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妍:我是在寫一種孤獨吧
翟妍,本名翟景華,魯迅文學院第二十九屆高研班學員,2018年全國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會代表。曾在《十月》《中國作家》《作家》《青年作家》《鴨綠江》《長江文藝》《芒種》等刊發(fā)表小說作品?,F(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我想,就《守清口》而言,我是在寫一種孤獨吧。
也不只是孤獨的,如果單單是孤獨能說得清楚,我又對它一定是不滿意的。它應該有更多的東西隱在孤獨后面,讓我自己也無法說清,只有碰到那個對的人去讀它,正好又觸動了人家的某根心弦,那些若隱若現(xiàn)的可能性,才能浮出來吧。
試著閉上眼睛,試著去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在一片一馬平川的科爾沁大草原上,一條名為霍林河的河流穿腹而過,村莊在河流的南岸,小鎮(zhèn)在河流的北岸,莊稼在村莊的東邊,墳場在村莊的東北面。而西面,只有無盡的草原。無盡到一眼就能望見天邊。
小說里的榆村,應該就定位在這里。
那村莊太小了,一如一只麻雀,經(jīng)常被茂密的蒿草和莊稼淹沒,要不是每天定時定點有白煙從煙囪里冒出來,那村莊,該是和墳場一樣,是死寂的。
那村莊也曾有過欣欣向榮的樣子。那是我小時候的事了,幾十年過去,和我一般年紀的人都從村莊里輾轉離開,我們這樣的人,變成了村莊里最后一批年輕人。我的父輩們,沒有隨子女離開的,依然守在那個村莊里,迎接一日又一日的老去,等待進入東北方向的那片墳場。
我常常想,有一天,這村莊或許就只剩下那片墳場了。
人與人為伴,能維持一生之長久的情誼,多少是有些奢侈的,人的思想變故實在是太多太復雜了,一個不稱心,前面的百般好,就都盡棄了。而我父親,真有個“老磕頭的”,他們就像我小說里寫的那樣,從小玩到老。我寫《守清口》那天,給我母親發(fā)視頻,我父親那老磕頭的,正坐在我家炕頭上喝茶。那是個夏天,因為我父母冬天在城里過,夏天在村莊過。冬天樓里暖和,夏天回去,可以侍弄園子,種些蔬菜。
那天電話里,我父親的老磕頭的,也沖著電話喊我,他和我父母一樣,叫我閨女。我突然特別感動我父親能有個老磕頭的為伴,人這一輩子,除了必備的婚姻伴侶,還有另有他人同心同德地陪著,是多大的福氣呀。
我父親是幸福的。我相信,我父親那老磕頭的,也是幸福的。
可村莊的孤獨和落寞,不會因為個人的幸福而奏響歡愉的曲子,她每天照樣會唱哀歌,又有人病倒,又有人死去,又有新碑豎起,黃土下又多了一具尸骸。
村莊和那些剩下的老人一樣,邁不開步子了。一旦白雪茫茫便更是可憐,更有那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空闊和遼遠,而獨獨剩下楊有四和杜青山,身著羊皮襖,腰扎浸麻繩,追隨在幾頭牛的后面,斗寒風頂暴雪了。
幸虧有牛在,那些站在死亡邊際的村子里的老人,牲口,家禽,是他們最后的慰籍。
或者可以說,大多數(shù)人,年紀還小時,對情感這東西,是不那么挑剔的,也是不那么珍視的,只有上了年紀,才再不會那么口不擇食,再看不得生死,再不忍身邊的人離去,再不舍曾經(jīng)付出過的,草草收場。一切,都有頭有尾,是最好。
可在《守清口》里,我殘忍地撕裂了兩個老磕頭的之間一生的友誼,也殘忍地賣掉了牛,然后,人與人的情感可薄可厚,可輕可重。但情感這東西,放在牛面前,卻只有義無反顧。牛不知道舍下什么,牛知道那些曾經(jīng)的好,不能忘卻。
牛在拼盡全力回到過去,而人,卻在朝前奔,老眉咔嚓眼了,還想求個將來。盡管那些奔到手的,也許根本不是己需。杜青山走了,一進城便分不清黑夜白晝,楊有四卻還和牛一樣固執(zhí),想找回情感的依托。
牛最終是死了的,在大雪覆蓋的清口下喪命,和楊有四的死去一樣, 帶著對彼此深深的眷戀。
有的人不能辜負。那些牲口和家禽,對人產(chǎn)生情感的所有動物,則萬萬不能辜負。
那叫黃小辮兒的母牛之所以叫了一夜,才喚來榆村的人尋找楊有四,我只是想說,這個村子,真的太老了,老得連耳朵都不靈光了。
這大地上,還有多少老得連耳朵都不靈光了的村莊?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