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
來源:人民日報 | 梁衡  2016年10月12日14:56

層巖古木(中國畫) 黃秋園 

像一場戰(zhàn)爭突然結(jié)束,2014年林區(qū)宣布了禁伐令,喧鬧的伐木場頓時門前冷落車馬稀。在打掃“戰(zhàn)場”時,人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角落,因為山陡溝深,人跡罕至,竟為我們留下了一片原始林,一個原生態(tài)。其令人驚喜不亞于忽然登上一個外星球。

2016年盛夏時分我有緣造訪了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早晨8時,從黑龍江綏棱縣出發(fā),車行兩個多小時來到一個叫“五一森林經(jīng)營所”的地方。你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紅色年代大開發(fā)的痕跡。在名為“雞爪溝”的這一帶溝壑中,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伐木場,大都名“五一”“七一”“十一”等。而這塊林子竟能在鋸齒斧刃間留存了下來,真是萬幸。

我們在這里換上迷彩服、長筒靴,每人一把傘。雖然天正降大雨,還是義無反顧地向林地進發(fā)。先是沿著一條牛車老路前行,車轍中積了一尺多深的雨水,泥中泡著黑色的牛糞。轍印邊長著茂密的車前子,這是一種中藥,利水通便,專喜在車輪軋過的地方生長,所以名“車前子”。雖然頭上有雨傘擋雨,但路邊齊腰深的蒿草掛滿水珠,幾下就把腰身褲腿刷得濕透。我們踩著稀泥、牛糞,深一腳淺一腳地向黑森林前進,不一會兒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著,忽然聽見右邊不遠處有嘩嘩的流水聲,領(lǐng)路的劉局長說這是一條河,要不要鉆過去看一看,但是沒有路。我說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為林子太密,只好收起傘,任雨水洗面,踩著朽木、草墩,鉆過橫七豎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條溪流從山上奔騰而下。我問這水的名字,說是叫“跳石溪”,這種原汁原味的命名,類似前面說的“雞爪溝”。就是說水面上滿是大大小小的石頭,你可以像小鹿一樣,一直踏著石頭跳到河的源頭。漢字造詞極有講究,同為流動之水,江、河、溪就大有不同。溪多是彎曲的,不規(guī)則的,水量偏小的,又有一點野味的流水。眼前這條溪流無法與我見過的任何一條流水相比較,因為它沒有留下一絲人類活動的痕跡。首先,你不知它來自何方。仰望山頂只見遠遠近近的山、層層疊疊的樹、朦朦朧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著那些大大小小、圓圓滾滾的石頭,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繞行成一條飄飄的哈達。遇有平緩之處時,就蓄成一汪小潭,碧玉如鏡,清澈照人。因為是在峽谷之中,經(jīng)過千年萬年的沖刷,這些石頭無論大小,一律呈圓形:滾圓、橢圓、扁圓、平圓。遠遠望去一溝漂亮的弧線,縱橫交錯,相疊相繞,任是畢加索轉(zhuǎn)世也結(jié)構(gòu)不出這樣的圖畫。我站在“跳石”上,眺望著空蒙中的山樹,還有那來自天上的水,不知是穿越到了何處。

雖然有“跳石溪”,但我還是不能跳著上山,那樣將誤了水以外的風景。我們退回老林,雨時停時下,云忽開忽合,大家就舉著手機、相機抓緊時間照相采景。

人類雖然早已進入現(xiàn)代文明,但是總忘不了找尋原始。這是因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點,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進化,包括人類自己;二是人類走出蠻荒的出發(fā)的起點,是生命的源頭,我們有必要回望一下走過的來路。判斷一個地方是不是夠原始,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看有沒有人的痕跡。從純自然的角度來說,人的創(chuàng)造是對自然的一種干擾和玷污。比如廬山上、西湖邊的那許多詩詞、題刻,在自然女神看來無異于公園里常見到的廢紙、煙頭。所以探險家總是去尋找那些還沒有人文污染過的地方。沒有人來過,無路;奇景第一次示人,無名;前人沒有留下詩文,無文。今天我們進入的正是這種“三無”之境,只有你與自然在悄悄地私語。我曾登過泰山,千百年來人們爭著到那個離天最近的地方去與天對話,岱峰頂上刻滿了詩詞文章,出游其間倒像是去開一個熱鬧的討論會,七嘴八舌,耳根總不能清靜。而現(xiàn)在雨打樹葉,空谷鳥鳴,小徑明滅,時見草蟲。我的心一下落入了一片空靈。

雖是來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說一說這里的石頭。

石頭的年齡自然比樹更古老,而且是因為有了這些遍野的石頭,才攔住了伐木者的手腳,為我們留下了這片林子。國內(nèi)很有名的一處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氣的石柱。還有貴州天星橋,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這里的石頭一律是巨大堅硬的花崗巖,渾圓沉穩(wěn),高大挺拔,無不迸放著野性。大約億萬年前,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無一定規(guī)則,或獨立威坐,或雙門對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喚,各具其態(tài)。外形也或如獅、虎、鷹、犬,各得其妙。好像是在有生物世界之前,上帝先用石頭在這里試做了一個草圖。

我雖不忍以文字去褻瀆自然,但為了敘述的方便,還是不得不給幾處奇景暫取一個名字,請讀者看后收回。這一處可名“巨艦出?!?,一塊酷似軍艦的大石,上寬下窄,頭尖肚圓,高昂著頭,正分開密密的叢林,在綠海中破浪穿行。這巨石睥睨一切,它驕傲地宣布,我就是這里的主人,是這里的保護者。林子所以還能保持現(xiàn)在這個原始的樣子是它們老石家的功勞。還有一處石景,我叫它“雙劍問天”。這是兩片薄如一紙,卻有一樓之高的巨石,像一副剛出鞘的雙劍,不知從何年何月起被棄置于此。你看它立于紅松白樺之間,劍頭向天,直指蒼穹。最奇的是這兩把平行的大劍,中間只有一拳之隔,其間藍天一線,白云飛渡,你不能不嘆天工之妙。就算是石器時代的遺物,又是何人能打造這樣大,這樣尖,這樣薄,這樣成雙成對的利劍?又是什么力量能將它直立于此?看著這道細縫,你會想起“白駒過隙”這個詞,時間的流逝就像一匹白馬從一道縫隙間一躍而過。李白說,“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蔽遗膭柼?,林間何時初有劍,石劍何時共樹生?這石縫中不知流走了塵世間的多少光陰。林外歲月林中劍,人自匆匆劍無聲。山門外曾有多少次的改朝換代、你奪我爭、硝煙戰(zhàn)火,還有那響徹云天的伐木聲,都被這無聲的雙劍擋在了門外。

現(xiàn)在要說一說這些在亂石頭間爭榮競秀的草木了。在山口處,我看見一棵被放倒的紅松,有兩抱之粗,應是當年試伐的痕跡。它橫躺在地上整整地壓住了一面坡,老劉說倒在這里至少也有十年了。這個林業(yè)局是1948年成立的,比新中國成立還要早,到上世紀90年代林場就開始出現(xiàn)資源枯竭,水土流失。只有這片林子是個例外,人們叩不動這個山門。紅松、冷杉、大青楊、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等參天大樹遮蔽著頭上的天空,而榛子、山葡萄、山丁子、稠李子、藍莓等雜灌草蓋溝壓坡,如氈如毯,人行林中如在科幻影片中。

腳下最值得一說的是蕨類、苔蘚等地被植物。這是整個林區(qū)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濕潤的溫床。蕨草每一枝都長著七八片葉,而每個葉片都像剪紙或者木刻,不求線條的流動,卻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況且它與恐龍同一個時代,在這林子里資格最老。這樣老的物種卻有鮮嫩碧綠的色彩,在幽暗的老林中如一束發(fā)光的寶石花。說到苔蘚,我小時不知見過多少,不過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層綠毛。后來在南方熱帶雨林中見過更濃密、更鮮艷的,將石頭裹成一塊碧玉。在內(nèi)蒙古林區(qū)見過大團生長的,顏色發(fā)暗的苔蘚,那是馴鹿特有的飼料。而這里的苔蘚因環(huán)境潮濕土壤肥沃,卻長成了根根細草,又織成密密一片,他們就叫它苔草。它生在地上、樹上、石上,綠染著整個世界,不留一點空白。最讓人感動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著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樹干,雖然內(nèi)里已經(jīng)空朽,你輕輕一碰就是一個洞,但經(jīng)它一打扮,都仍保持著生命尊嚴。綠苔與枯樹正在悄然作著生命的轉(zhuǎn)換。而榛子、藍莓、蘑菇、野葡萄等擁著樹根,掛滿樹枝,伸手可及,你正走在一個童話世界中。

老林子中最美的還是大樹,特別是那些與石共生的大樹。有一棵樹,我叫它“一木穿石”,我們平常說“水滴石穿”,可是有誰真的見過一滴水穿透了一塊石頭?現(xiàn)在,我卻見到了一棵樹,一棵活著的樹,硬是生插在一塊整石之上,像一顆剛射入石中的炮彈,光光溜溜的還沒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發(fā)射的火箭,膀粗腰圓,霸氣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驚呆了,拔不開腳步,時空驟然凝固。這是一棵紅松,當初也許是一粒種子,落在石板上,靠著老林中的濕氣慢慢地發(fā)芽,但它命運不濟,一出生就躺在這個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須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點點沙塵,然后蟄伏在石面的稍凹之處,聚積水分,醞釀能量。松樹有這個本事,它的根能分泌一種酸液,一點一點地潤濕和軟化石塊。成語“相濡以沫”是說兩條魚,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續(xù)。而這棵紅松種子卻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潤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終于感動了頑石,讓出了一個小小的空間。它趕緊扎下了一條須根,然后繼續(xù)濡石、挖洞、找縫,周而復始,終于在頑石上樹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F(xiàn)在這棵紅松的胸徑有四十厘米,一個小臉盆那么大,不算很粗。但是專家說,他已經(jīng)有九十年以上的樹齡。要是用一個高速攝影機把這首生命進行曲拍下來,再用慢速回放,那是怎樣地震撼人心。

如果說剛才的那棵樹有男性的陽剛之烈,下面這棵便有女性的陰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長的條石上,兩條主根只能緊抓著條石的邊緣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間的樹身,全樹就成了一個丁字形,一個標準的體操“一字馬”。那兩條主根是她修長的雙腿,樹干是她曼妙的身軀,挺胸拔背,平視前方。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樹的根與身子長得一般的粗細,一樣的勻稱,一樣的美麗。在南方熱帶雨林中我見過如亂麻般的氣根;在華北平原上,我見過老槐樹下塊狀的疙瘩根;卻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決絕而又從容地在條石上匍匐而行的苗條的松樹根。已分不清,它是樹貼在石上的根,還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我懷疑它們的分子早已相互滲透,相混相融。這樹身里分明已經(jīng)注入石質(zhì)的堅硬,卻又劃出這樣柔美的弧線,好一個“幽谷美人”。

有一棵合抱之樹,我暫名為“長龍過峽”。兩塊巨石相距十多米遠,不知為什么它先以根抓住右邊之石,然后騰空一躍,又搭在左邊的石頭上,再仰頭一聲長吟,沖向藍天。在這片原始森林中,幾乎每一棵參天巨木,都是這樣驚心動魄,有聲有色,又悄然不驚地活著。它們或抓住一塊圓石,如老鷹抓小雞一般,用利爪緊緊地箍住它;或用大片的根包緊一塊方石,就像用包袱皮裹東西一樣整整齊齊,有時還會故意露出一小塊石面,像是開了一扇小窗戶??傊?,樹先用根俘獲一塊石,然后腳踏實地,邁向藍天。在原始林中看樹絕不會有人工林的單調(diào),因為有太多的天然元素讓它能做出無盡的排列組合,向人們貢獻出任何藝術(shù)家都不可能完成的天工之美。這些樹到底在做著一種什么樣的追求?達爾文說,生物有一種內(nèi)在的傾向,它在朝著進步和更完善的方向發(fā)展。生命這個東西總是在拼搏、砥礪、奮斗中才能擦出火花,才能體現(xiàn)它的價值。其實我們?nèi)祟悾苍跁r時追求這種完善。

在林中穿行了約三個小時,雨停了,陽光穿過紅松、冷杉和大青楊的枝條,灑在濕漉漉的草地上,幻化出奇幻無窮的美。我們就這樣在綠色的時間隧道里穿行,見證了大自然怎樣在一片頑石上誕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類鋪床,以灌木蓄水遮風,孵化出高大的喬木林,就成了動物直至我們?nèi)祟惖膿u籃。這時再回看那艘石頭巨艦,是泰坦尼克號?是哥倫布的船?還是鄭和下西洋時的遺物?都不是。它沉靜地停在這里,是特別要告訴我們,假如沒有人的干擾地球是什么樣子,大自然是什么樣子,我們曾經(jīng)的家是什么樣子。當年我們屈從了這片原始林,現(xiàn)在它給我們友好的回報,留下了一面大鏡子,照出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朝代之興替;以這片原始林為鏡,可知生命、人類和地球的興替?,F(xiàn)在我們有了海洋考古,如果發(fā)現(xiàn)了一點沉船上的瓷片、銅錢就驚為奇寶,怎么就沒有想到來這林中考一考未有人之前的洪荒大地呢?這至少會讓我們減少對地球這條小船的折騰,減緩它的下沉。

我下山時,看見沿途正在修復早年林區(qū)運木材的小火車路,不為伐木,是準備開展原始森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