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莫言獲諾獎的兩點感想

http://marskidz.com 2012年12月11日11:26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韓小蕙
 韓小蕙

  1.很多年以前我真的說過:中國有兩個半天才作家,一是莫言,一是賈平凹,半個是王蒙。為什么王蒙是半個?因為他的另一半已經被詩書禮儀的中國雅文化浸潤去了。不可否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存在著兩個山峰:以士大夫為代表的雅文化和以農民大眾為代表的俗文化。

  莫言獲諾獎的那幾天,在我們單位的辦公室、收發(fā)室、走廊、飯廳等等各處,凡碰到我的報社同事,一律的問題都是“莫言獲諾獎是實至名歸嗎?”“中國作家們怎么評價?”之類。這頗使我感到意外——看來,公眾對莫言還真是不怎么熟悉。

  當時,我也跟文學界的幾個朋友討論過:“為什么是莫言,而不是別的作家,比如賈平凹、張煒、韓少功?”

  雖然這是一個非常復雜、見仁見智的問題,難以說得清楚;但若把一棵樹只畫成幾個大枝丫,而不是繁茂葳蕤的全體枝枝葉葉,那么就比較好辦了。我的結論,現(xiàn)在依然只是簡單的一條:

  莫言是與世界文壇實現(xiàn)了對話的作家。

  到目前為止,所有的作家評論家們都在品評莫言的小說,《紅蘿卜》、《紅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勞》、《蛙》……前期啊、后期啊,純真啊、粗鄙啊,魔幻啊、模仿啊等等。我想提醒的是,似乎大家都忘記了莫言還有一本書,即關于21世紀的文學前景,他與大江健三郎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一部對話集。印象中,那本書是很有理論高度的(抱歉本來我想找來重讀,但怎么也找不到了),所論與大江健三郎旗鼓相當,說明莫言是具有理論背景的一位作家。在中國,具有理論功底的作家實在是不多,也許小說家們認為他們不需要理論,只要寫好故事、塑造好人物就夠了?但須知,這是淺顯的認識。理論是學養(yǎng)的集成,小說家當然不是用理論語言說話,但無疑,應該具有學養(yǎng)底色和理論高度,因為隨著人類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僅靠生活經驗的寫作已經越來越成為過去式,現(xiàn)在國際上知名和不太知名的作家,都是具有大學、碩士、博士的學歷背景,有的本身就是某個領域的知名學者。這,也正是中國大多數(shù)作家與世界文學的差距,好在我們正在迅速縮短這個差距。

  我還想起另一個例子: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開幕式上,當主辦方以毫不掩飾的教訓口氣,自以為是地向中國領導人說你們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時,有的中國作家一時轉不過彎兒來,莫言卻立即反應了過來。他以特有的小說家的天賦,給德國人和全場來賓講了一個故事:

  “一百年前,在我的家鄉(xiāng)中國山東高密,流傳著關于德國人的兩個說法,一說是德國人都沒有雙膝,二說是德國人的舌頭是分杈的。前幾年,我?guī)Я藥讉德國朋友回家鄉(xiāng),我爺爺坐在我們對面仔細端詳他們,后來把我拉到一邊說,我看他們的膝蓋好好的,舌頭也和咱們的一樣啊……”

  我立刻明白了莫言的話里有話,他是在批評德國人根本就不了解中國的國情,就在那里指手畫腳,但為了書展的順利舉行又給主人留了面子——好一個智慧的莫言,他十分清楚應該如何與世界對話,而且話出了中國作家的水平。

  我還很贊同莫言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他從來不曾為了獲諾獎就照著評委們的口味去描紅模子。不像中國的某位電影大導演,多年來的每一部新影片,都是挖空心思地走在揣摩奧獎可能性的道路上,結果呢,屢屢被人看不起的同時還把自己變得非驢非馬,完全喪失了自我的藝術激情。

  當然,我對莫言的作品也有很多、甚至很深刻的不滿。比如我同意許多評論家們的批評:他有些地方寫得太粗俗了,對丑的惡的展示讓人聯(lián)想到“趣味”這個詞;他模仿西方文學方式來展開敘事,但缺乏世界性和人類大悲憫,與世界級文學大師尚有情懷上和理念上的不小差距,等等。特別是,我很批評他的新劇《我們的荊軻》,不認同他在劇中把市儈的出人頭地俗念強加在荊軻身上,不僅使壯士蒙塵,也消解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英雄情懷,這在當下已經非常缺乏信仰的中國社會,尤其不可取。我真誠地期望莫言能夠以此次獲諾獎為契機,好好地反思一下過去的創(chuàng)作,特別是重新審視自我靈魂,在人類大情懷的意義上找到自己的差距,然后,精神飽滿地投入新的創(chuàng)作,成長為托爾斯泰那樣永垂世界文學史冊的大師!

  2.還有一點必須說的,是莫言獲諾獎之后,中國文壇上有狂歡,有喜悅,有贊美,同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批評的聲音,網上還有謾罵。謾罵我不贊成,你有理說理干嗎罵人?罵人是非理性的,完全可以不答理。

  我還在一張報紙上看到一篇外媒文章,說是在國外,任何作家獲諾獎,作家的所在國民都會歡呼不已,把他(她)當做民族英雄,可是中國人怎么啦,為什么還有這么多批評?

  我不能同意那篇外媒的觀點。批評、七嘴八舌,其實是好事情,起碼說明了三個問題:

  (1)說明了中國人是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是成熟的民族。

  寫作的人都知道,其實作品寫得好不好,哪里成功哪里敗筆,寫到了什么高度,寫作者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同理,就一個民族來說,哪個作家寫得好、哪部作品寫得好,達到了什么層次,中國的作家們和中國人民也都心里門兒清,哪兒用得著別人來做鑒定,盡管他們是德高望重的十幾位瑞典老人。相反,如果他們鑒定得太離譜,還會受到中國人民的嘲笑呢。

  幸虧此次他們評上了莫言,算是很正確很睿智。但是如果不讓議論風生、不讓討論批評的話,就是愚拙,就要走向反面了。

  (2)說明了中國人沒太把諾獎當回事,更看中的是文學本身的高尚追求。

  諾獎百年評獎,總的來說是嚴肅和權威的,推動了世界文學的發(fā)展,功德無量。但無可回避的是,它也有一些失誤,錯過了真正的大師巨匠而讓有的低水平者入選。所有中國人都太知道了,不能以評獎論英雄;中國優(yōu)秀作家們也太懂得了,不能為了獲獎去寫作。并且,他們更愿相信自己的文學鑒定眼光,更看中的是文學作品本身的品質和分量。

  (3)說明了中華民族對文學的深刻熱愛,以及他們對自己民族的作家們寄予著深切的關懷和殷切的期望。

  莫言獲諾獎之后,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巨大的文學熱潮,普通民眾、文學愛好者、各高校師生,各地的作家評論家、企業(yè)家、領導干部……有那么多人卷入其中;召開了多個研討會,主題不僅涉及莫言的創(chuàng)作,還有諸如“如何理性看待諾獎”,“諾獎與中國當代文學價值重估”,“如何看待當代多元、復雜的文學生態(tài)”,“促進文學生長、繁榮的路徑何在”,“現(xiàn)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比較”,“關心莫言,更要關懷其他作家”,“什么樣的作家是好作家”等等七彩斑斕的問題。

  這么多人廢寢忘食地閱讀純文學,這么多人面紅耳赤地爭論文學,這么多人在點燈熬油地思考中國文學的良性發(fā)展,這么多人在盡心盡力地幫助莫言找差距、尋缺點、挑毛病,衷心期待他以及中國作家們能寫得更好、取得更高的成績,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多么高漲的民族文學熱情,多么值得夸贊的好事!

  那位外媒記者,實在是太不了解中國人了!

  作者近影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