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藝術(shù)家訪談 >> 正文

茅善玉:演戲就像涼水泡茶慢慢濃

http://marskidz.com 2016年04月13日09:26 來源:光明日報
 人物簡介
      茅善玉,1962年1月生于上海,1974年考入上海滬劇團學館,1979年畢業(yè)后留團擔任演員,F(xiàn)任上海滬劇院院長、上海市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委員。曾獲第二屆和第二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首屆和第七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第四屆中國戲劇節(jié)優(yōu)秀主角獎、第二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等獎項。
圖為茅善玉在演出 資料照片 圖為茅善玉在演出 資料照片

  她小小年紀成為名角,從《紅燈記》里勇敢的小鐵梅,到《石榴裙下》中悲情的盧雯慧,再到《一個明星的遭遇》里風姿綽約的周璇。嗓音甜潤、情深味濃,她被譽為“滬劇女皇”;從演員到院長,她為振興傳統(tǒng)藝術(shù)奔走忙碌……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藝名家講故事》欄目對話滬劇表演藝術(shù)家、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

  不服輸?shù)膭艃鹤屛易呱蠝麆”硌葜?/p>

  我從12歲開始學習滬劇。那一年,上海滬劇團第一次單獨辦學館培養(yǎng)滬劇演員。當時我對滬劇沒概念,以為就是唱歌、跳舞。我稀里糊涂地參加了考試,沒想到居然考上了。

  雖然進了學館,但是我沒有任何基礎(chǔ),專業(yè)水平比同批的其他孩子差了一大截,人家都學得有模有樣可以登臺了,我還沒出師。那時我甚至還沒學會用科學方法發(fā)聲,演唱完全靠大嗓門、亂喊亂唱。

  記得有一次,我們演折子戲《星星之火》,我飾演一個12歲的包身工。其他演員一開口就有觀眾喝彩,而輪到我唱,一開口觀眾就喝了倒彩,因為高音基本上不去。事后,老師和劇團領(lǐng)導都來找我談話,很委婉地說我可能不太適合滬劇演員這個行當,建議我轉(zhuǎn)行到舞美隊去管服裝;倚膯蕷庵,我內(nèi)心涌上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我對自己說:不行,我一定要當演員!我把這個決定告訴了老師。老師們很尊重我的想法,說再給我半年時間,他們還鼓勵我說,雖然我的嗓音不像其他滬劇演員那樣脆亮,但這種略帶沙啞的聲音還挺有滬劇特色、上海味道的。

  我開始拼命苦練基本功;蛟S是運氣好,那會兒劇團來了三位聲樂老師,我就一個一個主動去請教。但是老師不是很愿意教我,因為我不是他班上的學生,教我就擠占了其他學員的時間。我就死皮賴臉地賴在老師那兒,等別人都練完之后,請求老師幫我再輔導十幾分鐘。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找到了方法,把不會發(fā)聲的問題解決了,最終劇團也把我留下繼續(xù)做演員。

  好演員要在心里善待觀眾

  從開始當演員的那一刻,我就暗暗告訴自己,要當個對觀眾負責、讓觀眾認可的演員。因為大家來看一出戲,買票時并不知道戲好不好看,都是沖著喜歡的“角”去的。對演員來說,觀眾是衣食父母,更是終極裁判。

  畢業(yè)后,我很幸運地得到了人生第一個角色,在《一個明星的遭遇》中扮演電影演員周璇,我非常珍視這個機遇。由于周璇當年在上海非常有名,加上演出中還要演唱她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我壓力非常大。那時只要醒著,我就打開留聲機聽周璇的聲音,房間里擺滿了周璇的照片,仔細琢磨她的神態(tài)舉止、一顰一笑。我把自己像泡茶葉一樣,天天浸泡在周璇的世界里。后來這部戲獲得了好評,我也從此被觀眾所熟知。

  20世紀80年代,我連續(xù)獲得了第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略有名氣的我有些驕傲。我的老師及時告誡我:現(xiàn)在觀眾喜歡你,是因為喜歡你的表演;如果你原地踏步,觀眾就會慢慢疏遠你。你必須不斷學習、善待觀眾,才能走得更遠……這些話我一直銘記于心。

  2007年7月,我在滬劇新戲《瑞玨》中扮演女主角。作為主演,唱段多、戲份重,十分辛苦。演出前幾天,我累得突然咽喉水腫,連著兩晚靠打針控制病情,到了第三個演出日,我的嗓子完全失聲了。在去醫(yī)院的路上,我心情沉重:這么熱的天,觀眾來一次劇場多不容易,如果讓他們掃興而歸,我怎么對得起觀眾?我再三懇求醫(yī)院想辦法讓我登臺。醫(yī)院加大了我的口服激素劑量,采用靜脈和咽喉部位注射,終于讓我順利演出。治療過程很痛苦,但是我很開心。作為演員,一定要對得起觀眾的期望。

  想方設(shè)法解決劇院發(fā)展難題

  2002年,我的工作重心從舞臺表演轉(zhuǎn)換到了上海滬劇院的管理上。其實一開始,我并不想當這個院長,我認為我是一名演員,應該把更多時間獻給舞臺。后來領(lǐng)導找我再三談話,說現(xiàn)在滬劇的觀眾流失很厲害,需要懂滬劇的人接過傳承、弘揚滬劇的接力棒。于是,我接下了上海滬劇院院長的工作。

  剛上任時,正面臨各地滬劇劇團大部分解散、小部分苦守的處境,人、財、物都非常緊缺。記得當時劇院正在籌劃一臺大戲《石榴裙下》,但是我們連40萬元的投資資金都湊不齊,最后我想到了向全院職工集資的方法。大家憑著對滬劇的熱愛,拿出了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投資入股。每每想起這事,我都挺感動,也挺后怕,萬一搞砸了怎么辦?后來,這部戲反響非常好,場場觀眾爆滿,到了第11場,成本就全部收回了。

  滬劇傳承面臨的一大問題是人才緊缺。劇院所有演員就二十幾個人,而且演員年齡出現(xiàn)了斷層。由于人數(shù)有限,我們只能排五六個角色的小戲,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的大戲,我們根本就排不了。那時候我就在想,這樣下去滬劇就完了,經(jīng)典劇目長年沒人傳承,原創(chuàng)劇目也無人演,最后就會徹底消失。所以,我當時最著急的就是必須抓緊招收、培養(yǎng)新人。

  在招生過程中又面臨一個窘境,正宗的滬劇表演要用上海方言,之前滬劇院只招上海本地戶口的學生,現(xiàn)在本地孩子對學滬劇興趣不大,根本無生可招。我們與教委多次溝通,最后教委同意可招外地學生。即便如此,2005年到2006年招生,也只有100多人報考,到了復試時只剩80多人了,遠遠沒有我們當年幾萬小朋友同時報考的火熱場景。最后,我們挑選了28個人進行培養(yǎng)。

  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外地孩子一句上海話都不會講,老師們只得先一字一句教上海話,通過最起碼的語言關(guān)。滬劇教學跟其他劇種一樣,也是口傳心授,一招一式要通過演員對角色的理解來表演。如今這些孩子們都逐漸成熟,成了劇院主力。他們的到來讓劇院充滿了朝氣。

  雖然劇院接班人的問題暫時得到一些緩解,但我們不敢懈怠,還需要搭建好滬劇演員的年齡梯隊,2013年我們又招了一批小朋友,老、中、青、少每個年齡層的演員都有了,這樣滬劇演員才不會斷檔,滬劇藝術(shù)的生命才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積極推動傳統(tǒng)滬劇藝術(shù)推陳出新

  有人說,滬劇走出上海就沒有影響。從某些角度來說,滬劇的確具有唯一性。但是滬劇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的獨特性,這么多年來它沒有被其他劇種同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獨特藝術(shù)魅力。因此,我對滬劇的未來是樂觀的。如何把滬劇傳承下去,讓更多觀眾,尤其是外地觀眾喜歡它,一直是幾代滬劇人的心愿和責任。

  滬劇如何吸引觀眾,讓老百姓喜歡看?我想,要從藝術(shù)角度出發(fā),不斷打磨、傳承那些觀眾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保留劇目。與其他歷史悠久的戲曲劇種相比,滬劇并沒有太多“壓箱底”的老本子。正因如此,更要把保留劇目代代相傳。像《雷雨》,70多年來被幾代滬劇藝術(shù)家不斷排演,已經(jīng)成為目前滬劇舞臺上的經(jīng)典劇目。

  此外,我覺得滬劇一定要不斷創(chuàng)新。2006年5月,滬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些年,我也一直在研究如何讓滬劇和上海文化相結(jié)合,衍生出一些新的劇目和種類。我們考慮,能不能有滬劇駐場秀,就像美國百老匯一樣,用“跨界”方式推廣展示滬劇藝術(shù)。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政府對滬劇的投入大大增加,演員待遇提高了,外部演出環(huán)境也有很大改觀,看滬劇的觀眾越來越多,實現(xiàn)了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相統(tǒng)一。作為從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工作的一名傳承人,我感覺找到了振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自強和自信,干勁也更足了。

  (中國文明網(wǎng)、光明網(wǎng)記者根據(jù)訪談?wù)?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