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20年第5期|朱輝:天水(節(jié)選)
1
青龍山綿延巍峨。初春時節(jié),萬物萌發(fā),山坡上色彩斑斕。最絢爛的是油菜花,一開就是一大片,很洶涌的樣子,好像要淌下來,鋪滿整個山坡。其實每一片油菜花都有自己的主人,涇渭分明,邊界清晰。那些住在山坡上的人家,把房前屋后的地平整了,隨意種些東西。更多的山地荒著,稀稀拉拉地長著灌木;間或有一些松柏,立在奇形怪狀的巖石邊。
山上有座寶嚴寺。山道彎彎,蜿蜒而上,香客絡繹不絕。山道鋪著石階,陡而彎,像一條盤旋的長龍。慢慢爬上去,得要半小時,體力好的也漸漸開始喘氣,不時有人停下來歇歇。路兩邊雜草叢生,鳥鳴啁啾,有人不聲不響在地里忙活,這是日常的光景,游人們并不在意。
離寺不遠的拐彎處,有個人在挖土。他顯然不是在種地,也不像是在栽樹,栽樹不需要挖這么大、這么深。有人好奇,見人家忙得滿身大汗,也不好意思開口了。沿途有不少算命打卦的人,面前擺塊木板,或是掛一面旗子,高深莫測地蹲在路邊,賣香的小販們已經(jīng)在前面熱情地招呼。抬頭望去,香云繚繞,寶嚴寺已露出了一角,于是鼓鼓勁,繼續(xù)往上爬。
阿貴停下手里的鍬,拄著,喘口氣。這地一半石頭一半土,挖起來吃勁。他身上汗津津的,山風一吹,一身雞皮疙瘩。山上傳來悠揚的鐘磬聲,和尚們在做晚課了。阿貴搓搓手,剛拿起鎬頭,小蕓過來了。小蕓是他女兒,正上高中,她放學回來了。小蕓問:爹,你干啥呢?
阿貴揚起了鎬頭往下刨,沒說話。
小蕓說:這地方能種出啥呀?
阿貴停住手,說你先回家吧。
山道上,賣香的桂英笑著說:你爹挖金子哩。
阿貴笑笑,并不接話,讓小蕓先回家。自從開挖,就不斷有鄉(xiāng)鄰問他,這是要干啥,他都說挖樹根啦,取土啊,總之隨口胡扯一句,搞得人家云里霧里,覺得他是發(fā)神經(jīng),吃飽了撐的。撐的就撐的吧,他要干什么,自己清楚得很。
鎬頭震得虎口都疼。太陽下山了,天色已向晚,阿貴把挖出的石頭搬到一邊,拎上大鍬鎬頭回家了。他家就在東邊不遠處,兩上兩下的小磚樓。他擦把臉,朝桌子底下瞅瞅。那兒扔著個兩尺多長的龍頭,石頭的,他拿腳踢踢,石龍頭十分敦實,只稍稍晃一晃。
手機響了,是賣水泥和沙子的,他們約時間送貨上門。小蕓在廚房里煮飯,阿貴大聲說:送水泥的人來了,別讓他們擺家里,直接送到我那兒。小蕓說人家要是不肯呢?阿貴說,不送到坑邊就不給錢!又想起一件事,吩咐道:家里的零錢你不要花掉,你抽屜里那些鋼镚,都給我留著。
2
阿貴看起來普通,和鎮(zhèn)上其他人沒什么不同,但他是見過世面的。他闖過江湖。
挖坑到底要做什么,他倒不是故意要瞞著女兒。他喜歡不哼不哈地做一件事,胸有成竹,出水才見兩腿泥。早些年,大家都起了發(fā)財?shù)男模饔懈鞯穆?,各有各的招,但這地方人多地少,又全是山地,地里是刨不出錢的。阿貴是個心野的人,他不愿窩在山鎮(zhèn)。人家到青龍山旅游,他跑到山外轉(zhuǎn)悠,不承想也就找到了路子。
本來是想耍猴的,那個來錢快。但山上早就沒有猴子了,有猴子他也捉不到,捉到了也沒師傅教他。他在省城落下腳來,弄了十幾個玩具猴子擺在地上,自己動手做了一大把竹圈,做起了套圈的生意。誰套到就把猴子拿走,他再補上。一大片猴子,重點是最遠處的龍頭,這是他最重的家什,從老家?guī)淼?,誰套到龍頭就贏十塊,套一次五塊。這個最來錢,沒有人不覺得自己很容易套上,你平平地擺上去確實也套得上,但阿貴做竹圈很有訣竅,要的就是你覺得手到擒來,卻必定會輸錢。
套圈的場子擺在省城最大的公園門口,大半年都沒事,有一天卻被人打跑了。隔三岔五來搗個蛋他也不懼,公園邊混飯吃的小混混鬧過,輸急了眼的游人也吵過,甚至城管也來趕過,阿貴把猴子收收走開,一會兒再回來開張。龍頭他都不帶走,反正擺在那兒也沒人要。但這次不行了,他撐不住了,先是輸急了眼的一個小伙子先開罵,然后很多小混混來助拳,最后城管來了,卡車一停,嘩啦啦下來十幾個戴大蓋帽的,猴子被踢得亂飛,老龍頭也被操走了,連他都被逮上了車。他打躬作揖寫保證,這才被放出來。放出來他不走,又在那里賴了一天,交了罰款才把龍頭要回來。
這些事他回到鎮(zhèn)上當然不說,吹的都是光輝事跡。在家蹲了多半年,還是悶不住。那時他老婆還在,小蕓上學,他跟老婆說出去打工,在小蕓床頭放一個擺地攤剩下的猴子,又走了。這次他沒有帶上龍頭,太重,他不是出去打工,是打拳,兼帶表演氣功。其實青龍山并不是嵩山,寶嚴寺就是建起來也不是少林寺,他有個鬼的武功。不過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這地方民風彪悍,會武的人真不少,看得多了,花拳繡腿他也能來兩下。就靠這兩下子,套猴子那一回,那么多人一齊來,他才沒有斷胳臂折腿。氣功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氣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說沒就沒,說有就有。
這樣又在外面混了兩年,還帶了一個徒弟小龍。小龍也是山區(qū)的,老家離他們鎮(zhèn)子百把里,老是到他場子邊看熱鬧,他看上小龍骨骼清奇,腦瓜子靈,就帶上一起干。也確實需要這么個幫手。他表演的氣功很威武,劈磚。三塊五塊,最多六塊磚頭,他扎個馬步,運運氣,吼一聲,一掌下去,磚頭全斷成兩半。端著銅鑼轉(zhuǎn)一圈:在下功夫粗淺,初來貴地,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一圈轉(zhuǎn)下來,銅鑼總能增加點分量。小龍當助手,熱場打鑼,吆喝收錢他就不出面了,劈磚頭還是他親自上陣。小龍還管搬磚壘磚,他們用的磚頭都不是現(xiàn)場撿的,城里干凈,你也撿不到。要把磚頭搬到場子,沒把子力氣還真不行。小龍也不白干,阿貴帶他分錢。
確實是能掙到錢,回鎮(zhèn)上就帶回去。小蕓抽屜里有很多鋼镚,一抓一大把,都是那時留下的。不過武功這行當,他干了年把也不干了。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老婆病了,拖了一年多,他不得不回去。這時青龍山的寶嚴寺也建起來了,據(jù)說不少人家找到了掙錢的新門道,他也想回去看看。其實他的氣功做不下去,還有原因,但具體情況,他絕口不提。他也到寶嚴寺請過香許過愿,但老婆的病還是越來越重,終于撒手去了。他只得陪著女兒在家里住了下來。
他沒事就在地里轉(zhuǎn)悠,到寶嚴寺看看。寶嚴寺不大,也就是個大四合院。正殿里供著釋迦牟尼和他的兩個弟子,阿難、迦葉,兩邊有八大金剛護法。也有東西配殿和藏經(jīng)閣,但藏經(jīng)閣一年到頭關(guān)著,透過窗戶看進去,看不到有多少佛經(jīng)。寺建在半山腰,前面是一塊平地,立著大香爐。一面照壁,上寫:度一切苦厄。
據(jù)說寶嚴寺始建于唐代,歷朝均有修繕,幾十年前,當然是徹底平掉了。這些年市井興旺,才在原地建起來。住持帶著幾個和尚,暮鼓晨鐘,井井有條。雖說規(guī)模不大,但香火很盛。初一、十五人最多,主要是四鄉(xiāng)八舍的本地人;其他的日子則游客居多,雙休日更熱鬧。青龍山本就是風景名勝,山峰奇崛,外地人慕名而來,順便也來敬香拜佛,求的無非是遇難成祥,升官發(fā)財,諸事順心。阿貴也往功德箱里布施過二十塊錢,兩張,老婆死后他突然想起自己的錢來,他肯定自己塞進去的兩張票子早已不在里面了。
小蕓上學也要花錢,她抽屜里的鋼镚都見著少,阿貴豈能坐吃山空?他家在山腳,寶嚴寺就在半山腰,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那么多人靠著寶嚴寺,卻只會賣香,挖筍采蘑菇賣山珍,開農(nóng)家樂;還有的戴副墨鏡,裝瞎子算命打卦,都是老路子。阿貴的墨鏡倒是現(xiàn)成,是玩氣功時擺威武的,但他瞧不上這些營生——格局太低,高度不夠!那些漫山遍野挖筍的,就是把山挖平了,又能挖出幾個錢來?他思著想著,突然眼睛發(fā)亮,福至心靈了。他到自家那塊地里轉(zhuǎn)了一圈,呵呵笑了起來。回到家,找到了鐵鍬,又找鎬頭。沒找到,他去鎮(zhèn)上買了一把。
3
他天天不聲不響地挖坑,心里很羨慕寺里的住持庭空。庭空有一天晚課后,出寺到下面看了看,他站了半天,阿貴不理他。他單手在胸前一立,沒說什么就走了。阿貴挖的坑離山道也還有段距離,他不好干預??右延幸婚g房子大小,也就半人深。阿貴還沒有停工的意思。還是小和尚先發(fā)現(xiàn)了蹊蹺,他到坑邊去的時候,看見水坑已經(jīng)用石頭襯了里,阿貴正和一個幫手合力把一個石龍頭往池壁上安。洞是留好的,大小合適,龍頭一沖就頂進去了。阿貴仔細在龍頭周圍補著水泥。小和尚摸摸光頭,忍不住問:這位施主你,你弄這個做什么?他想問是不是養(yǎng)魚,卻覺得不像。阿貴笑嘻嘻地接道:我養(yǎng)魚哩。小和尚想:這不成了放生池嗎?可這也太淺太小了啊,想再問,見阿貴笑得怪異,就匆匆走了。他回去告訴師傅,庭空半晌沒說話,只念了一聲阿彌陀佛。
水池是傍晚完工的。第二天,上山的香客們路過這里,誰也沒有在意這個水池;看到了,也沒往心里去。趕早做生意的鄉(xiāng)鄰們,站在山道上指指點點,七嘴八舌。池子里已匯了半池水,龍頭伸出池壁,龍口張開,上唇高抬,眼珠突出,十分威武。龍頭映在水里,是個雙龍戲珠的架勢,一只青蛙在水里游得悠閑自在。這些人都不曉得阿貴曾做過猴子套圈的生意,他們當然想不出池子的用途。連算命打卦、號稱能預知后事的里李半仙也咂著嘴巴,說不出個所以然。
青山幽幽,蟲鳴鳥唱。阿貴一天都沒有到這里來。小蕓來了一回,隨你怎么問她都不應聲,看了一眼就走了。
第三天早上,有個人在池子那里大呼小叫。他無意間發(fā)現(xiàn),池子里龍頭的下面,有什么東西閃閃發(fā)亮。仔細一看,是錢,一塊錢的鋼镚,好幾個!他又驚又喜,想去撈起來,卻不敢。寶嚴寺的檐角威嚴地伸向天空,他不怕身上搞濕,怕的是佛祖怪罪。他是個外地來的游客,見多識廣,腦袋一轉(zhuǎn)就懂了。他從口袋摸出幾個錢來,隔著池子站好,瞄準龍頭,手一揚,鋼镚當?shù)囊宦?,掉到水里去了。再扔,還是不行。他穩(wěn)穩(wěn)神站好,又一扔,鋼镚飛出弧線,落到了龍口里。他大喜,雙手合十,嘴里嘟嘟囔囔也不知說了些什么。
很多人圍著看。馬上就有人學樣。一對外地的小夫妻,他們的準頭顯然不行,男的扔到第五個才扔進龍嘴,那女的鋼镚都扔完了還沒扔進去,都要哭了。男的在她臉上親一口,連哄帶勸才把她拉走。
阿貴站在他家的平頂上看著這一幕,嘻嘻笑了。人家種田,他阿貴是在種錢哩。那第一個朝龍嘴扔錢的倒蠻幫忙的,他本來安排小蕓去示范,丫頭就是不肯。小蕓示范的效果當然比不上游人自發(fā),阿貴下了平頂,朝池子那邊伸個大拇指,恨不得去敬那人一支煙。不過女兒也不是一點用沒有,她抽屜里的鋼镚就派上了用場。他拍拍小蕓的腦袋,小蕓頭讓一下,嘴里嘁一聲,以示不屑。
阿貴說:我這可是個聚寶盆哩!
4
小蕓不怎么聽話,她媽在世時母女倆還常常嘰嘰咕咕說私房話,她媽一走,小蕓跟他爹沒話說。一說就頂。功課原本就不算好,現(xiàn)在呢,不開心了,有時連學校都肯不去,整天抱著個手機,阿貴拿她沒辦法。今后她少不得要花錢,幸虧這池子終究是做成了。誰能想到,那個早年在山上撿來的龍頭,還能派上這個用場?
龍遇水而興,果然要和水配在一起才有靈性。龍嘴里,滴答滴答地往池子里滴水,這就是個細水長流的景象。流水賬流水賬,說的不就是流來的錢嗎?他挖池子的時候就明白自己挖的是個聚寶盆,但不能朝外說,想不到,“許愿池”這名字倒傳開來了。鎮(zhèn)上人這么喊,外地客還有訪著這個名字來找的。其實,哪里需要找呢,你到青龍山,寶嚴寺必去;要到寶嚴寺,只有山道一條;山道彎曲盤旋,你朝東隨意張望,許愿池遲早會跳入你的眼簾。下山道往東一拐,十幾二十步路就到了。
到寶嚴寺來的人,多少都帶著點心愿。都說許愿池很靈。扔錢祝禱的人,不會注意到不遠處的那棟兩層磚樓上,有個人正朝這邊張望。
阿貴現(xiàn)在最喜歡他家的平頂。他搬一把躺椅,愜意地在樓頂曬太陽。他瞇著眼,扭頭朝池子那邊看看,太陽光金晃晃、銀燦燦的,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穆曇?,真好聽。他基本上不要操心生計了,每天要做的就一件事:去撈錢。他做了個平頭的操子,人不要下水,貼著池底來回操幾趟,基本能做到一錢不漏;漏幾個也不要緊,這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漏下來的正好做引子。
真是絡繹不絕哩,有時候居然要排隊。池子到山道的那一段路,常常站滿了人。池水滲出來,地上有點濕滑,阿貴弄了些磚頭來,把路鋪平墊高了,這一來,許愿池就成了寶嚴寺的一部分——至少外地的香客是這么看的。池子里每天收獲的鋼镚都有斤把重,有時候有好幾斤。他開始還用稱來稱稱,后來懶得稱了,他有數(shù)。一塊的,八十幾個一斤,里面要是五角的多,那就是一斤一百個上下。他捏著個一元的鋼镚,手指一彈,湊到耳邊,想聽到袁大頭的嗡嗡聲。他當然聽不到,不過他不計較。
這是錢。是源源不斷的錢啊。
有時也有點好奇,那些來許愿的男女,他們嘰嘰咕咕的,許的是些什么愿呢?人家當然不會告訴他,他只知道他自己去寶嚴寺,要的是“萬事如意,心想事成”,這包羅萬象,包括了老婆的病能好,自然也包括發(fā)財。他在佛面前絕不提發(fā)財兩個字,在佛前露底不好。這不,他可不是心想事成了嗎?當然了,其他的心愿他也還有,主要是關(guān)于小蕓。他盼望著女兒出息,嫁個好人,有個好前程。就這一個女兒,他還指著她養(yǎng)老哩。
寶嚴寺他不再去了,總覺得瞞了佛,有點不好意思。突然又得意起來:連孫悟空都不能翻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他這不是在如來佛腳下翻了個漂亮的筋斗嗎?
四鄉(xiāng)八舍都知道阿貴發(fā)財了。鄰居們很懊惱,自己怎么就想不出這般好主意。他們也有地離山道不遠,但他們沒有那個龍頭,都說有神靈附在上面。誰有那個龍頭,就是老天賞飯吃。阿貴去撈錢,都是半夜,沒有人去看過,只看見池子那邊有光亮,手電筒亂晃。漸漸地傳得神了,說有人晚上搶在阿貴前面去撈錢,錢都撈到了,又起了貪心,站到龍頭上跳,想把龍頭偷走,突然眼前閃過一道金光,龍頭一搖,一頭栽下來,腿都摔斷了。
誰也沒有看見,也不知道摔斷腿的是誰,但大家都信。這阿貴肯定是“放陰”了,池子動不得?!胺抨帯笔撬麄冏孀孑呡叺牧曀?,捉野物的籠子套子夾子之類,別人安好的,你動不得,看見野物在掙扎你也不能碰——人家是放了陰的,動了就要有災殃。所以阿貴的許愿池,你只能眼饞。本地人遇到事,忍不住要許愿,他們也到這個池子來,只不過投錢時有點不甘心,扔的多是一角五角的,算是還了個價。
阿貴對別人許什么愿已經(jīng)沒多大興趣了,唯一希望的,是他們不要學精了使壞,詛咒這個池子垮掉。那邊,幾個年輕人扔錢時嘻嘻哈哈地打鬧,阿貴覺得他們不夠嚴肅,有些不滿。忽然,他眼睛亮了一下,心中一驚。他似乎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
作者簡介
朱輝,男,江蘇興化人,現(xiàn)居南京,《雨花》雜志主編。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出版有長篇小說和小說集多部。曾獲汪曾祺文學獎、《作家》“金短篇”小說獎、《小說選刊》年度短篇小說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