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歷史在這里沉思(程樹榛)

http://marskidz.com 2013年08月09日10:05 來源:中國藝術報 程樹榛

  女兒遠嫁德國漢堡,因思親心切,請我和她的母親去德國探親,一則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二來趁機游覽一下德國風光,以疏解我多年繁忙的工作勞頓之苦。我欣然應約前往。

  到了漢堡之后,首先觀賞了當地的一些名勝古跡,興味盎然,覺得德國到處青山綠水,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不愧為旅游佳境,故而心情非常愉快。稍后,女兒又建議我去柏林一游。她說:爸爸,那是世界名城,不可不去。這個建議當然更喚起我的興趣了。早在小學課本上我便知道了它:兩次世界大戰(zhàn),柏林都是舉世矚目的地方,戰(zhàn)后被一分為二,東柏林先為前蘇聯所占領,后為東德的首都;西柏林則為美、英、法三國共管。冷戰(zhàn)時期,它是兩大陣營斗爭的焦點之一,在這里演繹了許多驚心動魄、駭人聽聞的故事。東、西德合并之后,統(tǒng)一的德國又對柏林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建,首都重新搬遷回到這里,古城又煥發(fā)了新姿,全球都對其刮目相看,F在來到它的“家門口” ,怎么能不去游覽,以增長見識?

  從漢堡到柏林有380公里的路程,但從高速公路開車前去,僅僅用了兩個多小時。沿途兩側的旖旎風光,令人目不暇接;進入市區(qū)一看,更是別有洞天。鬧市區(qū),車水馬龍,人流如潮,繁華、壯觀;僻靜處,林木森森,碧水悠悠,幽謐、寧靜。大國名都,果然名不虛傳。

  我們首先游逛了氣勢恢弘的國會大廈。這也是馳名于世的地方, 70多年前的“國會縱火案” ,曾經牽動了億萬人民的神經,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杰出領袖季米特洛夫因此而被誣陷“獲罪” ,而后他在法庭上慷慨陳詞為自己辯護,也震撼了世界善良人民的心。人為的“縱火”和正義的戰(zhàn)火曾將這座著名的建筑物夷為平地,現在,它又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置身其中,令人感觸良多。

  此后,我們又觀覽了造型獨特的勃蘭登堡門。它是德國統(tǒng)一的象征性建筑。實際上是西德并吞了東德的歷史性標志。誰都知道,東、西德統(tǒng)一后,德國成為西德的一統(tǒng)天下,當年雙方所簽訂的各種“條款” ,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只有這巍峨的勃蘭登堡門或許才能告訴后人,德國曾經有過一個什么樣的歷史事實。

  在參觀了其他一些著名的新建的“古跡”之后,我突然又想起了另外一個地方——柏林墻。在20世紀的東西方兩大陣營冷戰(zhàn)期間,它可是個赫赫有名、家喻戶曉的巨大“工程” ,F在是個什么樣子?今天有幸來到它的跟前,豈能不去親眼看上一看,以長見識?

  但是,仔細一打聽,卻令人有點兒失望了——這個龐大的“工程” ,經過無數參觀者的拆卸和拿取——好奇的人們,特別是外國游客,來到柏林之后,總是要來到這里,取下一點東西作為紀念(也有投機者取后作為文物售賣的) ,積以時日,它早已蕩然無存了。幸好,思慮周到的德國人,建立一個“柏林墻博物館” ,專門供有心的游人觀覽,因此,也差可彌補一下人們的遺憾了。

  博物館建立在一條不起眼的狹窄的街道上,我們問訊了好多人方才找到。但這里的游人卻很多,各地口音,各種裝束,進進出出,絡繹不絕。一進大門,迎面便看見高高豎起的大木牌,上面的大字專門介紹了柏林墻的來歷,大意為: 1961年8月13日拂曉,當年的“民德”領導,為防止“東德”人投向自由的“聯邦德國” (即西德) ,或“西德”向“東德”滲透,下令用鐵絲網封鎖東柏林和“民德”對西柏林的邊界。但是,鐵絲網遠不能解決問題,仍然不斷有東德人偷渡越境,投向“自由世界” 。于是,東德人又命令施工部隊在嚴密的監(jiān)視下,用鋼筋和水泥筑起一道堅固的界墻,取代了臨時的防御設施。最后,這道一如“民德”宣傳中所稱的“反法西斯護墻” ,穿越柏林并圍繞西柏林長達166公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柏林墻” 。

  但是,柏林墻雖然堅固異常,并沒有能夠阻止那些一心投奔“自由世界”的東德人,他們千方百計設法越墻而過。旁邊的圖片介紹了多個生動的例證。有的人駕車冒險闖關而過。因為柏林墻并非一個封閉的整體,它還留有幾個大門,門口有欄桿阻攔?蓹跅U很高,有一個青年,就利用這一點,開著一輛非常低矮的汽車,讓其愛人躲在后備箱里,趁守門警察不注意的時候,開足馬力,一下子從欄桿下鉆到了西柏林。還有人利用熱氣球飛躍而過。有一戶東德人家,在自己家后院升起一個巨大的熱氣球,氣球下面用吊籃裝著老婆孩子,然后將氣球駕駛升空,遠遠超過柏林墻的高度,從而飛越高墻過去,達到一定距離,再平安落地。甚至有人跳墻而過?拷亓謮τ幸恍└邔咏ㄖ,它也為逃亡者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的人瞄準時機,登上樓房的最高層,順勢彈跳過墻。不過,事先需要和西柏林的朋友聯系好時間地點,他們在墻下備下床褥、軟墊等物在對面接應,跳下后不致摔傷身體?墒,也有失敗的慘例:曾經有一家3口,一起跳樓,幾歲的孩子成功了,其父親母親因落到堅硬的地面,一個摔傷了內臟,一個摔傷了脊椎,落得個家破人亡。

  這種悲劇時有發(fā)生。據不完全統(tǒng)計, 1961年至1989年間,有近百人因試圖越過柏林墻逃往西方而喪生于大墻內外。而今,這道人為的分開德國骨肉同胞的“墻” ,終于被徹底拆除了,人們可以自由地往來了。

  以上的介紹,看上去都是一種客觀的敘述,但用心去聽,又都有明顯的傾向性——令人們對筑墻者產生厭惡和憤慨。

  隨后,我們進入館內參觀。

  整個博物館的面積并不很大,但內容卻很豐富。圖文并茂,實物充盈,除了系統(tǒng)地介紹了柏林墻的來龍去脈外,還刻意描述了當年圍繞柏林墻東西兩大陣營所進行的尖銳而復雜的斗爭。有不少是我們在各種傳媒上已經熟悉了的;絕大多數是第一次看見。特別是前述那些企圖越墻而過已經達到目的或沒有達到目的而使用過的工具和方法,被置放于顯著位置,看來更加觸目驚心,顯示出這頁歷史所滲入的斑斑血淚。

  每一個展廳內,還設有大型電視機和屏幕,輪番地播放著當時曾經出現過的實際生活畫面,其中,有西方各國群眾為反對構筑柏林墻而游行示威的鏡頭;有西德和其他西方國家領導人發(fā)表抗議演說的情景;不用說都是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的樣子。還有赫魯曉夫和前蘇聯等華沙條約締約國領導人前來柏林視察的場面,赫魯曉夫的鏡頭甚多,有的看上去很滑稽,令人忍俊不禁(奇怪的是畫面上沒有我們中國人的面孔) 。不過,這些內容的傾向性就更加明顯了——完全是“一邊倒”的詆貶述說方式。想來也并不奇怪,“歷史是勝利者所撰寫的” ,這一至理名言在此處又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說來也湊巧,恰在此前不久,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前“民德”領導人昂納克在他的僑居在智利的女兒家里悄然病逝。他在國內的時候,曾經多次被現在的德國法院所傳訊,法律在追究他在位時所犯下的一系列“罪行” ,其中許多是與柏林墻有關聯的。他的晚年生活得很不舒暢。有什么辦法呢?他是個失敗者。

  看完全部內容,我從博物館走出來,駐足門前,不禁感慨萬端。

  時世變化得迅速而又蹊蹺,并且不斷翻開新的篇章,時事的發(fā)展是不依人們意志而轉移的,它有自己運行的必然邏輯。

  歷史在這里進行著深沉的思考……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