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自我的方式——評《德國漢學視野下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與研究》
2006年,德國漢學家沃爾夫?qū)ゎ櫛蛟诮邮堋暗聡暋钡牟稍L時,對中國當代文學提出了非常嚴厲的批評和質(zhì)疑。
2017-12-27
-
對于嚴歌苓,編劇思維是基石也是束縛
根據(jù)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芳華》海報 ● 從某種程度上說,嚴歌苓的小說創(chuàng)作都是從“核心事件”開始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好萊塢編劇思維。
2017-12-26
-
謝有順:批評是有思想的藝術
文學批評面對的往往是具體的、還未有定論的作品和問題,這些是文學進程中的基本肌理,也是一切理論探討的立足點。
2017-12-26
-
阿城:?中國世俗與中國文學
時間:2016年9月28日 地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001 專門說當代作家,后來我才知道這很犯忌。
2017-12-25
-
劉艷:文學代際研究的尷尬處境
圖為“70后”作家代表付秀瑩(左)、石一楓(右)。
2017-12-25
-
如何面對先鋒文學的歷史遺產(chǎn)
重新反思先鋒文學,并積極建立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或許并不意味著對先鋒文學歷史遺產(chǎn)的全盤否定。
2017-12-22
-
我們?yōu)槭裁匆x短篇小說
一百多年前,美國作家愛倫·坡最早發(fā)問:什么才算短篇小說? 此問題似乎超簡單,可越思考,便越覺得難以回答:如果短篇小說不過是長篇小說縮減版,那么,它最多只能算是“二流藝術”,我們還有必要讀它嗎? 短篇小說體例短小,很難展開一個完整的故事。
2017-12-19
-
陳仲義:重提現(xiàn)代詩接受的“標準”問題——多元分歧與厘清接受“誤區(qū)”
一、接受的各自“倚重” 新詩固然在整體上已然成為一種獨立門類,但一涉及到具體文本,接受評價就變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是其最真實的寫照。
2017-12-19
-
謝有順:中國當代文學的有與無
一 這是一個大時代,也是一個靈魂受苦的時代。
2017-12-18
-
王晴飛:“業(yè)余”的批評及牙與胃的功能
所謂“業(yè)余”的批評,指的是在作文學批評時時刻保持一種業(yè)余心態(tài)。
2017-12-11
-
王布新評《那兒》:知識分子的話語權(quán)力和存在困境
摘 要:曹征路的《那兒》已被當下學界確認為是新左翼文學興起的重要實踐,其主題被歸為底層社會的見證批判和革命精神的重訪繼承兩大方面。
2017-12-06
-
當“不成問題”成了“問題”:老舍文化寓言的啟示
最近,由老舍寫于1943年的短篇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改編的同名電影正式上映。
2017-12-06
-
在“心靈雞湯”的意義上閱讀文學會離文學非常遠
文學閱讀進入大學教育,需要大量與文學史相配套的作品,無論是古代文學史還是現(xiàn)代文學史。
2017-12-05
-
重申人民的詩學
詩人艾青曾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017-12-01
-
汪政 曉華:由反腐文學說到政治文學
今年的兩部作品不能不說,一部是著名作家周梅森的長篇小說《人民的名義》,一部是青年作家丁捷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追問》。
2017-11-30
-
李路平:當局者文學與旁觀者文學
當一個文學期刊編輯的壞處有很多,類似于愛好文學的青年報考大學時選擇了中文系。
2017-11-29
-
王侃:最后的作家,最后的文學
我們正陷入一個由數(shù)字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造就的萬物皆媒的全新環(huán)境,這個全新環(huán)境仍以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驚人速度和無法估量的變革潛能在不斷推出其最新形態(tài)。
2017-11-28
-
楊偉:以“文學生活”重塑文學史
現(xiàn)代人讀《詩經(jīng)》,往往會有些“隔”,只能就作品內(nèi)容形式進行分析鑒賞,而聞一多研究《詩經(jīng)》,卻力圖給現(xiàn)代人提供《詩經(jīng)》時代這些作品產(chǎn)生與流布的想象。
2017-11-24
-
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不應無視舊體詩詞
現(xiàn)當代史上,出現(xiàn)了一大批有造詣的舊體詩詞作者,他們的作品并非與現(xiàn)代絕緣,比如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毛澤東“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2017-11-23
-
張魁興:文藝作品由誰來評判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