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雨花》2020年第7期|劉瓊:七月芙蓉生翠水
來源:《雨花》2020年第7期 | 劉瓊  2020年07月24日07:32

誦讀古詩詞,不能完全依據現代漢語,否則會發(fā)現韻轍平仄有時不是那么規(guī)范。同樣,隨著時易物替,解讀古詩詞也不能完全照搬字面意思。

最典型的是月份。古人的月份是按農歷甚至夏歷推算。比如《詩經·豳風》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說的其實是初秋和初冬的事。按夏歷也即陰歷推算,七月已至夏末,幾近初秋,這樣的夜晚,天蝎星西沉,天氣轉涼,所以被記錄為“七月流火”,而不是后人誤讀的“七月熱得冒火星”。九月已是初冬,讓婦女們著手準備寒衣,故曰“九月授衣”。古人厲害,在沒有現代工具和技術輔助的條件下,完全依靠肉眼和體感,對天象歲時進行觀察,形成記錄。這是人類祖先的宇宙意識。江河奔流,物競天擇,藉由這些生動、可感、經驗性的歷朝歷代的文字記錄,歷史的“自然性”有據可考了。

就說七月。陰歷七月,嬌艷欲滴的荷花早已盛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未發(fā)為菡萏,已發(fā)為芙蓉”?!俺鏊饺亍庇纱硕鴣恚⒅饾u演化為對于女性清奇曼妙的贊美。看過三部以《出水芙蓉》為名的電影,兩部是美國米高梅影業(yè)公司出品,一部是香港導演劉鎮(zhèn)偉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米高梅影業(yè)公司1944年首映的那部喜劇,一個叫史蒂夫的流行音樂作曲家愛上了美麗的游泳課老師卡羅琳,闖進女子學院后各種歌曲、舞蹈、花樣游泳以及男主花樣百出的被虐情節(jié),讓整個電影院洋溢著快樂。翻譯非常出色,電影看完了,“女人每天都要對自己說:你是最美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愛你”,這句經典臺詞陪伴了許多女性許多年,包括我。片名譯得也好,是涵養(yǎng)了傳統文化的意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的這句詩,用芙蓉的純凈天然形容文章寫得自然質樸?!扒迦缢薄扒逅鲕饺亍边@類詩句,符合古典審美標準,也可以用來描繪女性的天生麗質。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提到南宋無名氏撰寫的宋傳奇《李師師外傳》《李師師外傳》里,宋徽宗聽聞李師師艷名后的第二天傍晚,就帶著重金寶物,到鎮(zhèn)安坊“駕幸”李師師。小說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對比法。老鴇先是送上果食,后又送上各種肉食,還要求這個重金恩主依例沐浴更衣。時間在延宕,恩主的心情更加急迫。“為徒倚幾榻間又良久,見姥擁一姬姍姍而來,不施脂粉,衣絹素,無艷服。新浴方罷,嬌艷如出水芙蓉?!崩顜煄煶鰣鲞@段描寫的最大特點是不正面寫李師師如何“色絕”,只寫其如何清婉、如何有個性、如何不慕錢財,最后寫到如何“藝高”,“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輕攏漫然,流韻淡遠”。李師師何許人也?北宋末年汴京名妓,相傳與宋徽宗趙佶、著名詞人周邦彥都傳出緋聞。北宋開市后,教坊文化發(fā)達,又碰到風流倜儻的帝王一力提倡,自是產生了許多善才名曲。帝王以宋徽宗為最,與教坊青樓的關系非比尋常,留下了許多可猜想的緋聞空間。宋徽宗和李師師的關系,北宋末年已經或明或隱見諸某些文字。有意思的是,貴為帝王的徽宗似乎也不以為忤。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文人情趣”。傳八卦是世風,敢傳當朝帝王的八卦,恐怕不是無風起浪。靖康之變后,徽宗、欽宗二帝被囚五國城,李師師也從公眾視野里消失。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時動帝王?!蹦纤纬跄辏娙藙⒆恿氃凇躲昃┘o事》的最后一首里寫到李師師的一種“下落”。借李師師湖湘淪落,詩人抒發(fā)的是自己的故國之哀和古國之思。

美人遲暮本就令人傷感,何況“一曲當時動帝王”的李師師淪落至此,常人不免唏噓。其實,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注定是悲劇。李師師的憂傷,即便是在恩寵頂峰時期,也被《洛陽春》記錄在案:“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莫將清淚濕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潤玉簫閑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薄堵尻柎骸返淖髡呤侵馨顝V馨顝┫鄠魇抢顜煄煹牧硪粋€恩主?!安⒌度缢?,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眰髡f是這樣甚囂塵上,以至于連周才子未識李美人之前所寫的這首廣為流傳的《少年游》,不僅被后世好事者傳為因李師師而作,甚至還編出徽宗吃醋的橋段。書生人情一紙間,與美人好,得美人垂青,吟詩、作詞、撫琴、唱曲,都是風雅留情之舉。而李師師正當懷春之年,不重皇家重詩家,似乎順理成章。一個是大內才子,一個是傾國佳人,人們愿意如此為他們編造故事。但這個順理成章,順的是老百姓自己的理兒,成的也不是一代名妓的故事。歡場總歸是歡場,帝王也好,才子也好,喜歡歸喜歡,娶不娶回家,能不能白頭偕老,是另一說。青樓出身,即便“芙蓉如面柳如眉”,最后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或“縷衣檀板無顏色”,或“老大嫁作商人婦”,或“怒沉百寶箱”,豈止李師師,王師師,張師師,眾多的師師,不都是如此不甘心地收了終場嗎?

四十多年前,母親開始恢復與娘家交往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記得舊金山的舅舅那時還在國內,第一次來我們家,逛新華書店時抱回來一整套簡體版的“三言二拍”。這套書,后來某種程度上成為我的文學啟蒙?!叭远摹倍加猩鎼凵嫘詴鴮?,嚴格來說,并不適合幼小學生閱讀。記得是某個暑假,我躲在蚊帳里,幾乎一氣兒把兩個“拍案驚奇”看完,這是通俗小說的好處,好讀?!叭浴本涂吹寐c,記住了個別細節(jié)。某年在浙江麗水碰到作家龍一,討論起這個問題,他也主張“開架有益”,讓家里的書架完全敞開,不開書單,不立任何規(guī)矩。許多閱讀都是這樣,起初并沒有目標,所謂開卷有益。懵懂無知的閱讀中,慢慢地也完成了一種自我教育。這種成長教育,包括性和愛的教育,傳統的中國式的家長往往會有意忽略。

寫作跟閱讀一樣,經驗豐富,視野雜,寫的東西才有可能好看??催^采訪作家張愛玲的文字,張愛玲最愛看小報上的花邊新聞和殺人越貨的報道,每天都會買各種各樣的上海灘小報。貌似高冷的女作家居然有這等不能告人卻還要告人的偏好,當時年少,看到此處,忍不住大笑,但這個細節(jié)也記下來了。張愛玲在中國內地被一些研究者重新打撈出來后,有一陣子,許多青年作家紛紛學她的筆法寫東西。學得像的,似乎沒有幾個。這一點不奇怪。筆法只是書寫的外在風格,張愛玲的那種直接和間接的經驗,是她的時代和她的生活給她的,這是旁人沒有辦法學的。

近年來,網絡文學忽然成就了各種大IP,受到關注。各種議論中,也有人認為網絡文學承繼了中國古典通俗小說的衣缽。是不是衣缽不好說,但古典小說,哪怕是志怪、傳奇,表面怪力亂神,實質上寫的依舊是現實。最典型的就是《西游記》和《聊齋志異》。閱讀古典小說,無論有名還是無名,總還是能看到寫作者鮮明的情趣和志向。從寫作的動機看,純粹消遣娛樂的古典小說倒真不多見,大概因為古典時期的寫作者都是非職業(yè)寫作的緣故。以“三言”為例,《警世通言》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編纂的一組白話短篇小說,現實指向性就很明顯?!抖攀锱涟賹毾洹肥瞧渲兄?。這個故事被各種戲曲傳唱,甚至被拍成電影。拍電影是當代的事了。上海姑娘潘虹那時候年輕,又美,杜十娘這個角色由她飾演。潘虹飾演的杜十娘是大女主,像反抗的李師師。“三言”里這類故事不少,對于女性個體意識的書寫自覺,甚至超過今天一些網文。

“網紅”這個詞這兩年紅了。無意間翻看了一下短視頻,許多女性網紅開始用身體“帶貨”?!皫ж洝币彩莿倓偧t起來的新詞。在女性就業(yè)有較大選擇余地的今天,通過“身體”,原始化地謀生存、謀發(fā)展,如果不是被迫,而是出于女性自身的選擇,我這個老古董看完之后,還是有些傷感。

好吧,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難以阻擋的變化,形成了許多詩詞傷感的來源。歐陽修的這首《漁家傲·七月芙蓉生翠水》寫芙蓉盛開,也寫人事興替?!捌咴萝饺厣渌?。明霞拂臉新妝媚。疑是楚宮歌舞妓。爭寵麗。臨風起舞夸腰細。烏鵲橋邊新雨霽。長河清水冰無地。此夕有人千里外。經年歲。猶嗟不及牽牛會。”一句“七月芙蓉生翠水”,寫活和寫足了芙蓉開放嬌艷似霞的勝景,在芙蓉霞光的映照下,一池碧水生機盎然、生動活潑。詞的上闋,除第一句外,其他各句似乎都著力寫妙齡女子明艷生輝的姿容。七月芙蓉盛開,好似“新妝”。明霞,起舞,細腰,色、形、態(tài)宛然眼前。借寫女性之美,喻指芙蓉也即荷花的錯彩鏤金,筆觸大膽、細膩、清靈、可感。歐陽修終歸是一代宗師,起筆只用一個“生”字,就能生出花來。越美好的事物,越經不起時間的磨損,整個下闋,宕開眼前景物,由荷花池寫到更大更遠的時空,這是抒情,在“物境”中引入了“情境”。借描物抒寫胸中丘壑,本是詩的擅場,作為詩文改革先鋒的歐陽修,在詞的寫作里,也有意無意融入了詩的追求。

唐宋八大家中,歐陽修以倡導詩文改革而名。歐陽修詩文改革的具體表現是舉韓愈柳宗元大旗,對抗五代以來盛行的西昆體和太學體,不僅有理論架構,文學實踐同樣豐富出色。《朋黨論》《秋聲賦》都是歐陽修的散文名篇。但今天的讀者,可能更熟悉《醉翁亭記》?!蹲砦掏び洝芬蚕禋W陽修因范仲淹“烏詩臺案”牽連貶官滁州后的“下沉”之作?!叭欢蔌B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睔庀⒇炌ǎ┱嘛@志,詩性和思辨性渾然一體??梢哉f,《醉翁亭記》作為實踐文本,充分表達了歐陽修的文章主張,即文章要論事說理、抒情言志,言之有物,靶向性明確。歐陽修的這個改革主張,是改革五代以來盛行的華而不實的浮夸文風,不是不要文采,而是提倡文采文辭為內容服務。

有意思的是,在歐陽修自己的寫作排序中,文章也即散文是第一重要,詩詞是副業(yè),是捎帶手的事兒。或許是認為不那么重要的緣故,文章寫作追求言之有物的歐陽修,對于詞的寫作,卻要寬容得多。詩直抒胸臆,詞婉轉表情,歐陽修總體上遵循這一傳統。這個態(tài)度的變化,也體現了歐陽修的實事求是。

文章大家的歐陽修也是詞家,詞的寫作,深得“要眇宜修”之道。從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可以約略感受到這一妙處。《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是歐陽修詞的代表作之一。講究而不艱澀,豐潤而不鋪張,讓我喜歡。音韻優(yōu)美,讀起來可以說句句都好,比如“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比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各種意象令人意想不到,卻又那么貼切傳神。對于歐陽修這樣閱歷深厚、經驗豐富的大家,寫作是情感排遣,也是時局感懷,是興發(fā)際會,也是更加博大深沉的生命憂患。表面上似乎寫閨怨傷春,實質上,詞也好,文也好,看任何事情,寫任何東西,可能山都不是山、水都不是水了,景別都帶著景深。景深也是眼力,決定了寫作者的筆力。

劉熙載在《藝概》中寫道:“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馮延巳的詞有花間詞的婉約,又廣開題材,不拘“宴賓酬客”,被后學者傳頌。其實,歐陽修最像馮延巳處,還是“因循出新”,因循詞的傳統的基礎上,又開新面。有評論認為,歐陽修對于詞的創(chuàng)新方面有兩點貢獻,一是沿著南唐李煜的方向,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二是朝著北宋柳永的方向,開拓了詞的通俗化趣味。兩首寫“七月”的“漁家傲”,都體現了這種突破。以歐陽修的另一首寫七月的“漁家傲”為例。這首《漁家傲·七月新秋風露早》寫農家生活,樸實、有趣,用今天的話說是“接地氣”,這使詞從文人化趣味擴大到民眾趣味?!捌咴滦虑镲L露早。渚蓮尚拆庭梧老。是處瓜華時節(jié)好。”歐陽修是造境高手,通俗不流俗,用詞精巧,音韻曉暢。這是歐陽修的詞的好處,得到傳統和創(chuàng)新兩派的認可。

“渚蓮尚拆庭梧老”,在田園派詩詞中,荷花或者蓮花是常見的一種意象。蓮的果實叫蓮子,蓮子居住的房子叫蓮蓬。渚蓮就是蓮蓬。

人們對于荷花的感情,來自于美,來自于習俗,主要來自于實用。相傳中國古人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采蓮懷人的習俗。荷花或蓮花有理由受到人們歡迎?;ㄩ_可賞花,蓮蓬結子可采蓮,荷葉可煮粥熬湯。南方冬天,尤其臨近春節(jié)時,壯漢們會光著腳,下到抽干水的荷塘里踩藕,間或還會捉上幾條大魚,為年夜飯配好佳肴,這是荷花在這一年最后的奉獻。必須是壯漢,荷塘泥濘,再能干的主婦這時候也只能在岸上助興。

至少我,對于荷花的喜愛,主要來自蓮子,藕還在其次。

蓮有諸般好處。不記得采蓮是否用來懷人,但蓮子鮮甜,喜食蓮子確實是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生在水鄉(xiāng),“采蓮南塘秋”是生活常景。我說的是四十年前。四十年前,長江中下游河汊密布,出門是水,需要擺渡、行船,沿途的池塘里和河湖里長滿了荷花或蓮花。荷花或蓮花是多年生草本,生命力極強,又全身是寶,一年四季都可以當主角。八月初,菜市場里,就會有農人在地上鋪張荷葉,荷葉上,蓮蓬堆出了尖。不像其他攤販,售賣蓮蓬大多是臨時活兒,大概持續(xù)半個月左右。喜歡吃生蓮子的人得抓緊。蓮子生吃,是比任何水果都要更接近“鮮”這一層滋味的。新鮮的蓮子,帶著濕氣,鮮,甜,先鮮,后甜,因鮮而甜。蓮子是河鮮的一種,不能脫水,所以買蓮子是連著蓮蓬一起買回家。把蓮子從蓮蓬里摘出來,不到半天,就會變硬變黑。蓮子清火,又好吃,聰明的農人把蓮子做成干貨,過去是在南貨店里賣,物流便捷后,東西南北各大超市都有售賣,煮湯,清蒸,紅燒,都可。

荷花具有較強的適應力,種植普及度高。有水的池塘可以種植荷花,沒有池塘,用瓦缸或者瓷盆接上水也能種,也會開花。我在北京的許多池塘里都看到荷花。最著名的是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里寫到的清華園的荷塘。什剎海荷花市場直接以荷花為名,蓮花池的荷花據說有三千年的種植歷史,品種出色者當然還得數頤和園和圓明園。北京的超市里偶或也能見到新鮮蓮子,可惜不但不甜,甚至還有點干澀。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植物,蓮子還是南方的好。

蓮子如此鮮美,從《詩經》開始,到漢樂府、唐詩宋詞、南北朝民歌,圍繞采蓮,留下了許多浪漫優(yōu)美的詩句,也讓后人對先人的生活產生了兼具細節(jié)的想象。采蓮看起來很美,其實是個技術活兒,長期生活在鄉(xiāng)下的農人也未必能駕馭刁鉆的腰子盆。蕪湖話里,“腰子”是腎的意思。腰子盆是長江流域采蓮和采菱角用的工具,形如腰子,兩頭尖,中間稍胖,也很淺,只能盛一人。有經驗的人知道,這樣的盆在荷花塘或者菱角塘里,很難保持平衡,也很難劃動。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時,湖北黃梅有人,在長江上劃著腰子盆,進入江西九江江面,被攔截下來。煙波浩淼的長江和嬌小的腰子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個新聞報出來后,令我吃驚的不是此人行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荊楚文化里這種自古以來似乎就層出不窮的“異想天開”。

夏天,去鄉(xiāng)下過暑假是最期盼的事。采蓮的經驗沒有,采菱角的經驗有過一次。小姑媽自己劃得好,鼓動我也試一試。七八歲的孩子懂什么,竟然就爬上盆,劃了起來。過了好一會兒,幾個農人路過大叫起來,我這才意識到有多危險。菱角比蓮子早,夏初上市。菱角開白色小花,持續(xù)不斷地開,菱角也是采了又長,長了又采,持續(xù)不斷地長,直到夏末。這時候,蓮子上市了。我們也要收拾收拾書包,準備回城。

這是從前??梢孕写暮拥篮秃苫ǔ亍⒘饨翘?,在各種工業(yè)園區(qū)和居民住宅的蠶食下,已經一個一個地從地圖上消失了。去年夏天,一起長大的閨蜜從南方快遞來一個大箱子,裝滿了蓮蓬。鮮甜的蓮子吃完,思戀像野草,更加瘋長。

荷花與蓮花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睡蓮科。荷花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孕育和衍生了許多品種。如果硬要強調差別,蓮葉要比荷葉更加闊大,荷花要比蓮花更加出挑。荷花的葉和花會高出水面,所謂“亭亭玉立”“出水芙蓉”。而蓮的葉和花大多齊著水面,或浮在水面。中國古人早就注意到這個差別,最典型的證據,便是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的觀察力極強,看到蓮和荷的區(qū)別,所以既寫了蓮,又寫了荷,蓮寫葉,荷寫花,各取其勝,各得其所。

全國不止一個凈慈寺。楊萬里寫的凈慈寺,位于杭州西湖南岸。西湖得名于北宋,也揚名于北宋。北宋時期,西湖總面積將近6.3平方千米,與今天基本持平?!拔骱栉鑾讜r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南宋朝廷偏安臨安后,文人墨客在此長期逗留,西湖的名聲越來越大。凈慈寺,今天的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凈慈寺里的“南屏晚鐘”作為西湖十景之一,是大名鼎鼎。凈慈寺對面是雷峰塔,相傳法海用來鎮(zhèn)壓白娘子。魯迅的著名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寫的就是這座雷峰塔。塔因文名,所以現當代以來,雷峰塔名聲大噪。雷峰塔名聲大是大,真沒什么可看。比較起來,還是曲院風荷值得看。附近的北高山也不錯。秋天的時候,當然是去滿覺隴賞桂了,但我最愛去平湖秋月。西湖處處有荷花,夏天的早晨,從求是村出發(fā),騎車到平湖秋月,只需半個小時。沿途都是新鮮的荷花,晨光中,新鮮飽滿,美如處子。平湖秋月的人不多,坐下來,吃上一碗桂花藕粉。西湖的藕好,藕粉也與別處不同,糯,甜,一點點Q彈,撒上一把滿覺隴糖漬的丹桂,人間天堂也是美食天堂。

藕好,藕粉就好。湖北的藕也好。疫情后期,響應線上助農,購買了許多湖北洪湖出產的藕。打開快遞,每節(jié)不僅裹著泥,還都精心地用保鮮膜包裹起來,像人參一樣。這是賣家認真。把帶著洪湖濕氣的泥巴洗凈,用筷子壓一壓,塞緊糯米,上鍋蒸,大火,三十分鐘。又甜又糯的糯米藕就可以出鍋了。洪湖的九孔藕與別處不一樣,輕輕地咬一口,可以拉出好長好長的絲。

口味是有記憶的。語言也是這樣。我有一個男同事,早年留學英國,能說一口標準的京白,還能說相對標準的牛津英語,后來不幸罹患腦瘤,病至晚期時完全喪失認知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去世前一年,語言開始返祖,滿口是蘇北鄉(xiāng)下方言。

語言會返祖,口味更如此。忘了是誰說的,說五歲以前的口味,往往會形成一個人的終身口味,或者說最執(zhí)著的口味。這一點,許多成年以后四海為家的人可能體會更深刻。青年和中年時期,是一個人口味最開放的時期,也是身體最能承重的時期。到了老年,口味開始蘇醒,開始返祖。我自己就是典型案例。十七歲離家到西北讀書。那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頭兩年,糧食市場沒有放開,西北種植小麥、高粱、玉米,但不產大米。學校食堂里,饅頭管夠,米飯憑票供應。年輕的胃口開始學習接受面條、饅頭、窩窩頭以及辣椒、醋、孜然,還有一種叫“蓬灰”的由蓬柴草燒制的草灰,大街小巷的蘭州牛肉面都靠它增加口感。四年后回到南方,重新鞏固南方口味。之后,又北上北京近三十年。東南西北仿佛都待過,口味似乎更寬容才是。其實不然。記得某年出公差到呼和浩特,各種原因,一連去了五趟。這一年,從吃的角度,很慘。被草原民族優(yōu)美深情的歌聲打動,但面對豐盛的烤全羊,從舌頭到胃都罷工。接待方單獨炒了一盤青菜送上來,也難以下咽。草原民族的蔬菜是羊油炒的。我可能是“最漢”的漢人了。接待方很尷尬,頑固的口味,讓我更尷尬。這種頑固的口味,過了四十,更加任性橫潑。口味的變化,是生理的變化。從前一度酷愛的辣椒,幾乎不能吃了,就連清淡的杭邦菜也被部分揚棄,幾乎全方位地向淮揚菜回歸。因為不能吃辣椒,連從前最愛去的巴蜀大地,已經將近五年都不敢涉足。淮揚菜在江淮之間,以河鮮和海鮮為主。河鮮和海鮮都講究一個“鮮”字,對食材要求高,在江淮之外,吃到鮮美的淮揚菜自是不易。人老思還鄉(xiāng),恐怕也是這個原因。

荷花看起來嬌艷,卻沒有這些頑固的口味,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對于荷花,大概可以用兩個“既……又……”來概括。一個“既……又……”是,既擁有“活化石”的老資格,又擁有嬌美的花容。金庸大俠筆下有個人物叫“天山童姥”,荷花是植物界的天山童姥。第二個是,美麗的東西往往無用,而荷花既美麗,又全身是寶。在栽種普及的亞洲東南部,印度和越南這兩個中國的近鄰,甚至以荷花為國花,而荷花幾乎打通三界,從世俗世界到靈魂世界,都被高度認同。隨和,適應能力強,使荷花早在十萬年以前,就與恐龍和蕨類植物同期出現,并超越恐龍——存活至今,超越蕨類植物——栽種廣泛。

如《周書》所記“藪澤已竭,既蓮掘藕”,是距今五千年前的西周初期有關于荷花的人工栽培記錄。其實,更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也出土了荷花的花粉化石,這說明距今七千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采集和播種荷花的花粉。從野生狀態(tài)進入人工栽培,荷花與人類的關系更加緊密。

中國人對于荷花的情感異常豐富。在諸多的民間或文人的文字中,我其實還是最喜歡王勃沿用樂府舊題書寫的《采蓮曲》,氣如長虹,調韻悠揚,是初唐氣象。“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比姾荛L,只讀開頭幾句,便已知道它的好處了。

劉瓊,藝術學博士,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委員,《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現居北京。曾獲《文學報·新批評》 優(yōu)秀評論獎、《雨花》文學獎、《當代作家評論》優(yōu)秀評論獎、中國報人散文獎等。著有《聶耳:匆匆卻永恒》《通往查濟的路上》等專著。劉瓊女士2020年在《雨花》開設“花間詞外”專欄,此為專欄第七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