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我的“圖書角”
來源:文藝報 | 湘 女  2016年07月08日17:22

  我接觸書籍的時間比較早,記憶中,家里書多,所有的書都被父親包上書殼,寫上書名。那時住房不寬裕,大部分書只能分類碼起或放在紙箱里。我最早認字就是從書名開始。父親看書寫作需要什么書,告訴我書名,我就能找到。

  我的第一本書是父親送的《十萬個為什么》,一套十多本。父親便在家里的小角落里又騰出一個更小的角落,放一只小木箱,鋪一層報紙,將書排上,兩端用書夾一合,小木箱就成了一個小書桌,我可以就地而坐,一本一本翻看。

  這就是我最早的圖書角。

  慢慢地,圖書角里又有了一套《安徒生童話》,有了《格林童話》《普希金童話》,還有了一本大書,父親把收集的零星剪報裝訂成冊,用畫報紙做成封面,書里有民間故事、漫畫、笑話、神話傳說、各種趣味小知識,內容十分豐富。

  而增加最多最快的是連環(huán)畫,我們叫小人書。我童年時代的孩子,都有過對小人書的癡迷,都熱衷于攢錢買書藏書。當時我每天有一毛錢吃早點,我常常只買個三分錢的餅,省下錢買小人書。那時的小人書大都幾分錢最多一兩毛錢一本,靠著省吃儉用,我每個月都能買好幾本連環(huán)畫。

  放學回家的路上,有很多小人書攤,就在地上墊張報紙擺著,孩子們頭挨著頭,就坐在街邊看。周六周日,孩子們邀約著到大書攤去,花上幾分錢,可以看一個下午。

  大書攤往往設在城里最熱鬧的地方,很簡陋的大席棚、油布的棚頂,四面是竹篾編織的墻,很高,從地到天,上面裱著一層厚牛皮紙,幾千本小人書的封面就貼在上面,都用毛筆編上了號,很醒目,即便再高再遠也能看得清。大棚中央全是條凳,擺得很滿,靠墻有一排排書架,所有的小人書也都編著號,與墻上的封面號碼相對應。你要看哪本,只要報上號,攤主就能找給你??磿暮⒆雍芏?,卻不許交換,你看的書如別人想看,就得重新出錢。孩子們都很自覺,看完了還回去,然后再看另外一本。

  那時我積攢了好多連環(huán)畫,有單本的,也有成套的,《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封神榜》等。一次在昆明偶遇一個上海女孩,交談中得知她爸爸是連環(huán)畫《鐵道游擊隊》的作者,那一刻真是開心無比,因為我就有一套《鐵道游擊隊》啊。后來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很多時候的話題都是講《鐵道游擊隊》。

  隨著書不斷增多,小木箱塞滿了,又添了紙盒,紙盒裝滿了,又有了小木架,小木架也擺滿了,就往高處堆,我的“圖書角”就成了一棵“書的樹”。我常常踮著腳尖,很小心地從“書樹”上摘取某一本書,看完又很小心地放回去。

  父親長年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工作,我們也就隨著他工作的走向而不停地搬家,然而無論搬到農村還是城市,無論是大房子還是小房子,總有我的一個“圖書角”,讓我有個靜心閱讀的小天地。

  我有一段時間迷上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他喜歡上音樂,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優(yōu)雅地彈鋼琴。

  有一段時間我又迷上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為那個被漠視的男孩難受,想象著自己一旦失去父母的庇護,該有多孤獨,多痛苦。

  可惜沒等我認識鋼琴,也如一個被漠視的孩子,離開父母和我的“圖書角”,去了農村。

  那是一段文化匱乏的日子,沒有課上,沒有書看。我們所在的村里,就有一本赤腳醫(yī)生手冊,被村里的鄉(xiāng)村醫(yī)生眼珠子樣地藏著掖著,誰也不能碰。生活也非常艱苦,每天勞動,晚上十多個十來歲的男孩女孩,就擠在用籬笆隔出的小房間里,很累,也很茫然。但我依然有一個“圖書角”,那是一本巴掌大的舊字典,用手絹包著,放在我的枕頭下。

  找不到書看,就聽村人講故事:毛毛蟲和蜈蚣打架、新媳婦捉弄憨姑爺、奇聞異事、女鬼僵尸……更多沒有電沒有書的夜晚,我們就輪流講鬼故事。我講過《聊齋》,很現(xiàn)成的狐仙鬼怪故事,講得自己也心里發(fā)毛,晚上不敢睡覺。那時最喜歡一個高中姐姐,文靜溫柔,聲音特別好聽。她不會講鬼故事,卻會講書里的故事,《魯濱遜漂流記》《神秘島》《項鏈》《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曠野的呼喚》《雪狼》……有一次,聽完《海底兩萬里》,就渴望知道大海是什么樣子,問來問去還不肯走,就賴在她床上,在《水陸兩棲人》的故事中睡去,夢里我就像魚一樣在海里游弋,腋下還長出了小鯊魚的腮……

  在文化貧瘠的生存中,沒有了“圖書角”,文學與想象就成了我惟一的樂趣。我開始寫詩,寫散文,寫童話,閱讀一切能找到的讀物。我曾和一個好朋友潛入圖書館,躲著讀沈從文、朱自清、冰心、老舍,也曾熬夜看完朋友借來的《紅與黑》,甚至囫圇吞棗地讀那些晦澀難懂的佛經(jīng)和古碑文。

  一次在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宿舍里,突然發(fā)現(xiàn)天花板上裱著小頁的紙,紙上有這樣的句子:“艾絲黛拉端著蠟燭應聲而來,黑夜中,她像一顆明星,照亮了那黑洞洞的過道……”

  那是一本書,一本外國文學,但頁碼七零八落,怎么也讀不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心里就特糾結。這糾結一直到我離開農村,到北京上大學也沒能散開。我有一段時間每天泡在北京圖書館,幾乎翻遍了所有的外國文學。終于有一天,我在一本書上讀到了那句熟悉的話:“艾絲黛拉端著蠟燭應聲而來,黑夜中,她像一顆明星,照亮了那黑洞洞的過道……”

  那一瞬眼淚奪眶而出,捧著那本書就再也沒有松手。那是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孤星血淚》。

  從童年到成年,一個人要曲曲折折走很長的路,無論這條路上有多少風霜雨雪,但總有一種精神會鼓舞你,教你樂觀、自信、友善、高貴。

  這種精神來源于閱讀,來源于古今中外的名著經(jīng)典、人類無數(shù)優(yōu)秀文學作品傳遞給我們的震撼與敬畏。這就是小小的“圖書角”給我的啟示。它陪伴我一路走來,成為我人生最忠實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