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精彩評論 >>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 正文

唯有月光在場——評《春盡江南》(吳蕓茜)

http://marskidz.com 2012年02月14日14:34 來源:光明日報 吳蕓茜

  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關于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他在巴爾扎克那里的收獲超過了那一時期所有自稱的歷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所做的一切。當我合上格非的《春盡江南》,想起的正是這句話。小說通過描寫一對平凡男女的際遇與選擇,將這20年的社會變遷與世道人情盡收眼底。

  在《春盡江南》里,男主角端午是個80年代末上海小有名氣的校園詩人,常常憑著詩人的光環(huán)四處獵艷。發(fā)生在小說一開頭的這一次,在詩人看來,不過是他在回故鄉(xiāng)“政治避難”時尋常不過的游戲。盡管當時他也有點割舍不下,但最終還是在半夜偷偷離開了正發(fā)著高燒的秀蓉;氐缴虾:,他決定攻讀博士?墒撬膶熞驗橐幻M修女教師而放棄了學業(yè)上更為優(yōu)異的他。最后他和導師以翻臉結束了師生關系。顯然,在被最信任的人拋棄這件事情上,他和秀蓉別無二致,都是受害者。但不同的是李秀蓉將名字改成了“龐家玉”:從“秀蓉”到“家玉”,顯然是兩個時代的分水嶺。

  “秀蓉”有“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意味,暗示了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凹矣瘛眲t諧音“加欲”,還是“龐”加欲。而欲望正是這20年來社會發(fā)展的巨大推手。人人都怕掉隊,怕自己不夠唯“物”,被擠到貧困線那一端去。家玉轉型為律師使他們一家的生活進入中產(chǎn)階級。在《春盡江南》中,值得稱道的是格非將一個努力上進的成功女律師塑造為直擊這個時代心臟要害的故事。當年崇拜海子的文藝女青年為與時代精神接軌,成為了律師,卻常常流著淚讀卷宗……格非行文中貫徹著一種敘事體的宿命之感,而這種宿命感常常被事件飄忽游離的本質所削弱。其結果是一幅這20年社會風俗畫的誕生,它看上去仿佛充滿了欲望與生機,實則危機四伏。

  格非具有把平常與不同尋常的故事串起來的才能,有點像以一個心思細密的畫家的手筆來寫一部長篇大作。在結構《春盡江南》時,以一種鐘表的精密程度,一個故事套著一個故事。讀起來有如一串精心編織的家常故事,絲絲入扣,講故事的人卻偷偷躲在那里觀察你的反應,他像變魔術一般使你分心,以至于你永遠不知道什么擊中了你。從一次艷遇開始,他回溯歷史,又輾轉在當下,一群人物的故事與命運在匯成河流前有如遙遠的涓涓細流。這些人物在道德矛盾的迷宮中迷失,但他們的語言天然,且具有抒情般的率真。比如家玉將人分為死人與活人,說有的人死一次,有的人死兩次——是關于“不朽”的最通俗的說法。而綠珠將人分為人與非人,一看就是更文藝的。

  小說配角的刻畫也尤見功力。端午的母親幾乎是小說中最具有操控能力的角色。打個不恰當?shù)谋扔,家玉好比沖在最前面的戰(zhàn)士,其命運就是做炮灰,而婆婆卻始終躲在幕后,明明垂垂老矣,卻眼明心亮,頗具民間智慧,很能成事兒:在和媳婦家玉的巧妙周旋中,總是都讓家玉拷問自己的良心,以至于每每勝算;對于如何奪回自家房子,也是散步一圈回來后一語中的;甚至家玉遺言要求把自己的骨灰埋在家門口,也被她以“不吉利”一票否決,顯出端午孱弱的本質;對于小保姆的調教也尤其給力,在短短一年里將她從青春爛漫的妙齡少女脫胎換骨為小心翼翼、唯命是從的貼身丫頭,最后甚至把她許配給了她的瘋兒子。這樣一個“老太太”形象的塑造,在當代文學中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個”。

  格非對于這個時代的音容笑貌具有超常敏銳的觀察能力。他的敘事風格是那么固執(zhí)地抒情、舒緩、執(zhí)著、沉靜與耐性,卻恰到好處。說這是一部由月色潤澤的小說一點也不強詞奪理。月亮沒有太陽那么明亮與咄咄逼人,以一種陰性的溫柔呈現(xiàn)出一種高貴與人性化的儀態(tài)。在小說中,月亮意象至少出現(xiàn)過三次。一次在小說開頭的艷遇,一次在小說結束端午的紀念詩,一次在陳守仁死亡的那一刻,他說,我死的時候,我養(yǎng)的那么多人都不在,只有月亮在場。這句話有如一首詩。在我看來,格非的月亮照在情人身上,也照在罪人身上,照在活人身上,也照在死人身上,沒有一點“卻將明月照溝渠”的顧慮。

  《春盡江南》 格 非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