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魯迅的性格遺傳了誰?
來源:北京晚報 | 申永霞  2019年06月24日08:57
關鍵詞:魯迅 性格

《母親大人膝下》這本書是中國青年出版社和魯迅博物館深度合作產(chǎn)生出來的一本精品書,是魯迅致母親信存世最完整、最全面、最原生態(tài)的呈現(xiàn)方式,體現(xiàn)了博物館收藏的豐富和出版制作的精良水準。自面市以來,這本書受到專家與讀者的好評。我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感受頗多,下面,就書中的兩張圖片談一點細微感受。

翻開書的第一頁,是魯迅母親魯瑞的照片。這張照片以其古舊深沉的氛圍和老人家那肅穆整潔的外貌打動人心。照片的圖注是這樣寫的:“魯瑞晚年在西三條21號堂屋留影。堂屋是一家人吃飯活動的地方,放著八仙桌、衣架等。在桌前的隔扇上掛著一幅中國畫,畫面上是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這就是六歲夭折了的魯迅的四弟。周氏兄弟當時為了安撫傷心的母親,特請來紹興名畫師葉雨香畫了四弟像。這幅畫陪伴母親度過了四十五個春秋,直至她去世?!?/p>

給這幅照片做圖注的,是俞芳。我們能從這些文字中推測她對魯瑞老太的生活場景非常熟悉,描寫得非常真切,仿佛能使我們看到當年堂屋的景象。俞芳,何許人也?在一次活動中,有人曾提問魯迅書信研究專家王得后老人:魯迅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王得后老人說:這個問題,我建議你找到一本書,是俞芳的回憶,書中她對魯迅母親的描寫,非常到位,非常真實,非常感人。王老一連用了三個非常,可見他對俞芳文字的信可。那么俞芳到底是何方人士呢?她住在磚塔胡同六十一號。魯迅當年搬出八大灣,租住的小院,就是這個院落。那時,魯迅的母親時時探望兒子,有時還會在這住上幾晚。因此,俞芳11歲時,就和這個“鄰居”非常親密。等魯迅搬到西三條新屋時,每到星期日俞芳就是那兒的???。有一段時間,從師范學校下學后,俞芳干脆就住在這里,星期一時再回校。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六年,魯迅母親跟魯迅的通信,都是通過俞芳之手。所以可見,俞芳和這位老人家近似祖孫的關系,非常親密。

這張凝重的照片,使人看到一個堅毅、素凈、整潔,然而又有幾分憂郁的老人。事實上,這位母親,的確比別的母親承受了更多的苦痛。她本生在一個舉人之前,娘家生活屬中上等。嫁到魯家以后,連續(xù)遭遇魯家的各種不幸。公公入獄,家道中落,丈夫臥?。痪o接著,鐘愛的幼女夭折、丈夫病亡、四子夭折。但是,被痛苦蒙蔽了的母親沒有頹廢下來,而是堅韌地吞吃下所有的苦難,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果敢,把18歲的兒子用8元路費送出紹興,踏上求學之旅。這一舉動,成就了一個孩子的一生,使周樹人成為了我們敬知的魯迅先生。

這位母親身上的堅定、自強、果敢,從這張照片上輻射出來,使我們不禁對這個老人生起敬重之心。也正是這樣的母親,或許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養(yǎng)育出魯迅先生那樣的鐵骨戰(zhàn)士,用手中的一支筆,使站在黑暗處的敵人顫栗。

作為責編,這張照片我第一次看到時,竟然沒有認出來。那天我下班騎行的路上,接到了本書編者夏曉靜老師的微信,她說,發(fā)張照片,你看看是誰。我看了一眼,給她回道:朱安。因為眼前這位瘦削近乎有點憔悴的老人形象,很難讓我和之前看到的那個臉頰豐潤、骨骼飽滿的母親形象聯(lián)結在一起。夏老師對我的回復非常吃驚。在她眼里,這是一張很不錯的照片。老人態(tài)度安詳、衣著整潔,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經(jīng)歷了一次次沉重而致命的打擊,還能現(xiàn)出這樣的精神面貌,實屬難得。

知道這就是晚年的魯瑞后,我也深感震撼。我想,我的吃驚和夏老師的吃驚,是不一樣的吃驚,各有各的復雜理解?,F(xiàn)在回頭來看,拋開所有的驚嘆和疑慮,這是一個始終端莊存世的老人。一生歷經(jīng)險惡,但她都堅強承擔下來。把所有的痛,都埋藏在心底?;钪?,就要活下去。因為對于一顆豐饒的心靈,你活著,你的親人,都是蘇醒的。

書的第二張圖片,是魯迅手繪故居草圖。這是魯迅先生一九二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所繪,《魯迅日記》中也有記載:夜繪屋圖三枚。魯迅就是這樣,做事工整、認真,讓什么都有依據(jù),什么都是“按章可查”。關于他做事的沉穩(wěn)工整,他的身邊人都有目共睹。許廣平就曾記敘過魯迅先生郵書:歷來是把書包得四四方方,整整齊齊,就是包書的繩子,剪得都是整整齊齊。也許正是因為做事這樣的風范,魯迅最終成為了魯迅先生。他做什么,都講究一個做事的“范”。做什么,都是漂漂亮亮,來不得半點兒馬虎草率。他的一生就是“認真做事”行為藝術的表率。魯迅博物館里,我們從他留下來的穿過的衣物、用過的物件、看過的書、記過的筆記、批改的稿紙,每一個物品,都有當年主人分外愛惜的模樣。這種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習慣。而是深深滲透在一個人的骨子里,是他生命中最看重的一部分。唯有這樣,才能形成這樣的熱切。

關于這個性格的形成,魯迅的母親有以下一番話:“他的這些習慣,很像他的父親。魯迅的父親也是酷愛整齊。記得有一次,我為了掛手巾,在房里掛一條繩子,沒想到兩個釘子,釘?shù)糜行└叩?,因此繩子有些歪斜。魯迅父親看到了,覺得很不順眼,幾次進屋來看看又量量,最后終于親自動手,把釘子重新釘過,繩子拉正了,他才稱心。那時他的身體已經(jīng)十分不好了?!笨梢韵胍?,在身體十分不好的情況下,也不允許馬虎和粗糙存在,可見魯迅的父親有著怎樣的性格,所以,這樣的性格影響到魯迅本人,凡事都“方方整整”,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來看這張故居草圖,雖說是一張草圖,但沒有半點馬虎。該標明的地方?jīng)]有省去一絲一毫:二丈九尺就是二丈九尺,一丈二尺七寸就是一丈二尺七寸。連修建后的宅地都標清:地基填高一尺,四周圍墻長高二尺。(僅寫圍墻覺得不妥,又加上“四周”二字。簡直是處女座的完美主義。)甚至房子四周街坊鄰居都記錄在圖紙上:北至張姓、南至官街、東至吳姓、西至連姓。此房坐落在哪呢?宮門口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業(yè)主信息呢?業(yè)主現(xiàn)住:西四磚塔胡同六十一號,周樹人。

有人看到這張圖紙時說:這樣做事,也是沒誰了。

的確,欲成大事者必先行小事。魯迅先生凡事精細到位的做事方法,影響了他的一生,也從而使他達到了一般人很難達到的維度。正是從父母那兒遺傳的稟性,成就了他。而反觀我們今天的育兒教育,是不是很有啟發(fā)呢?那就是,想讓孩子成為什么,做父母的,首先骨子里也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