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精彩評論 >> 正文

人才戰(zhàn)略中的青春聲部(田珍穎)

——讀傅寧軍《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隨記

http://marskidz.com 2013年07月28日16:10 來源:田珍穎

  一本書,讓人讀得生出研究的興致,它就能夠立在你的書架上。報告文學作家傅寧軍將他的長篇新作《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捧給讀者,從題材到寫法,都使人邊讀邊設問種種,想討論出些有新意的問題來。

  第一,本書的高度。

  大學生從軍題材,飽含新鮮度,這是作者選擇材料和開篇起筆之處。寫成沉甸甸的《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這本書時,我們漸讀漸感覺到它的厚重。這厚重感,來自作者為本書標定的高度——人才戰(zhàn)略。

  傅寧軍對人才戰(zhàn)略的關注,早在幾年前寫《大學生村官》時就開始了。只是在《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這本書里,他視野更高峻、更遼闊。戰(zhàn)略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它關乎民族與國家的存亡和強盛的大業(yè)。戰(zhàn)略決定未來。研究者說,縱觀社會發(fā)展,大國的崛起,無不伴隨著與民族存亡攸關的大戰(zhàn)略;而一個國家的落敗,也往往敗在戰(zhàn)略的衰落和缺失上。

  在中華復興之夢的大戰(zhàn)略中,人才戰(zhàn)略無疑是首當其沖的。當年,鄧小平提出“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改革大略時,已向我們昭示了“人才是根本”這個時代的思潮。傅寧軍深諳其中的內(nèi)在邏輯,他將筆落在這個高端平臺上,展示著大學生從軍的非同一般的戰(zhàn)略意義。

  從開篇,作者就以不容輕略的文字,講述這個戰(zhàn)略的歷史與現(xiàn)實及未來的實質(zhì)內(nèi)容,為全書人物的活動、事物的展開,打造了高端的場域。

  對“人才戰(zhàn)略”這個學術性十足的名詞,作者排除了概念化的轉(zhuǎn)述,而是用文學之筆,一磚一瓦、結結實實地壘造起來。

  敘述的主線,是沿著縱的路徑拓展的,這是時間標志出的歷史的段落:從打天下的軍隊中工農(nóng)成分的優(yōu)勢,到年輕共和國人才奇缺時,對大學生入伍的“緩征”策略;從個別大學生入伍的事例,到“破冰之舉”的波瀾壯闊;從百萬大裁軍的“前所未有”的決策,到由大學生從軍所推動的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的快速發(fā)展……作者追溯著歷史的步伐,完成了對大學生從軍這一“人才戰(zhàn)略”形成并發(fā)展的全面紀實。

  橫向的書寫,是縱向的輔線,綴聯(lián)出許多節(jié)拍強烈的事例和觀點。比如,外電敏銳地著眼于中國軍隊現(xiàn)代化的“軟件”的實質(zhì)。再如,有識者不斷警示的“危機意識”、“國防意識”,變?yōu)樽髡哒J知的觀點,以致發(fā)出“有兵才有國”的鏗鏘之語。

  但,無論是縱述,還是橫寫,作者都堅持了文學之筆的揮動,排斥了概念化的羅列,用經(jīng)歷過各個時段的大學生軍官的故事,加上確切的多種數(shù)字,將這場“人才戰(zhàn)略”的意義,具象化地描述出來,使我們不能不用一種大視野,來解讀此書。

  第二,關于深度。

  這本書,以密集的人物,構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集團”的群像。唯其“密集”,才能形成一個力量的列陣。他們異于他人的襟懷、意志和奉獻精神,是作者之重筆所在。

  傅寧軍的采訪,覆蓋上百人之多。在百人相異的大幅度采訪后,他著力于從以下三個方面,匯集了他筆下人物的生命質(zhì)量,從而探尋著人物的深度。

  其一,寫他們襟懷坦蕩的從軍抉擇:

  他們說,入伍就是把自己交給國家;他們說,綠軍裝上承載著公民的義務,要用最好的年華去承擔它;他們說,軍隊有需要就是國家有需要……他們一致的心聲就是:參軍,以報效國家為已任。

  作者在追尋這些鋼鐵誓言的同時,揭示了它們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即改革初期物欲橫流的誘惑,及同時并存的意氣風發(fā)的靈魂重塑,更有南疆戰(zhàn)爭血與火中的光榮與勇敢。大時勢造就著這些有大胸懷的大學生們,讓他們勇敢地拒絕享樂,選擇了從軍之路,雙肩擔當起民族與國家的道義,鐵與血也從此澆鑄著他們年輕的生命。

  其二,寫他們意志剛強,百折不撓的錘煉。

  穿上軍裝,對這些大學生來說是一次生命的重塑。作者詳細地敘寫著這個脫胎換骨的過程:

  他們直面不適應的軍營,打消掉從校園帶來自我優(yōu)越感,在皮肉筋骨的摔打中,完成從“非凡的苦,造就非凡的人”的艱難過程;他們尋找與軍隊的結合部,用在大學學到的科學知識及思維,成為新一代“帶兵的人”;他們從士兵到軍官乃至將軍的歷程,那種“在戰(zhàn)場上第二就是死亡”的雄心,那種從實踐中建立的“生死相托”的群體意識,成為他們成熟期的標志。

  其三,寫豐富的知識,使他們的智慧大放異彩。

  這是全篇中最具光芒的篇章。我們看到這些大學生們不僅用知識的科學性處理軍事技術問題,而且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推已及人,創(chuàng)造了帶兵的軍事文化。當復雜而神秘的網(wǎng)絡等高科技,馴服于他們時;當博士后工作站如旗幟般飄揚時;當心理學的高端知識滲入到軍隊建設的細胞中時;當他們能將最新式的裝備,拆裝自如時;當他們在最嚴謹?shù)目茖W命題中語驚四座時,我們激情奔涌地看到,作者是怎樣地將生命的意義,用他們輝煌的青春作為,奏響了人才戰(zhàn)略交響樂中的青春聲部。

  作者在著筆于這些人物時,可謂筆筆精細。其精細之處,在于去掉對一個人物全面描寫的冗筆,只寫他異于他人的特點。因此,唯其精細,才有人物個性的顯出,而個性的匯集,才有這個團隊的生氣勃勃之勢。

  文學的實質(zhì),在于對生命內(nèi)質(zhì)的追尋和揭示。作者將這群從軍大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生命的深度,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

  第三,關于表述。

  清晰的文體意識,是作者表達報告文學嚴肅性嚴謹?shù)倪x擇。

  報告文學真實性的嚴苛,使有些作者,借“合理想象”及“細節(jié)虛構”等寬容說法,逃離了報告文學“本土”的寫作,從技巧的“混搭”的裝飾,“打扮”出報告文學的“時尚”。

  另有,新聞的公信力的令人質(zhì)疑;宏大敘事風格張揚地令人審美疲勞,都使人期盼著報告文學那種質(zhì)樸風格的回歸。這部以人才戰(zhàn)略為標高的宏大題材,怎樣能貼近讀者,這是一個作家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對這些紛擾,傅寧軍采取了用質(zhì)樸的直接敘述應對,這是作家的使命感使然,而更是他對自己采訪的廣度、挖掘的深度、及開筆的力度的一種自信。

  質(zhì)樸的敘述,拒絕了花俏的雕飾,并不意味著表現(xiàn)手法的單一。因為,一部作品的表述,并不只依重方法技巧,只有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才能是互為表里的。

  傅寧軍是個關注內(nèi)里的人。他在簡潔的敘述中,以他作家創(chuàng)作的獨立意識,不斷地引導著閱讀。

  他從開篇就以“大學生參軍的意義在哪里”的設問,導引出他思考的維向,并不斷地用議論、辯析、人物表述等方式,直觀地表達著自己的思想感情。精英教育的利弊、優(yōu)越感是“無情殺手”、部隊需要什么樣的人、大學生該不該參軍、對“結合部”的尋找等,形成一條潛在的思想線索,它們往往不用大筆揮灑,卻環(huán)環(huán)相扣,并如舟如車般,承載并運送著人物、事物,輔佐著將直接敘述進行到底。

  這種內(nèi)在思路的鋪設,寫好了會使讀者對作品有親近感和互動感。它與主體敘述的自然結合,會使作品具有一種行云流水的風格。這樣說來,這種直接的敘述,這種內(nèi)在的牽動和把控,就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一種寫作的功夫。

  傅寧軍有這種功夫!你看,他在作品中不設情節(jié)跌宕,不刻意制造搶眼之處,連細節(jié)也拒絕虛構,而是扎扎實實地在采訪中去捕捉和擷取。比如,寫艱苦卓絕的軍事訓練,他寫國防生們汗水“順著指尖流下來”;他寫女大學生軍官為士兵消除恐高心理,她在高處,“短發(fā)被風吹起來”,他寫訓練的苦累,使大學生們都“臉色蒼白”等等。這些從采訪中獲得的真實的細節(jié),其在作品中搶眼的程度,豈是“虛構”能比的?

  其實,采訪到的材料,無論多少,都是“話語”,即使看到的文字資料,也是“論語”的記錄。那種被我們期盼的“現(xiàn)場感”,是少之又少的。那么,如何對待“話語”、采用“話語”?一個作家的真功夫在于盡量保持它的內(nèi)質(zhì),少加佐料,讓它自身的原生態(tài),自然地通融到閱讀者的心里。在《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里,我看到了這一點。

  這本書,以它特有的高度和深度,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特殊的列陣。他們坦蕩地“與發(fā)財致富絕緣”;他們“以無價的犧牲為存在的基調(diào)”;他們“只對戰(zhàn)爭負責”,無形的戰(zhàn)爭之弦一直緊繃在他們的每一天。

  我們從書中認識了這樣一批從人才戰(zhàn)略中錘練出的優(yōu)秀的人,就憑這一點,這本書當立在我們的書架上。

  (作者為《十月》原副主編、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秘書長、著名評論家。)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