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這片土地需要再次拓荒(何瑞涓)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現狀談

http://marskidz.com 2014年04月21日10:24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何瑞涓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日益邊緣化,而隨著老一代理論家不斷退出一線的教學和著述活動,這一情況將變得更加嚴重。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應該成為領導干部的“看家本領” ,那么,馬克思主義文論到底面臨哪些問題,還有無研究的空間和可能,又將如何發(fā)展?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個叫“馬克思主義美學沙龍”的小組悄然興起。這是在北京的一些青年學者自發(fā)組織起來的,每有空閑,他們就會聚到誰家小屋里或者某個人的辦公室里,展開一場場思想的交鋒。那時沒有錢,大家輪流坐莊,今天去你家你來燜一鍋米飯燒一鍋豬肉粉條大白菜,明天去他家他來煮一鍋面條燉一鍋熟爛的西紅柿雞蛋。這樣的激情燃燒了數年,后來小組成員因為意見不一致,逐漸自然解體。這個沙龍里走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理論家和批評家。

  三十年后的春天,又一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小組”成立,這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組織發(fā)起的,老中青三代學人自發(fā)參加的論壇。而論壇的起因,則不再是單純的學術興趣,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文論在當下面臨著困境——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日益邊緣化,而隨著老一代理論家不斷退出一線的教學和著述活動,這一情況將變得更加嚴重。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應該成為領導干部的“看家本領” ,那么,馬克思主義文論到底面臨哪些問題,還有無研究的空間和可能,又將如何發(fā)展?他們各抒己見——

  回到原典,正本清源:

  很多所謂“常識”的,未必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大多馬克思、恩格斯相關著述都是從英文翻譯而來的,英文又譯自德文,翻譯本身就存在能否準確達意的問題,這樣的兩重倒手就更有隱患了。

  >>人們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方法是“美學的歷史的” ,所有的教材上也都這樣寫。但是在董學文看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方法是辯證批判,即它對各種文藝現象都是唯物辯證的,又是批判性的。

  馬克思主義對文學藝術的表述大概在很多人看來已經陳舊,有什么新鮮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永清卻并不這么認為。在閱讀原典的過程中,他發(fā)現很多已經成為定論的說法并非馬克思、恩格斯原義,因為大多馬克思、恩格斯相關著述都是從英文翻譯而來的,英文又譯自德文,翻譯本身就存在能否準確達意的問題,這樣的兩重倒手就更有隱患了。比如“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 ,“美的規(guī)律”應該譯為“美的法則” 。規(guī)律與法則看似無二,其實不同,規(guī)律是客觀的,人只能去發(fā)現,法則則是人主觀制訂的。又如“我是從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標準來衡量您的作品的” , “美學的”應譯為“審美的” ,原文也沒有“觀點”的意思,而是“方面” ,即“審美的方面和歷史的方面” ,“最高”法則應是“更高”法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張永清說,很多基本的理論問題你以為已經解決了,其實它們都還在那里等著你。重要的還是要回到原典,依靠二手三手的材料就不會有創(chuàng)新。

  “很多表述都已經成為常識了,但未必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北京大學教授董學文這樣說。人們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方法是“美學的歷史的” ,所有的教材上也都這樣寫。但是他認為不是這樣的,在馬克思之前,黑格爾、別林斯基已經都提到這個概念,只是詞語順序不同,專利不在馬克思。在董學文看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方法是辯證批判,即它對各種文藝現象都是唯物辯證的,又是批判性的!榜R克思、恩格斯、列寧對任何大文藝家都是客觀評價,辯證地批判,比如對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赫爾岑的批判,他們不會采取像當下一些評論家一樣的方法,要么好話說盡要么壞話說絕” 。前一段時間有人請董學文談怎么看莫言,董學文說:假如馬克思活著,他會怎么看?肯定也是辯證地批判,不會說他很好,也不會一棍子打死。

  近些年來,董學文在學界引起三場大的討論,有人問他為什么老辯論,他直言說他是在打假,“一些研究者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還說自己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 。他認為,盡管研究多年,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目前還是生荒地。

  面對當下,直指現實:

  手里拿著弓箭,說好箭好箭,放出去直面現實的有幾個?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之所以不能轉化,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爸R和能力是兩回事,要對作品、對現實發(fā)聲” 。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都是通俗易懂的,而研究者往往把馬克思的概念和西方現代哲學家的概念連接起來,以玄奧的哲學話語去闡釋馬克思的概念系統(tǒng),讓人感到茫然,這樣導致學者之間都不能互相理解,對大眾、對勞動者又有什么意義呢?

  有一次上課,張永清讓學生用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方法來評路遙作品,學生說:那怎么行呢?讓我用形式主義、后殖民主義理論還行。張永清認為,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也是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的一大問題,之所以不能轉化,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爸R和能力是兩回事,要對作品、對現實發(fā)聲” 。

  陳飛龍在核心期刊《文藝理論與批評》擔任了九年主編,曾收到過無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論文,但是令他憂心嘆息的是,這些文章大多是概念性分析性的,簡單地重復經典命題,而直指現實、分析當下文藝現象的則少之又少。

  這些年馬克思主義沒有太多活力,很重要的一點在于研究者不敢觸碰現實的、具體的理論問題和文藝問題。董學文指出,作為批判的武器,“贊嘆說好箭好箭,你光拿在手里也沒用,把箭拿出來敢放出去的有幾個?一方面他要敢放,一方面他手里得有這支箭,放還要放得準” 。正因為這樣的人少,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用武之地小,自然就漸漸邊緣化了。

  “理論家要練內功,內功不僅僅是在文論典籍中,只有思想情感上跟勞動者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內功。 ”教育部社科中心美育處處長馬建輝總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的幾個不良傾向。其一是儀式化傾向,在大多文藝理論專著教材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存在只是作者向國家意識形態(tài)致敬的一種形式,其主要內容與馬克思主義無關甚至是抵牾的。其二是知識化傾向,馬克思主義不應只是一種知識化概念化形態(tài)的存在,而應是直面社會的精神化信念化存在,不對勞動者進行現實關懷,而只是講知識體系,就遮蔽了其社會價值意義。其三是玄奧化傾向,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都是通俗易懂的,而研究者往往把馬克思的概念和西方現代哲學家的概念連接起來,以玄奧的哲學話語去闡釋馬克思的概念系統(tǒng),讓人感到茫然,這樣導致學者之間都不能互相理解,對大眾、對勞動者又有什么意義呢?因而,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要獲取新的生命活力,需要關懷現實,關懷普通勞動者的生存境遇;要接地氣,從書齋中走出去,到基層、到底層去,研究作品,研究現實。

  西馬亦馬,沖破藩籬:

  掌握年輕人,建設一個年輕的漂亮的有魅力的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國內學者談馬克思主義好像是理虧的事情,而紐約學者談馬克思主義則底氣十足。

  >>有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已經老了,有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已經死了,有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胡子已經白了,時代在運動,不從學理上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是不行的,我們不是要顛覆它,而是讓它更加煥發(fā)新的活力,讓它掌握年輕人。

  長期以來,理論界都有著“西馬非馬”的看法。但是西馬因其實踐品格在西方社會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備受年輕人歡迎。北京大學中文系副系主任金永兵不久前在美國執(zhí)教一年,他的直接感受之一就是,國內學者談馬克思主義好像是理虧的事情,而紐約學者談馬克思主義則底氣十足。

  北京大學中文系老師蔣洪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杰姆遜的學生,他指出,齊澤克站在華爾街街頭演講,大批反對資本主義的年輕人為之瘋狂,確實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老一代學者大多排斥西馬,但是“不研究西馬,不研究齊澤克,就沒法吸引年輕人” ,因而,可以將其中有利部分提取出來為我所用,年輕的學者對西馬更熟,應該多學學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東西,而老一輩學者應該用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其長處和短處,對西馬及西方理論的有利成分加以吸收。與此同時,李云雷等學者認為,由于西馬的資本主義改良特性,其現實作用畢竟有限,主要還是在學院內影響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只有以更具說服力的方式來解答現實問題,才能煥發(fā)活力和生命力。

  在加強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其他理論資源進行對話之外,也要看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馬克思思想的一部分。金永兵強調,學科知識具有狹隘性,很多學生看到馬克思談“國家”就會翻過去,認為這跟藝術有什么關系呢?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是在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yè)當中來看美學和藝術,有著豐富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只有打開學科藩籬,才有利于擴大深化馬克思研究的領域。

  在三十年前的美學沙龍上,董學文曾提出一個口號,即我們要建設一個年輕的漂亮的有魅力的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很多人反對這種提法,而他則認為,有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已經老了,有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已經死了,有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胡子已經白了,時代在運動,不從學理上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是不行的,“我們不是要顛覆它,而是讓它更加煥發(fā)新的活力,讓它掌握年輕人” 。這個“年輕的、漂亮的、有魅力的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如今依舊適用。金永兵對此相當樂觀,指出當代的大學生早已不是上世紀80年代自由主義、審美主義下的迷茫的一代了,他們早就看破了這些,對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也為馬克思主義文論提供了深厚的現實土壤。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