的艱辛步履,或明或暗地反映了中國軍人50年的光榮與夢想,亦從諸多側面折射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和當代中國文學的演進軌跡。它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顯著的地位和不可替 [詳細]
如果追溯我的“文學之初”,可以是一篇處女作的正式刊布,也可以是幾行短詩的悄悄吟唱,或者是某次作文被老師在課堂上高聲朗讀……甚至也還可以追溯到更早,譬如對某部長篇小說的迷醉,對一摞一摞小人書的嗜好,或者是懵懵懂懂地為一位說書藝人所吸引,或者是被幾十個鄉(xiāng)野間的鬼怪故事搞得神神道道不敢獨自在黑暗中小解,又或者是在某個夏夜的星空下,站在板凳上看一個“三腳班”的演出,在對劇中離奇的情節(jié)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時,又為女主角一個憂怨而明亮的眼神而不勝惆悵,聯想綿綿,以至于曲終人散,驀地被四周如潮的蛙聲所喚醒,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