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平薩拉班德的悲傷
當?shù)貢r間2018年11月11日,紀念一戰(zhàn)結(jié)束100周年官方儀式在巴黎凱旋門隆重舉行,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在儀式上演奏巴赫作品。
被問及對(所演奏的)這部作品的解釋,馬友友面色凝重地說,人在為希望而掙扎,很失落,很疲憊,但總有一些東西值得你去堅守?!拔覀兩钤谝粋€讓人感到支離破碎的時代,巴赫能讓我們團結(jié)起來?!?/p>
2018年11月11日,在巴黎凱旋門下的“無名烈士墓”旁,舉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100周年的紀念儀式。出生于巴黎的大提琴家馬友友現(xiàn)場演奏了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五號“薩拉班德”。問及對這部作品的解釋,他面色凝重地說,人在為希望而掙扎,很失落,很疲憊,但總有一些東西值得你去堅守?!拔覀兩钤谝粋€讓人感到支離破碎的時代,巴赫能讓我們團結(jié)起來?!?/p>
巴赫的這部大提琴組曲,結(jié)構(gòu)嚴謹、精密,高度理性又平易近人,內(nèi)涵深刻且情感綿密,被稱為大提琴的《舊約圣經(jīng)》。組曲由前奏曲開場,然后是五種速度的舞曲。包括: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小步舞曲和吉格舞曲。六首組曲中四首大調(diào),兩首小調(diào)。聆聽多年,個人覺得可以在這些不同的舞曲之間找到巴赫的靈魂,這就是C小調(diào)第五曲薩拉班德,這也是全部六首曲子當中最為暗黑的。這個作品的基調(diào)嚴肅、沉緩、莊重、哀傷,不重旋律,而以和聲結(jié)構(gòu)緩慢地推展。在薩拉班德里,巴赫使大提琴的搏動儼然成為一架管風琴,他賦予這種舞曲壓抑苦悶的情感訴求,從他以后,許多作曲家在薩拉班德舞曲中放入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悲切與頓挫。像二十世紀蘇聯(lián)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他的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慢板樂章就用了薩拉班德,其間承載了多少個人與時代的悲憫。由此你會覺得,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他們會從先行者那里找到與自己生命的對應,以及靈魂相扣的地方,這正是它的要津所在。
說到巴赫這部作品的發(fā)現(xiàn),還有一個感動世人的故事。
1890年,在巴塞羅那一家舊樂譜店,一個13歲的少年帕勃羅·卡薩爾斯正在書架下面漫無目的地翻尋著舊樂譜。一個破舊的印本引起他的注意。拂去上面的灰塵,仔細一看,是巴赫于1720年前后創(chuàng)作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他沒有告訴別人,也沒有打算馬上演出。接下來的日子里,他每天練習這些曲子。直到25歲時,他才鼓起勇氣第一次公開演奏其中的一首。又過了35年,才在錄音公司的不斷催促之下錄制了全套六首作品,從而使巴赫的這部險些失傳的大作重見天日。這組樂曲也成了這位大提琴泰斗職業(yè)輝煌點的標志。在卡薩爾斯演奏錄制了巴赫的這些組曲后,也有人詬病這些作品拘謹刻板,缺少熱情??ㄋ_爾斯仔細研讀,每一首堪稱結(jié)構(gòu)完整,節(jié)奏優(yōu)美,既有細部的精妙,也有整體的渾然,閃爍著詩意與高貴的輝光。巴赫具有所有的情感:愛的、悲慘的、戲劇性的、詩意的,總是源自心靈,自然表達出來。這讓他幾乎窮盡了一生來研究巴赫。他回憶說:“隨著我對組曲研究的深入,在我眼前展現(xiàn)出一個絢麗優(yōu)美、輝煌宏大的精神世界。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我所經(jīng)受到的感情應是我一生中最純正和最強烈的感情。”
90歲都過了,有人請卡薩爾斯選擇一首他想演給全世界的曲子,他毫不猶豫地選了第五組曲,也就是薩拉班德舞曲。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期間他曾經(jīng)演奏過這個作品,緊迫、果斷、有力,仿佛把時代的危機感帶入了作品。曲終時分,一切似乎都已停頓。生長在和平年代的馬友友則有不同風格的表達,演奏得沉穩(wěn)、徐緩、平靜。像卡薩爾斯用不到3分鐘演奏的一個樂段,馬友友用了4分鐘,可見其風格的差異。
這個組曲是所有大提琴家的試金石。在生命的成熟階段,所有的人都會染指。每當危局時刻,大提琴家就帶著巴赫這組大提琴作品挺身而出。
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一生中錄過兩次音,年輕時在莫斯科錄了第二組曲,1960年在紐約錄了第五組曲。因兩次都錄得比較草率,所以他不能原諒自己。63歲時他鼓起勇氣,錄下全套的巴赫組曲?!皩ξ襾碚f,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這些組曲更珍貴。這些作品總會使你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每天,每小時,每分鐘,你為之思考,想得愈發(fā)深刻。你以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可是,不,第二天你又有所發(fā)現(xiàn)?!崩狭_如是說。為此,他專門寫了一個演奏提綱,對組曲中的每一首作了悉心揣摩?;蛘f明它們的色彩:“明亮”、“陽光”、“黑暗”;或指明它們的情緒:“悲傷而強烈”、“莊嚴而朦朧”。六首舞曲中,他最喜歡薩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前者委婉哀傷,可撫慰悲痛;后者烈焰狂飆,可以宣泄情感。1989年11月一天的早晨,羅斯特羅波維奇在巴黎家中聽廣播,獲悉許多東德人正在拆除柏林墻,便立刻決定趕去柏林。由于航班都已訂滿,他只好乘自己的私人專機前往。他帶著大提琴來到柏林,借了一把椅子,在柏林墻邊拉起了阿拉曼德舞曲。羅斯特羅波維奇端坐椅上,深情演奏,四周圍滿了人。一曲結(jié)束,旁邊的人上前和他握手擁抱。多年以后,2018年的秋天,我在那片涂鴉的墻壁前似乎仍然能聽到當年的琴聲,有如仍然記得艾青的詩歌。琴聲就是陽光風雨,自由思想。老羅說,世界絕不該是冷戰(zhàn)、熱戰(zhàn)、恐怖、死亡的世界,而應是大提琴的世界,是音樂、文學、藝術的世界,充滿人情、充滿愛和友誼。
法國大提琴家、作曲家保羅·托特利埃曾是卡薩爾斯的學生,很早就錄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唱片。他曾說:“我最愛巴赫的作品,這如同每餐不可缺少面包一樣?!?他也喜歡用比喻來闡釋這部作品。有關第五組曲,他描述說,起初色彩陰郁,接著在寧靜的晨曦里,太陽放射出第一線光芒,隨后逐漸明亮,終于燦爛輝煌。1990年2月的一個晚上,他登上紐約曼哈頓92街某音樂廳舞臺,首先演奏了巴赫的《A大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接著演奏了他自己作于1984年的變奏曲《愿音樂拯救和平》。他為這部作品作了解說,然后背誦歌詞,最后兩句是:地球上所有人在挽救我們的大船,愿音樂拯救和平。
巧合的是,托特利埃生逢1914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那一年。他生在巴黎一個平民家庭里,父親是個櫥柜工匠,屬于法國西北部不列塔尼人,思想激進,年輕時喜歡政治辯論。受父親影響,托特利埃關心時局,也是個理想主義者,希望世界上不要有戰(zhàn)爭。他說:“我要和平,卻偏偏生在戰(zhàn)爭年代,與我本性相悖?!彼硎疽獎?chuàng)作、要演奏、要歌唱,“愿音樂拯救和平”,愿各國人民生活平安幸福,這是他的平生夙愿。他是天主教徒,不是猶太人,但希望世人都能尊重這個歷來在戰(zhàn)爭中飽受苦難的民族,支持他們建立自己的家園。1955年,他毅然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去了以色列,住在一個集體農(nóng)場,并創(chuàng)作了《猶太人交響曲》。他還寫有另幾首呼吁和平的歌曲:《為和平進軍》、《迎接和平》,為聯(lián)合國寫了《偉大的旗幟》。他說:“我的大提琴演奏得很美,這是很大成就,需要終生努力,但這不是我的生活目的。我的生活目標是幫助世界獲得和平?!?980年,國門敞開伊始,他作為中央音樂學院名譽教授來給中國的學生講課,希望用巴赫的音樂把和平和美好傳遞到顯出活力的中國。
施威策說,“巴赫是終結(jié)。一切都不過是流到他那里,沒有什么從他那里流出?!钡_拉班德不是終結(jié),從卡薩爾斯、斯塔克、富尼埃到羅斯特羅波維奇,還有我們的馬友友和王健,薪盡火傳,前赴后繼,永遠有人演奏。當薩拉班德響起時,愿一切殺戮和戰(zhàn)爭停止,愿悲傷不再布滿生民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