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庚:融媒體發(fā)展不做“棉花”做“秤砣”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人民日報山東分社社長徐錦庚最關心的問題是融媒體發(fā)展問題。他談到,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派駐地方機構,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
據徐錦庚介紹,2017年4月,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開通微信公眾號“東岳客”,所有的采編工作均由記者利用業(yè)余時間完成,公號的定位是:不做虛胖的“棉花”,要做硬核的“秤砣”。“棉花”即外表炫目,體積龐大,但華而不實,難以承重?!艾F在一些新媒體,為了追求流量,不惜制造噱頭,熱衷搞‘標題黨’,虛頭滑腦,嘩眾取寵,以此迎合受眾、吸引粉絲。這不是我們追求的方向?!薄俺禹取币馕吨庥^未必靚,體積未必大,但實心實眼,力壓千斤。人民日報山東分社努力為讀者提供有質量的新聞產品和文化內容,從人民日報的特性出發(fā),把推送的目標瞄準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的黨員領導干部這個群體,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既能全面理解領會中央政策,又能及時反映基層的經驗與問題;以“客人”身份從事采訪報道,避免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不足。
在如何把握新媒體報道的問題上,徐錦庚認為,記者應當切記擔當社會責任,引導社會輿論,將心比心、與人為善,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當地方黨委政府的正確決策被誤解、抹黑時,我們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支持聲援;要善于打撈“沉默大多數”的真實聲音,而不要被極少數人的非主流民意綁架;要引領、引導民意,而不是迎合民意。開展輿論監(jiān)督時,要想到記者的筆重如千鈞,要客觀公正、證據充分、措辭嚴謹,做到不缺位、不越位、站好位,要本著解決問題、不激化矛盾的態(tài)度,做建設性發(fā)聲者?!爱斎?,這并不是說,在遇到一些嚴重問題或丑惡現象時,媒體可以是非不分、正邪混淆、袖手旁觀、失察失語。激濁揚清、正本清源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民眾對我們的期待。我們應該本著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態(tài)度,多找原因,多提建議,而不是一味指責,置人于死地。”此外,做新媒體,要克服浮躁心態(tài),切忌急功近利,要放眼長遠,咬住牙關,耐住寂寞,扎實做好每天的工作。一旦遇到好的選題時,要敏銳把握時機,迅速精準發(fā)力,做到“千日蟄伏,一朝化蝶”。
徐錦庚說,對于黨政部門而言,重視引導新媒體,加強管理自媒體也是一項重要工作。主流媒體對新聞的審核把關非常嚴格,而新媒體從業(yè)人員的把關意識相對弱一些,管理制度不夠規(guī)范,容易出現一些偏差。這方面,除了新媒體加強自身建設外,黨委政府也要注重引導,主動與他們聯(lián)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