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展現(xiàn)中華審美風范(張 江 姚文放 劉成紀 牛宏寶 高建平)

http://marskidz.com 2015年03月09日10:03 來源: 人民日報 張 江 姚文放 劉成紀 牛宏寶 高建平

  對話人: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姚文放(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劉成紀(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牛宏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核心閱讀

  中國人認為在一般的真善美之上尚有更高的審美層次,即至真、至善、至美,這種對于“至上之美”的追求成為歷代文藝的最強音

  中華美學精神主要包括國家理想的審美化、自然本質的生命化和審美人生的神圣化三個方面,分別賦予了中華美學精神以寬度、深度和高度

  充分開掘中華美學精神中深具世界價值的維度,補救現(xiàn)代文化和先鋒文化過于注重理性或過于注重非理性的偏差

  美學精神的提煉主要由文人完成,作家藝術家要化無形為有形,將中華美學精神融入文藝創(chuàng)作的肌理之中

 

  張江: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民族集體性的審美意識的精髓和靈魂,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學精神,它引領和規(guī)約著中國人的審美活動和日常生活。當代文藝要“不斷進行美的發(fā)現(xiàn)和美的創(chuàng)造”,首先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張揚至上之美

  姚文放:中華美學精神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質基因和卓越風范。中國人歷來崇尚和諧之美、日新之美、充實之美、剛健之美、純粹之美、自然之美、素樸之美、風骨之美、氣韻之美、空靈之美、圓融之美等,可以說是眾美歸之,鑄成了中華美學精神的巍峨豐碑。

  中國人追求真善美,同時認為在一般的真善美之上尚有更高的審美層次,這是一種至真、至善、至美,或大真、大善、大美,相近的說法還有盛德、至誠、盡美、至樂等,形成了“盡善盡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日新之謂盛德”等富有創(chuàng)意的命題,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也為通往美的至上境界鋪設了切實可行的路徑,如《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就是確立從“明明德”到“親民”再到“止于至善”的目標,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臺階,最終到達至善、大美的光輝頂點。為了達到這一至上境界,我們的先人也提出了他們的方法論,如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提供了富于辯證性的運思方法。二程、朱熹的“理一分殊”“月印萬川”之說,對于把握特殊與一般、現(xiàn)象與本質、相對與絕對的關系富有啟發(fā)意義。這些范式、邏輯和方法論,雖然與哲學、倫理、政治交融滲透,但因為得到審美活動的涵養(yǎng)和浸潤,反過來也對美學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獲,成為中華民族的形而上追求的重要支撐、充實和補益。中華美學精神的至上追求也是歷朝歷代文學藝術發(fā)出的最強音,“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至善、盛德、大美已經(jīng)融化在血脈里,積淀在基因中,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動搖的精神支柱。

  凸顯神圣價值

  張江:中華美學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學藝術等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中,更體現(xiàn)在國家理想追求、自然本質認知、人生境界把握等各個方面。換言之,小到個人修為,大到齊家治國,近至一草一木,遠至星系宇宙,都被審美化了,都蘊含著中國人的美學思維、美學精神。

  劉成紀:中華美學精神主要包括國家理想的審美化、自然本質的生命化和審美人生的神圣化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分別賦予了中華美學精神存在的寬度、深度和高度。

  中華美學精神存在的寬度,主要指美的理想從藝術向政治、文化領域的廣泛蔓延。西周以降,中國傳統(tǒng)政治被稱為禮樂政治,國民教育則強調詩教、禮教和樂教;谶@種以文教立國的理念,中國歷代思想者不以經(jīng)濟繁榮或軍事強大作為生逢盛世的標志,而是以美為其定性!抖Y記·少儀》描述了一個禮儀之邦所應具備的韻致和風范——“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這種審美化的國家理想,為政治實踐提供了追慕的目標。

  中華美學精神存在的深度,主要指中華美學對自然生命本質的發(fā)現(xiàn)和肯定。中國人的自然審美不止于山川草木的表象形式,而是深入把握其內在的生命意蘊!叭瞬簧瀑p花,只愛花之貌;人或善賞花,只愛花之妙”,這種對自然妙意的真賞,使審美過程成為人與自然的深度溝通過程。同時,傳統(tǒng)中國哲學認為萬物皆有生命,這意味著生命構成了一切存在的共同本質。自然界中任何微末的個體,不僅因為包蘊生命而獲得存在價值,而且因其內在本質的一致而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自然生命觀深化了中國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了富有深度的理論根據(jù)。

  在中國歷史上,審美境界被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國社會自西周始,對鬼神世界就開始保持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但這種對超驗世界的理性態(tài)度,并沒有妨礙中國人精神的上升!爸居诘,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藝術態(tài)度成為人生最具超越性的態(tài)度,宗教承諾的超驗世界被給予了審美的把握。一些異域宗教傳入中國,也被審美化,成為一種藝術化的宗教,如禪宗。于此,作為一種形而上學,中華美學精神成為具有神圣價值的精神。

  堅守中華立場

  張江: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文化獨特性的重要體現(xiàn),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撐。拋棄這種獨特性,甚至妄自菲薄,唯人之美為美,以我之美為丑,中華文化只能湮沒在多元文化的百舸爭流之中。

  牛宏寶: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一直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奮斗,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文化上“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組成部分。“傳承”是要接續(xù)中華文化和美學精神源遠流長的豐厚脈絡,“弘揚”是要在當今時代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中華美學精神”的獨特性,充分發(fā)揮它貢獻于人類的世界性價值,以打牢“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

  “傳承”與“弘揚”是任何文化體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都會面臨的基本問題。“傳承”并非為傳承而傳承,否則就會固步自封;“弘揚”不能是無根基的弘揚,而是要以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為基底。文化本身蘊含著“問道”的功能,即為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輝煌開辟可能性道路。在今天,文化的這個使命顯得尤其重要和緊迫。這種“問道”,既關注發(fā)展何種文化,也關注我們的民族共同體如何獲得價值、如何在文化上安身立命,更關系從文化上為民族共同體應對世界變局提供戰(zhàn)略思維、把民族共同體帶向未來的輝煌。面向21世紀的中華文化,必然是能夠把我們帶向世界并且具有世界價值的文化,而不是局限于一隅的地方性文化。

  中華藝術和美學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不僅形成了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性,也創(chuàng)造了具有世界價值的話語體系。因此,面向21世紀來“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第一要堅持以中華美學精神為主體,這個主體性的地位不能動搖;第二要充分開掘中華美學精神中深具世界價值的維度,如中華美學中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追求、對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追求等。這些重要的美學精神正可以補救現(xiàn)代文化和先鋒文化過于注重理性或過于注重非理性的偏差。第三則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中華美學精神的現(xiàn)代維度。

  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

  張江: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最大的障礙在于時代發(fā)展所造成的語境斷裂。今天,人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人生的價值追求,對美的理解,都已發(fā)生改變。我們必須立足當代,在吸納精髓的基礎上,勇于創(chuàng)新,找到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下生活的對接通道。

  高建平:中華美學精神,是一個活性的、動態(tài)的存在。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市場經(jīng)濟和信息技術兩大推手的作用,文學藝術存在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審美習慣和審美趣味,也發(fā)生了和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我們要適應當代生活的變化,秉持一個當代人的主體態(tài)度,對傳統(tǒng)寶庫中的寶貝進行選取、運用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

  在探討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神內涵的過程中,應努力避免兩種傾向:一是離開文學藝術的實際,進行概念的字源式研究,只追根溯源,不看它實際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二是用西方美學來機械套用,面對中西兩種美學范疇時,脫離文藝的實際,拋開中西之間的千差萬別而簡單地畫等號。在美學實踐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用某種怪異的外來觀念和美學風格嘩眾取寵,以追求新聞上的轟動效應;二是離開審美實踐本身,僅僅用其民族性來強證其正確性。

  中華美學精神是充滿著生命力的、不斷發(fā)展著的精神,它應該與文學藝術實踐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近些年來,我們在詩歌、小說、影視以至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都看到了傳統(tǒng)趣味的回歸和提煉的跡象。傳統(tǒng)題材的小說和影視劇,繪畫中的新水墨,音樂中的古典風格,都在當代生活中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尋找新的受眾。創(chuàng)新是藝術的生命力所在,我們要用創(chuàng)新的精神去找回傳統(tǒng)。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就是要將立足點放在發(fā)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作品上來。

  張江:在傳統(tǒng)社會,美學精神的提煉和塑形主要由文人完成,詩文創(chuàng)作是重要載體。今天也仍然如此,作家藝術家是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力量,他們化無形為有形,把中華美學精神融入文藝創(chuàng)作的肌理之中,通過線條的使用、畫面的勾勒、鏡頭的處理、意境的營造,展現(xiàn)中華審美風范。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