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記憶的宮殿
來源:文藝報 | 阿舍  2019年08月12日11:47
關鍵詞:阿舍

阿舍,上世紀70年代生于新疆,維吾爾族,現(xiàn)居銀川。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十月》《民族文學》《天涯》《青年文學》等刊物。出版長篇歷史小說《烏孫》,短篇小說集《核桃里的歌聲》《奔跑的骨頭》《飛地在哪里》,散文集《流水與月亮》《白蝴蝶,黑蝴蝶》《撞痕》,隨筆集《托爾斯泰的胡子》。2010年、2011年獲《民族文學》年度散文獎,2014年獲《民族文學》年度小說獎。

無論走得多遠,離開有多久,沒有人能夠擺脫自己的出生地。

我出生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北角上的一個綠洲小鎮(zhèn),正像多次寫到的那樣:“即使到了今天,在很多人的眼睛里,那里仍然是世界的又一個盡頭……四際遭沙漠和戈壁圍襲,常年天干地燥,稀疏的草木擋不住塵土的渾黃,反被塵沙層層覆裹,只有一場遙遙無期的暴雨,才能歸還它們以本來面目,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苯裉?,即便我懷著至深的柔情去回想我的出生地,它也仍然是荒涼和令人憂懼的。從記事起,我就知道這樣一個事實,但凡能有別的選擇,那里的人們都希望擺脫和離開它,去往一個更適合棲居和生息的地方。

人生來無公平可言,倘若硬要去問它在哪里,恐怕只在那些觸發(fā)存在的隨機性與偶然性里,因為那是人人共有的。天地造化亦是如此,日升月落,蒼海桑田,有自然賦形的山林與湖泊,有古來富庶的水鄉(xiāng)與都府,就有荒蠻僻遠的戈壁與沙漠,而我恰好在一次社會運動的時間段里降生在被稱為世界第二大沙漠的東北角上?,F(xiàn)在的天文學與物理學已經能夠讓我們相信,這樣的安排是由一系列偶然所組成,并非什么命中注定。而所謂的命運,也是由一次次跳動的連續(xù)的偶然所構成,于是,生命的美與貴重便綻放在這些瞬息即逝的偶然性里,生命的壯闊也正是因為這些生生不息的偶然性,才得以呈現(xiàn)和長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唯有如此想象自己的到來和出生地,我才能與我的小鎮(zhèn)、世界以及時間建立起一種從容的、開放的、具備創(chuàng)造力和更多可能性的關系。這樣說的意思是,當記憶與筆觸一次次回探到我的出生地時,簡單的懷鄉(xiāng)和憶舊是解釋不了我所描述的那些圖景、人物和事件的。

我想我是在努力回到生命的源頭,竭力打開身體的每一種感官,盡我所能地嗅聞、凝視和辨認,眼前與身后——凡我所能感受到的生命是如何開始、存在和消失的,這當然也包括對自我的察看與審視。而我駐足與流連最多的地方,現(xiàn)在來看,大多屬于當年最令我癡迷、振奮、不解和畏懼的時刻,不管面對的是一個具體的人、一處特別的景觀,還是一起日常事件,抑或一次意外遭遇,世界與我自身就在這些特殊的時刻發(fā)生了裂變與反應,一些確鑿無疑的事情突然坍塌,一些隱身的事物訇然顯形,一些平俗之物剎時有了意味深長的隱喻,一些慣常所見的面孔猛然變得陌生,而世界、他人以及自我,皆在這種回望中有了一種甚至多種被重置的關系。那些蒙著灰塵、看似已經老舊的時光與往事因為我的回望而移動了它們原本在現(xiàn)實中的位置。但這絕非虛構,它是一種重新看見和發(fā)現(xiàn),一種類似于打破平面的舉動,讓那些被注視的面孔與事件,經由感官的重新觸摸、辨認和思考,由平面而立體,成為一個可以生生不息的能量反應堆,擁有被繼續(xù)言說下去的各種可能性。

但這樣說又可能冒著故弄玄虛的風險,所以,有必要將談論移放到具體的文本和其語境當中。我將這本集子分成了三個部分:“生命的絲線”,“記憶的步履”,“時間的底片”,這是一種隱含著強迫癥的“收集”,強迫自己在這本書里面對和回答“你是誰”“你從哪里來”這個問題,因此它們有了一個整齊的地域背景——出生地。如前所言,我的出生地并不是一個令人戀戀不舍和適宜抒情的地方,直到現(xiàn)在我都沒有后悔離開它,但是,在那里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被塑就成形,這卻是生命里除了生死不可能再大的事件。風沙與烈日,干旱與荒涼,閉塞與枯寂……這個被沙漠與戈壁圍繞的世界、這個由五湖四海的異鄉(xiāng)人構成的國度看起來能夠給予人的是那么少而單調,實際上卻令我感到闊大、豐饒與無垠,似乎它以它的少猛烈刺激了我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因此使我能夠一再從中捕獲新的力量和象征。將之喻為“能量反應堆”絲毫不為過,因為每一次回望之后我都會發(fā)生新的裂變,然后再回去,再從中抽取新的能量進而產生新的裂變,如此往復循環(huán),便促成了我一次次的精神之旅。但這種“返鄉(xiāng)”又取消了留戀、取消了甜膩的粉飾、溫婉的抒情、無骨的傷懷,以及魂系故里的自我陶醉。出生地于我而言,是和整個世界同樣的嚴酷與豐繁,區(qū)別在于是它,而非別處成為我記憶的礦脈和意志的反應堆。書中放在首篇的《我不知道我是誰》攤開了那些來自出生地的焦慮與困惑,它們從時間的各個角落向我逼近,逼得我不得不甩開沉默,站起來大聲并耐心地表達。那么其余諸篇,都是注入這篇主體的支流與源泉,它們共同供養(yǎng)著一個主體,共同成為這個主體的一部分,共同在我心里秘密而洶涌地流動著。

寫法上其實取決于認知,對人、事件或者世界,是認知的幅度與力度暗中左右著選材與裁剪,控制著節(jié)奏,或者保有一種一以貫之的腔調。比如在“記憶的步履”一輯里,當現(xiàn)實與過去同時出現(xiàn)在文本里,作為敘述者的兩個“我”始終在文本的行進中進行著互望與交流,我必須全神貫注時刻小心,才能使之自然又動人。事實上,兩個“我”時而交替出現(xiàn),時而互相融入不分彼此,許多時刻又是“她們”自己決定的,已經無須我出面干涉,這是文本中最結實的章節(jié),無從破壞和割裂?!皶r間的底片”采用了特殊處理,因為它們屬于生命中最清澈的源泉,它們最年輕最純粹,又離得最遠,所以必然要以一種新的方式擦去蒙在它們身上的灰塵,恢復它們的活力和野生的性情,使它們看上去如同眼前的現(xiàn)場一般靈活逼真。

無論如何,出生地還在秘密生長,如同息壤,隨著我的回望一再四向擴張。關于出生地的書寫也仍會繼續(xù),只是現(xiàn)在還無法確定它們會是什么樣,因為回望帶著不可預料的偶然性與隨機性,它們在任何一次跳動中的轉向和高度都可能影響我對出生地的書寫角度,都可能使出生地產生出新的結構,為出生地創(chuàng)造出新的氣象。此時此刻,我仿佛看到,在出生地,一座座由回望搭建起的記憶宮殿,它們樸素而大氣,像古代的城郭一樣,分布在遼闊的沙漠與戈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