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藝苑 >> 正文

墓志與造像記

http://marskidz.com 2015年07月30日11:29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 恒
元楨墓志                        楊大眼造像記(北魏)元楨墓志 楊大眼造像記(北魏)
張黑女墓志                     崔敬邕墓志(北魏)張黑女墓志 崔敬邕墓志(北魏)
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局部)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局部)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喪葬禮儀,不僅在地面修筑神道,樹立碑版,在墓室中隨葬各種生活器具,而且還將死者的家世、籍貫及生平事跡書刻在石板上埋入墓中,稱為墓志。墓志在東漢后期開始出現,魏晉南北朝以后逐漸普遍。早期的墓志形制與地面的碑版相似,但形狀較小,所刻的文字內容也比較簡略,書法、刻工都顯草率。到北魏時期,墓志發(fā)展到成熟階段,通常由兩塊大小相等的石板組合而成:上面一塊用篆書刻墓志的全稱,四周鐫刻花紋裝飾,稱為志蓋;下面一塊用楷書刻墓主的家世、事跡、死亡和埋葬的時間地點等情況,最后是一段四言韻語的銘文,所以又稱墓志銘。從北魏開始,墓志已成為陵墓中不可缺少的隨葬品,到隋唐以后更是數量繁多,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出土,比較集中的則是河南、山東、陜西、河北、山西、江蘇等地。

  宋元時期已經有古代墓志出土,但數量不多,也未引起重視。到清代后期,隨著金石學興起,特別是碑學觀點在書法界盛行,人們開始關注魏晉南北朝的石刻書跡,墓志也成為研究、收藏的重要對象。從清末到民國,民間盜墓之風普遍,河南、河北、陜西等地出土了大量北魏和隋唐墓志。特別是在北魏都城洛陽附近的邙山,出土的都是北魏皇族元氏及朝廷大臣、武將的墓志,這些墓志的書法和鐫刻水平都很精湛,而且具有不同的風格面目,是魏碑體楷書的典型代表。清末以來書法界所推崇的魏碑,除了一些著名的碑版之外,魏碑的墓志占了絕大多數。

  隋唐時期延續(xù)了南北朝的風氣,墓志的使用達到高潮,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死后都有墓志隨葬。特別是唐代,楷書藝術登峰造極,許多墓志都由著名書家來書寫,即使是出于無名人之手,也往往具有很高的書法水平,成為后人學習楷書的良好范本。

  從清末到民國,墓志大量出土,吸引了很多的古董藏家、考古學者和書法家競相購買收藏。由此,一方面使得學術界、收藏界和書法界對古代墓志格外重視,價格很快走高;另一方面,在眾相追逐之下,也使得墓志中的一批精品名聲遠播,一拓難求,其中尤以洛陽出土的元氏一族墓志最負盛名。此外,有些墓志出土后輾轉倒手,或被人深藏不露,或原石已毀壞佚失,其拓本就更加珍貴。例如北魏《張黑女墓志》原石不見流傳,世間只有孤拓一本,曾經著名書家何紹基收藏,保存至今,享譽海內。又如北魏《崔敬邕墓志》原石佚失,現存拓本僅有四五本,在書法界堪稱稀世珍品。

  除了書法價值外,墓志還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因其為當時人的原始記述,所以對史書記載多有補充和糾正,對歷史研究尤其重要。近幾十年來,史學界利用出土墓志已經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果。

  從南北朝開始,佛教盛行,留下大量有關佛教的石刻文字,包括石窟造像題記、摩崖刻經及經幢等,時代以南北朝到唐代數量最多,而在書法上影響最廣的要數造像題記。

  北魏上層篤信佛教,遷都洛陽后即開始在城南龍門山上開鑿石窟,從皇族大臣到貧民百姓都紛紛捐資在洞中雕刻佛像和題記。題記內容都是為皇帝或家人祈福,求佛保佑之詞。龍門石窟的題記從北魏一直延續(xù)到宋代,數量有兩千多種。清代以前,這些造像題記一直沒受到關注,碑學書風興起后,學習書法的人開始注意并收藏這些造像記拓本,特別是其中的北魏造像記,因其書法與魏碑、墓志上的字跡風格特點一致,受到普遍的追捧,形成了“龍門四品”、“龍門十二品”、“龍門一百品”等選集,其中如《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等一批精品更是在書法界膾炙人口。

  此外,山東的“四山摩崖”刻經、河南鞏義的北齊石窟造像題記、河北涉縣的北齊摩崖刻經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墓志和造像記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碑,但從上面所刻字跡及其書法來看,與碑版摩崖具有同樣的價值,再加上分布廣泛,數量眾多,因而在碑帖的研究、學習及收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