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董橋書事(侯軍)

http://marskidz.com 2013年10月11日09:11 來源: 光明日報 侯 軍

采擷從前故事,白描絕色青玉案;記得舊時月色,品味歷程橄欖香。

——集董橋書名撰聯(lián)

(一)

  帶著金耀基先生寫在一張名片上的介紹信,我去拜訪董橋。

  金先生是在與我暢談三個多小時之后,力薦我去拜訪董橋的。他說,你要想深入了解香港的精致文化,董橋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標(biāo)志性人物。說著,金 先生抄起電話,撥通了董橋的號碼,不巧,沒有接聽。于是,金先生摸出一張自己的名片,在背面寫道:“存爵兄:茲介紹侯軍先生來拜訪兄。侯軍先生是一位極難 得的人,希望兄與他好好談?wù)。”寫罷,金先生說,董橋一般不見記者,你拿著我的名片去,他一定會很高興接待你的。

  確實如此。當(dāng)我舉著金耀基先生這桿大旗,打電話約見董橋先生時,他當(dāng)即欣然應(yīng)允,并與我約好見面的時間,那一天是1997年5月20日。

  董橋先生的文章,我當(dāng)時已經(jīng)讀過一些,譬如三聯(lián)九十年代初出版的兩本小書《鄉(xiāng)愁的理念》和《這一代的事》,早已是我的枕邊書。董橋那優(yōu)雅靈 動、搖曳生輝的文筆,令我心醉令我著迷令我神往。但是,我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董橋怎么會屬于香港呢?在我的心目中,董橋似乎與香港這座國際商城格格不 入。他本該屬于蘇州的某座名園,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他也可以屬于倫敦郊外的某個小鎮(zhèn),紅瓦尖頂?shù)男⊙髽,青苔點染的石板路;他甚至可以屬于臺北敦化南路 附近的某條小街,雖然走出不遠(yuǎn)就是一片片現(xiàn)代高樓,但畢竟還遺存著醇厚的古風(fēng)古韻——然而董橋卻偏偏屬于香港。

  或許,正是香港所特有的那種濃郁的自由空氣,以及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中西合璧、華洋雜糅的文化氛圍,給了董橋適宜的氣候環(huán)境和雨露陽光, 使他在這片看似繁華而浮躁的熱土上,得以小心翼翼地開墾出一小片水草豐美的后花園,隨意點綴上幾株幽蘭蕙草、幾塊漢瓦秦磚;或者翻檢出幾幅維多利亞時代古 版書的插圖、把玩著幾尊古希臘女神的小雕像;每日里在這自造的園林中播種既古典又現(xiàn)代的文化種子,耕耘著半畝方塘里的“文字的綠意”,盤桓沉吟,心游萬 仞。偶爾泡上一杯英式紅茶或中式綠茶,翻開他所中意的某一本閑書,便可與蘇東坡、袁中郎、張宗子、毛姆、馬克思等等中外先賢,作上一番優(yōu)雅而機(jī)智的對話, 時有所感,便隨手寫下幾段長長短短瀟瀟灑灑的文字,天長日久,一股淡淡的、持久的、魅力撩人的文化馨香,就從這小小的后花園里飄散開去。許多外地人,就是 因為讀了董橋而改變了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文化觀感,這當(dāng)中就包括我本人。

  于是,我像一個尋幽探勝的淘寶者如約而至,輕輕叩開了董橋先生辦公室的房門。

(二)

  當(dāng)時的董橋先生,正在一所大學(xué)擔(dān)任校長顧問,而他的辦公室就在校長室的隔壁。那天,董橋先生穿著一套灰藍(lán)色的西裝,清瘦的面頰上飄著一絲優(yōu) 雅的淺笑。他為我沏了一杯立頓紅茶,沒有加奶,也沒有加糖,微苦而醇厚。當(dāng)時正值春夏之交,窗外飄著些微雨,屋子里光線有些昏暗,這使背窗而坐的董橋先生 面部輪廓有些朦朧。按照事先的約定,我與董橋先生交談的核心話題自然是散文。他講話的聲音很輕,音調(diào)的起伏也不大,平靜舒緩,娓娓道來,而所談的觀點卻時 見崢嶸,很像他的散文。我甚至覺得,面前的董橋先生又何嘗不是一篇精致優(yōu)雅的散文呢?

  那次拜訪,我把自己的散文集《青鳥賦》,帶給董橋先生請他指教。董橋先生也給我備了一本散文集《英華沉浮錄》(第三卷),扉頁上已題好了我 的名字。此外,我還特意帶去兩本剛剛面世的《英華沉浮錄》第四卷《留住文字的綠意》,請董橋先生把其中一本題贈給我的同事、也是超級董橋迷胡洪俠先生,另 一本則由我珍存。我至今清楚記得,當(dāng)我返回深圳,把那本董橋的簽名本遞給胡洪俠時,他那滿臉興奮的神情。轉(zhuǎn)眼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洪俠兄已是董橋研究方面 的專家,還編了好幾本董橋先生的文集。作為他們之間這段“書緣”的引線者,我自然是深感欣慰的。這是后話。

  《英華沉浮錄》本是董橋先生在《明報》上開辟的一個專欄,寫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去拜訪他時,正處于這個專欄滿城追捧的當(dāng)口上。忽然有一天, 一個香港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說是在董橋先生的專欄里,看到一篇文章寫到了我。這讓我大為驚異,當(dāng)即給董橋打電話詢問,董橋先生說,確實寫了一篇文章,談到 你《青鳥賦》里的那篇《榆樹錢兒是甜的》,那篇東西寫得很精彩,我讀了有些感觸,就寫了一篇《榆樹溝里的新聞記者》。怎么,這稿子已經(jīng)登出去好多天了,你 還沒看到嗎?那好,我馬上傳真一份給你——

  我至今珍藏著董橋先生當(dāng)時傳真過來的這份剪報,我甚至從沒見過登載這篇文章的報紙原件。報紙畢竟是易碎品,而文章如酒,愈久愈見真醇。董橋 先生對我這樣一個初識的晚輩如此看重,在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撰文評點,真是君子古風(fēng),令人感佩。在此后的十多年中,雖說我與董橋先生多次歡聚,但從未當(dāng)面 向他表達(dá)過我心中的謝忱,走筆至此,恭敬地向董橋先生道一聲謝,請接受這遲來的敬意!

(三)

  從香港回來之后,我一直深陷于緊張忙碌的報紙編務(wù)而無力自拔,自然也無暇整理與董橋先生的對話錄音。直到1998年春天,我才把那次訪談的 主要內(nèi)容整理加工成一篇對話錄,題目叫做《珍愛文字的綠意》。寫完之后,心中還有幾分忐忑,不知是否準(zhǔn)確傳遞了董橋先生的原意。依照多年形成的習(xí)慣,我把 稿件寄給了董橋先生,請他審閱定稿。很快,董橋先生就寫來一封回信——

  侯軍:

  謝謝來信。

  謝謝你寫出那樣好的訪談錄。這是真話。

  我一向遵守西方的新聞工作者的規(guī)矩,人家訪問我之后的稿子我不預(yù)先看、預(yù)先改。那是對新聞自由的干涉。你這篇也不例外,何況你寫得真的很好。第五頁的“呀”字可以不要;葉公超一句想是我說不清楚,是我聽說的,不是我上他的課。我在臺北只見過他一面。

  匆祝

  平安!

董橋

   

30-4-98

  翻看原稿,發(fā)現(xiàn)董橋先生已經(jīng)用藍(lán)色水筆把信中提到的那兩處文字標(biāo)識出來。由此,我不僅理解了董橋先生的新聞觀念,也看到了他對文字的嚴(yán)謹(jǐn)審慎。

  這篇關(guān)于散文的對話錄,先是在我供職的《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上刊登,接著又被廣州的《東方文化》、天津的《散文·海外版》等報章轉(zhuǎn)載。對我而言,能把董橋先生的散文理念真實準(zhǔn)確地傳播給內(nèi)地的文朋詩友,實在是幸莫大焉。

(四)

  董橋先生那天與我談散文,末尾有一段話很值得咀嚼,他說:“我所說的文章最高境界,就是求拙求淡。那就是古人所講的‘閱盡繁華歸于平淡’。平淡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然后,再由平淡走向沉郁。文章要寫得沉郁那真是太難了。而我所追求的就是這種境界!

  說話之間,十多年過去了。董橋先生的文章不僅越寫越多,而且越寫越精彩,越寫越無雕琢痕跡,越寫越接近他所追求的為文最高境界,尤其是他近 年來推出的憶舊文章,若《從前》《白描》《絕色》《故事》《記憶的腳注》《青玉案》諸作,文筆愈發(fā)瀟灑,行文更加率性,讀之若風(fēng)拂水面,云游山間,小溪無 聲而浪花四濺,大山無語而溝壑縱橫,著實是褪去濃妝留清秀,芙蓉出水淡無痕。文章寫到這個火候,稱得上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了。

  在此期間,我曾數(shù)次前往香港拜望董橋先生,每次去董橋先生都要熱情地請我吃飯或茶敘,每次也總能獲贈他的新書簽名本。特別有趣的是,董橋先 生在簽名時,總會巧妙地把此次會面的緣由和地點,點綴在字里行間,成為獲贈者收藏記憶的珍貴標(biāo)識。譬如,2004年那次見面,正值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推出的董 橋系列隨筆熱銷之時,我一次得到了四個簽名本,即《沒有童謠的年代》《保住那一發(fā)青山》《倫敦的夏天等你來》和《回家的感覺真好》,就在其中一冊的扉頁 上,董橋?qū)懙溃骸岸柀査哪甓露湃,侯軍來港在富臨歡敘!币蛄诉@一筆,每每翻閱此書,當(dāng)時歡聚的場景都會瞬間奔來眼底。再如,2005年春天,我 帶著妻女去拜會董橋先生。當(dāng)時,女兒悅斯剛被保送到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讀書,她希望能在赴京之前拜見一下心目中的“文章偶像”董橋先生。我給董橋打電話預(yù)約 時,也把小女的心意轉(zhuǎn)告給他,他很高興,還專門問了小女的名字。那天,這一老一少自然成了交談的主角,董橋先生聽說小女是學(xué)日語的,就向小女隆重推介日本 東京“神田町”書店街,說那里的舊書店堪與倫敦的查寧街相媲美,而且中文書籍特別豐富。這番推介對一個求知若渴的孩子而言,其作用是無法估量的。幾年之 后,女兒就成了神田町的常客。那次會面,董橋先生還給小女帶來三本新書:《從前》、《白描》和《甲申年紀(jì)事》,在《紀(jì)事》的扉頁上他寫道:“二〇〇五年四 月三日下午,在香港文華酒店與悅斯和她的老爸見面。”下面署名是“董橋年方六三”——這是我家收藏的二十幾冊董橋簽名本中,最有特色的一個署名。當(dāng)然,細(xì) 心周到的董橋先生也沒有忘記把我和妻子“簽到”另外一冊新書的扉頁上。

  2010年夏天,香港舉辦大型書展。這是讀書人的節(jié)日,自然不能錯過。剛好女兒放暑假也在深圳,我們父女倆就結(jié)伴赴港去看書。到了香港,我 給董橋先生打了一個問安的電話。我知道每次書展期間,各地的書友齊聚香港,董橋先生總會特別繁忙,我就沒提與他會面的事情?伤麉s告訴我當(dāng)晚正好有一個書 友的飯局,且來的客人我都熟識,若胡洪俠、陳子善等,希望我能參加。我猶豫了一下,告訴他我女兒也同行來港了,來者都是長輩,還是不要去添麻煩了。董橋聞 言停頓了一下,說,哦,那我要算算位子。我不想讓董橋先生為難,就婉言辭謝了他的美意,說等書展結(jié)束之后,我和女兒再專程前來拜會先生。打完電話,我們就 進(jìn)展館看書去了。傍晚時分,洪俠兄來電說,董橋有事找我,一時找不到我的電話號碼,讓我趕緊給他回電。我立即復(fù)電董橋先生,董橋說:“剛剛加出一個位置, 你帶女兒一起來吧——我也很想見見你的小姑娘!蔽蚁嘈哦瓨蛳壬鸀榱诉@個位子一定頗費周折——當(dāng)我們父女倆一同趕到古香古色的陸羽茶室,看到董橋訂的那個 最大雅間,也只有十幾平方米、滿滿當(dāng)當(dāng)擺著七八個位子,就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這番美意了。那天的晚宴氣氛熱烈,主要是洪俠、子善二兄時不時就文壇書事展開 “激辯”,董橋先生多數(shù)時間是靜聽,偶爾也參與幾句。我與女兒倒是樂于充當(dāng)聽眾的角色。董橋夫人對女兒悅斯十分關(guān)照,輕聲詢問著她的方方面面。董橋先生也 兩次把小女叫到自己身邊,詢問她的學(xué)業(yè)情況。那次見面,董橋先生題贈給我兩本新書,一本《記得》,一本《紫羅蘭之夜》,在給小女的那本精致的小書《絕色》 的扉頁上,他寫道:“女大十八變,幾年不見,悅斯亭亭玉立了。”

  2012年春天,牛津出版洪俠兄編選的《董橋七十》,書前有余英時先生《題〈董橋七十〉》絕句七首,第一首詩云:“少時浮海記潛修,文史中 西一體收。下筆千言瓶瀉水,董生才調(diào)世無儔!边@是對董橋先生切中肯綮的評價。撫卷沉思,不禁心生慨嘆:初識董橋,他年方五五;轉(zhuǎn)瞬之間,已屆七旬了。歲 月易逝,文章不老。愿董橋先生的生花妙筆——采擷從前故事,白描絕色青玉案;記得舊時月色,品味歷程橄欖香。

  (作者注:文末戲撰一聯(lián),嵌入董橋九本書名,以博董橋先生及諸位董迷一笑。)

  (侯軍 文藝評論家,散文作家,深圳市新聞學(xué)會副會長、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深圳大學(xué)兼職教授。著有史論專著《中華文化大觀》、藝術(shù)論文集《東方既白》、散文集《青鳥賦》、藝術(shù)隨筆《孤獨的大師》等。)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xué)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