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一個悲觀主義者的積極思考
來源:文藝報  | 聶夢  2017年10月11日20:52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范曉波表示,接下來要寫出人生的三本書,一部可以冒充靈魂的散文集,一本收藏了許多語言和情感閃電的詩集,一部配得上其所經(jīng)歷過的時代的長篇小說。如此鄭重的愿景一落地,便即刻宣判了這篇文字作為作家論的不合理性。它坦誠地、甚至眉頭微皺地告誡你,此時此刻,你所做出的任何判斷都是短視的,都是有可能被推翻的,都是有損于整體性所釋放出的光韻的。</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面對一位在寫作上高度自律、并且能夠將這種自律無所遺漏地付諸實踐的寫作者,你的發(fā)言從一開始就顯得困難重重。絕大多數(shù)可能的路徑和范圍已被圈定,優(yōu)長和有限性也已經(jīng)被清晰地指認并不時地自我更新、自我反省,而感性的經(jīng)驗呢,從對象豐富的人生履歷和從未停止的行走的腳步來看,可供發(fā)揮的空間也所剩無幾——同一個金牛座爭奪領地的話語權,這意味著主動將自己拋入被動的局面里。</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是否還有另起爐灶的可能?不,擺在你面前的,并非涉關歷史風俗文化的花招,即便是那些描述音樂的文字,也服膺于寫作者彼時呼吸的起伏和思想的銳叫。它們冷靜地居于一隅,拒絕公共化的修辭,拒絕套路和演繹。于是只能老老實實地隨物賦形罷了,所說所想僅限于旁批,或者札記。</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strong>一手經(jīng)驗</strong></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什么是好的散文?一旦被提問的對象為了維護文體的崇高而不愿稱自己為“散文家”時,這樣的問題多少會顯得有些唐突和魯莽?;蛟S,也可以先從散文寫作的動力和快樂談起。</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談論快樂總是容易的。范曉波說,這種有別于其他體裁的寫作,能讓我不斷地將生活和寫作混為一談。他說,作者永遠無法撇開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自足地在文本里存活。生活和文本,必須且只能相互補充,相互闡釋,相互負責。</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是的,生活。這樣一個背后攜帶著龐大話語體系的慣性詞匯,被一個自稱對語言無比敏感甚至充滿潔癖的寫作者一再提及,足見它的珍貴。</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但這畢竟不是新鮮的話題??峙旅恳晃晃膶W的信徒,都在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兩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范曉波的方式是,遵從生活的引領,然后等待。遵從引領,意味著摒棄策劃和炮制,只在一手生活經(jīng)驗里淬火煉金。而等待的結果則是,在20年漫長的時間段里,歷經(jīng)少年、青年直至中年,如此往復地掏空自己,淬煉出屈指可數(shù)的幾部文集:《正版的春天》《帶你去故鄉(xiāng)》《田野的深度》等,再繼續(xù)耗費幾個節(jié)氣,甚至幾個世紀,等待接下來那些不可預知的“嬌貴的恩賜”。</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范曉波將這樣的散文寫作,稱為高能耗低產出的散文寫作,并將能耗集中在了三個在旁人看來也許很普通的地方:</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江嶺,作者心目中江南最純正春色的所在地。乳白色的炊煙,雪白碩大密集的梨花,喜慶的桃樹,與如同“蓄著千萬噸金黃色顏料的水庫在夜間決堤”的油菜花梯田,共同組成了一支只為一人演奏的交響樂。這是范曉波的春天。他曾不遺余力地反復描繪著同一個主題:“我有意把春天過得像吉祥而虔誠的慶典。就像許多人對本命年有著特殊的敬畏和期許,我把春天當作本命季來尊崇?!保ā侗久尽罚?lt;/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從江嶺出發(fā),120分鐘車程可以到達祥環(huán),作者的出生地,一個盛放其童年時光的村落。盡管下次再來,這里可能已被風雨夷為平地,但作者還是愿意從現(xiàn)實中,從文字里,一次次奔波輾轉至此,給外公的照片去塵,凝視外婆墓碑上端矜持的笑意。在《一個時代的背影》里,作者傾注了全部關于外公外婆的記憶。我想,它對于范曉波來說,也許是一篇不忍重讀的作品。他不得不將失去至親、失去一個時代的近乎絕望的悲傷,一點一點分散到《黑暗中抓住你的手》《帶你去故鄉(xiāng)》等其他篇章里。</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在柘港生活的時候,范曉波還是個十來歲的小學生,卻極其早慧地擁有了上世紀80年代初青年的敏感和激情。窗戶光可鑒人的供銷社,被“四個現(xiàn)代化”藍圖刺激得眼睛發(fā)綠的學生,當然,還有一邊學習、一邊唱歌、一邊勞動、一邊戀愛的青年人群?!斑@樣的浪漫,至今還牢牢地抓著我的心,導致我快40歲了還樂于談論理想”。</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上述三個地點,被小心翼翼地收納在了《還鄉(xiāng)》當中。春天、外婆家和1980年代,這三個極具分量的描述,分別從不同的層面上施力,為寫作者搭建起可供靈魂安置的故鄉(xiāng)。在我的理解里,這就是范曉波散文寫作的核心質素所在。故鄉(xiāng),既是其散文世界的入口,也是那個為燈塔所照亮,最終將要抵達的彼岸。</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strong>形而上的傲慢</strong></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此時,關于被提問者心目中的好散文,已大致顯現(xiàn)出了輪廓:好的散文,需要大量消耗生活積累,消耗荷爾蒙和思想資源;需要從素樸的生活中汲取最具肌理的質感,以充當靈魂的構件。但這還不是全部。</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正版的春天》出版時,編委表示,如果把本集中的關鍵詞連綴在一起,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忠實地抒寫了他的青春史、心靈史。對于類似的評價,范曉波既滿足,又不滿足。當然,礙于謙遜的本性,直到第三本散文集《帶你去故鄉(xiāng)》的前言中,他才含蓄但正面地表達了不滿的緣由:取材于自身的生命經(jīng)驗,難免會給人以記錄青春史的印象,但這不應當成為遮蔽“更內在的動機”的理由。所謂更內在的動機,是要讓“寫作和現(xiàn)實相互修正,構建自己的生命哲學和美學”。因為惟有在哲學和美學的層面上,個人才會衍生為眾人,一生才可能折射一個時代。</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上述說法也可以換一種方式去理解,那就是,春天、村莊、童年、性愛、死亡、風景……這些看起來囿于青春心靈寫作范疇的人、事、物,終將攜帶著它們的一切圣潔和庸常,在哲學和美學的高度上,成為作者散文書寫的永恒母題。一天是什么,田野是什么,故鄉(xiāng)又是什么,許多由此衍生出的再平常不過的發(fā)問,其本質是將事物的直接性隱去、創(chuàng)造出新的寓言,并讓它與心靈的最高規(guī)律相適應的開始。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艾默生的忠告,智慧的永恒標志就是從平常中看到神奇。</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形而上的建構雄心,必將催生形而上的傲慢。這是任憑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于是,分別心、明晰的界限等紛紛加入進來,它們借作者之口對外宣告起“散文變革的難度”:我偏愛對常識的持守,厭棄邊界的無限擴大;我偏愛抒情和審美,厭棄仿真性細節(jié)的羅列;我偏愛精神性的救贖,厭棄審丑以示顛覆……(《散文變革的難度》)</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好在這傲慢是及物的——它從田野深處生長起來(《田野的深度》),從生存的角度理解存在。它在面對理想的同時,也面對現(xiàn)實世界的難題。因此我們才有機會在相應的文字中體會還鄉(xiāng)之難,而不是在某種意志的引領下,參觀一個比花崗巖還要堅固的精神烏托邦。這是傲慢的資本所在。</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是不叨擾的——它區(qū)別于橫掃一切的暴力,而更靠近樸素的、本真的、安靜的、清潔的夜間低吟。它對于聲音和味道異常敏感,時而如思想者一般冥想崇高(《木村的月光》《運送靈魂的那支樂曲》),時而回味孤獨和幽暗(《初伏》《像石頭一樣飛》《天上的門》),時而投入夢境(《白晝的睡眠》《虛構一張床》《魔幻人生》),時而又陷落到深深的自省當中(《冷冷的照耀》《詩心與世俗心》)。這是傲慢的形式特征。</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是內指的——它有時更像是一種精神的光照,無意于高高在上籠罩萬物,而是從外部發(fā)出,最終指向自我。它與對個體自由的維護相聯(lián)系,與確信迷失和變動不居相聯(lián)系,與《瓦爾登湖》般的詩意和《懺悔錄》里自我剖析的銳利相聯(lián)系。這是傲慢的出發(fā)點和歸宿。</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范曉波稱,他所有的散文都在為虛無的愿望服務。這樣的傲慢,為他標記了一種敘事的風度,一種近乎守舊的美學理想。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傲慢,范曉波才會在選擇散文的時候,也同時選擇了詩。畢竟,那些貼近場景瞬間的詩性的噴發(fā),同樣有可能是排他的,傲慢的,深具野性和雄心的。</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strong>虛構的邊界與可能</strong></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還有一本人生的大書橫亙在面前——一部配得上其所經(jīng)歷過的時代的長篇小說,由此虛構便成為了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范曉波選擇當一名作家,而不是散文家,這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經(jīng)驗、詩心和虛構同時對他構成了強烈的吸引。就目前的情形來看,虛構所釋放出的引力顯然更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抵制虛構并不等同于抵制想象。事實上,在《終結者》這類文章里,我們已經(jīng)可以窺探到寫作者想象力的蓬勃。這種樂趣,最終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得以實現(xiàn)。</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范曉波小說創(chuàng)作的歷史并不比散文短,但小說發(fā)表速度遠比散文要緩慢。面對《阿爾卑斯》《過故人莊》《甜蜜的事業(yè)》《像幸子有什么了不起》等作品,作者本人的評價是,數(shù)量比散文少很多,引起的關注也比散文少很多。就我的閱讀體會來說,這樣的評價是中肯的。在上述文本中,敘述者提供了危險的青春沖動以及朦朧的愛情,提供了中年危機甚至官場世相,但他所動用的語調和想象,似乎并沒有逃離寫散文的范曉波所輻射的范圍。當然,這只是一面之詞,更何況挑刺的人已經(jīng)在《我的永遠沒你遠》等處獲得了足夠的樂趣。</p>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0px; 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宋體; color: rgb(37, 37, 37); text-indent: 2em;">
一個悲觀主義者的積極思考,這句話盜用自叔本華。我認為這是對范曉波寫作人格最恰切的評價。在悲觀還是樂觀的問題上,范曉波給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我基本認同他的判斷,但同時也保留自己的想法。從這樣一位寫作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典型的悲觀主義者的諸多特征。但這樣的悲觀,終究還是選擇了申訴和表達,而非放任自流,直至消融在默然里。這種選擇本身所指向的,是對終極真理的堅定信仰,借由申訴和表達,以及不間斷的行走,來無限度地接近那個真理——生命必須有尊嚴才有美感;相信愛的人生才值得忍受;篤信靈魂的永恒性才不惶恐。這很難說就不是一種樂觀的表現(xiàn)。因此,范曉波也愿意承認:我是個悲觀主義者,但一直試圖用理想主義照亮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講,擺在未來的這三本書,大概也可以看做是理想主義在今天的一種呈現(xià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