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黃衣阿佤
來源:文藝報 | 許文舟  2019年01月04日14:29

織 布

鳳凰花開

青苗節(jié)

采茶

樹上的童年

從耿馬縣城到勐簡鄉(xiāng)黃衣阿佤大寨,也就是一兩小時的車程,但我仿佛覺得,自己已從熙來攘往的紅塵進入了另一個清涼的世界。

一停車,就來到了黃衣阿佤女孩夢琳的家。低檐,稍不留心便會碰頭;屋暗,大白天進屋還需開燈。然而,卻布置得十分溫馨,有很多采集來的野花在散發(fā)著芳香。坐在小院,清新的微風不時吹來。

老奶奶們在寨子腳的路上,理著凌亂不堪的棉線。線只有紅與白兩個顏色,傳說中的黃棉花已經絕種,山上的構皮與苧蔴也好久沒有去采了,現在喂到織機嘴里的綿線,都從市場上購來,省了諸多麻煩的環(huán)節(jié)。老奶奶們手腳靈便,滿臉笑容。

夢琳的奶奶問我照相要不要錢,我說不收,并且承諾給她送照片來,她這才進屋打扮。夢琳的奶奶還邀約了與她同齡的一些老奶奶,不一會兒,適才還在理線的幾位老奶奶,都換上一身黃色的新衣,出現在我面前。她們都清楚我的鏡頭能留住她們的臉頰、金牙與表情,因此笑得非常開心。

按下快門,留下這美好的瞬間。

“黃衣阿佤”崇尚黃色,他們的傳統(tǒng)服飾以黃色為基調。

“黃衣阿佤”獨特的服飾,來自于當地盛產的黃棉花。夢琳奶奶告訴我,黃棉花原產地是緬甸,那里有黃、白、黑三種棉花。一天,一只大鳥叼著三種棉花的種籽飛過大寨,黃棉花籽不經意中掉了下來,在大寨這塊土地上發(fā)芽生長。從此,每家每戶都種植一畝黃棉花,以滿足全家男女老少穿衣之用。這則故事雖然帶有神話色彩,卻反映了黃棉花是從緬甸傳入這一事實。

過去,紡紗織布是每個黃衣阿佤女人必須掌握的一項生活技能,全家老少的衣服都要靠女主人親手織成。女兒出嫁時,娘家必須陪嫁一臺織布機,以滿足她婚后所用。當然,走出深閨的女子必須對織布機運用自如,婆家第一堂課就是從看兒媳織布開始的。如今走進黃衣阿佤大寨,很多農戶家里雖然都擺放著一臺織布機,但很大一部分已停止使用,原因是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織布了。只有少數舍不下這門手藝的老人仍舊操持著織機,把對生活的愛全存進斜絲的布里。

“黃衣阿佤”服飾簡單而樸素。女子挽發(fā)于頂,頭纏黑包頭,上著黃色無領短衣,服飾上多鑲銀泡,下穿黃黑裙邊的齊膝筒裙,腰系黑腰帶,膝下用黑布纏小腿至鞋口。“黃衣阿佤”女子服裝不分老少,新娘的服飾也和平時沒有多大區(qū)別,惟一不同的是根據個人的經濟狀況和喜愛在上衣裝飾不同的銀泡。男女服裝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男性衣服后背繡有牛角圖案,女性的衣服后背則繡有花。

每個黃衣阿佤都有一套自己織的禮服,在重大節(jié)日里才穿。每逢節(jié)日,愛美的少女總是高興地穿起來,腕間有悅耳的叮當聲。那一襲純棉的黃衣,每一粒銀泡都是悉心釘上的萬般風情。

“黃衣阿佤”的婚俗獨具特色,一般要經歷“吃小酒”、“吃大酒”、“割尾巴”三個儀式。

黃衣阿佤青年男女在日常勞動中相識相知,就可以通過對歌的方式初約。如果有好下去的意向,就會告訴父母,這時男方家找媒人給女方家送煙。經雙方父母同意,即可殺雞宰豬請親戚朋友來吃小酒,以示訂婚。吃小酒的當天晚上,男方家要找個品行端正的人抱上一只公雞在兩個媒人的帶領下,將公雞送到管護神樹林的人的住所,路上不能與遇到的人說話,第二天再去約管護神樹林的人殺雞看卦。

吃過小酒,男方即開始在姑娘家做農活,在女方家吃住,什么時候吃“大酒”,關鍵決定權在女方父母,這要看女方家庭的勞動力情況而定,如果女方家庭勞動力強,那吃大酒的時間會快些,如果女方家庭勞動力較弱,吃大酒就會等待很長時間。這主要是因為,一旦吃了大酒,男方就可將妻兒接回自家,不再在女方家從事生產勞動。

第三個程序叫做“割尾巴”,時間一般在農歷八月至九月間舉行。舉辦這次婚事的具體日子,要根據當地佤族的推算法,結合男女雙方的屬相和生辰八字來定,一般要在屬相和運勢強勢的時節(jié)舉辦。這樣一來,等到男女雙方白發(fā)蒼蒼再進行“掃婚”的不在少數。舉辦“掃婚”的三天內,白天觥籌交錯,夜晚笙歌曼妙。春風年輕,新郎已老。沒關系,婚禮照樣熱熱鬧鬧,仍然有洞房花燭,嬉耍取鬧的表弟們仍然會借酒熱鬧一番。

當下,許多黃衣阿佤女孩都出去打工了,一出去就很少有人回來。夢琳奶奶說,她還有兩個孫子,縱然她每次到佛寺都要為兩個孫子的婚姻在佛祖面前說很多好話,但他們仍舊當著大齡單身青年。

當年種植黃棉花的山坡,茶樹一駐足就是幾百年光景。那天問李光兵,知不知道茶樹的大概壽限?她說,她19歲嫁到黃佤大寨,那些茶樹就都這么粗了。如今那些古茶樹依舊青春煥發(fā),李光兵卻已是當了好幾年祖母。

當地人有個習慣,開采茶葉之前先得唱首茶歌,感恩祖先留下的茶樹,表達收獲的欣喜。接連幾場雨,今年的茶芽長得十分羸弱,李光兵掐了一芽放在掌心,對我說,不施農藥化肥的茶就是這個樣子。

茶作為黃衣阿佤人最喜愛的飲料,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融入到了佤族文化中,逐漸產生了一些茶俗、茶禮,演化形成了特有的民族茶藝。

黃衣阿佤的燒茶也叫“枉臘”,它的制作方法特別,連喝法也很別致。泡茶用的水,是從山上取來的,一定是沒有污染的清泉,之后用茶壺將水煮開,選一塊清潔的薄鐵板,上面放適量茶葉,拿到燒水的火塘邊烘烤。鐵板導熱快,需要有手上功夫,才能在滾燙的鐵板上將烤茶成色拿捏到位。輕輕抖動鐵板,讓茶在無伴奏中高蹈,騰空與落下之間茶葉受熱均勻,不糊不焦。待茶葉發(fā)出清香,葉色轉黃,這時茶就烤好了,此刻將茶葉傾入開水壺中煮。約3分鐘后,便可將茶置入茶碗飲用了。

黃衣阿佤的擂茶也值得一說,即在茶葉中加入姜、鹽放在土罐內共煮,然后食用。這茶飲無形之中增加了除濕驅風、止痢平喘的功用。黃衣阿佤最喜歡喝的還是苦茶。把大葉綠茶用鍋烤成黃色,烤出香味,再放入底大口小的小陶缸里,約七成滿,然后注入清水,用炭火煎熬。第一次注入的水煎熬干后,再加入清水。大致煎熬到只剩一半水時,即可飲用。這種茶味釅而苦,故稱苦茶。

在黃衣阿佤人的餐桌,涼拌茶是很常見的一道涼菜,它常出現在各種婚喪嫁娶的宴席,雖然算是小菜,卻很對食者的胃口。將剛采收來的鮮嫩茶葉揉軟搓細,放在大碗中加入泉水,隨即投入大蒜、辣椒、鹽巴、味精等配料拌勻,便可食用。

黃衣阿佤人對茶非常眷戀,差不多把它推上了神壇。每年都有關于古茶的祭祀活動,一方面感恩神賜尤物,另一方面重溫茶的好處。

黃衣阿佤人的很多山歌都歌頌綠秧秧的青苗,因為青苗到秋實的路雖短,卻要歷經萬劫千難。因此,黃衣阿佤人在青苗羞澀尚存的五月,都要舉行祈福儀式。這就是青苗節(jié)。

管它是沙磧還是細土,管它有飛蝗還是天旱,此刻,黃衣阿佤人慶典的木鼓已開嗓吶喊,為一棵棵青苗請安。土神,管好肆虐的蝗蟲螻蟻;天公,剎一剎云朵隨意截留雨水的惡習。當然,這是歡慶的節(jié)日,誰也沒規(guī)定人們必須像祭司那樣繃著臉。游行方隊一路上節(jié)奏松弛,嘻嘻哈哈,拉木鼓的繩子始終軟不拉沓,而木鼓上的勇士不時為歡樂的場面走神。

最重要的內容當然是為青苗祈福。五谷之苗分別安放在一個個小盆中,供奉在神壇,那些青苗弱弱的身子骨一攤到烈日下就變得大病初愈一樣。人們在青苗前打歌,把善良的愿望演繹成嚓嚓有聲的舞步。我也加入到打歌的隊伍,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酒歌,那些準備落下的雨水,瞬間變成一朵朵云凌空飛過。

人們一歡樂,諸神便隱退。事實上,接下來伺候青苗的,不是虔誠的禱辭,青苗需要暖陽,也需要酥雨,更需要黃衣阿佤人的雙手。育苗、移栽、薅鋤、追肥、除蟲、采摘,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作為一種節(jié)慶活動,青苗節(jié)一直在耿馬佤族村寨盛行不衰。2007年11月,經云南省人大常委會批準通過,青苗節(jié)被寫入《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條例》并列為全縣法定節(jié)日。節(jié)慶帶動了旅游,節(jié)慶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fā)展。

離開黃衣阿佤大寨,那些游手好閑的云總算把雨水播下。青苗綠上山坡,雨水浸入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