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好一部文字交響樂 ——讀劉元舉的《交響樂之城》有感
來源:文藝報 | 潘之江  2020年12月04日08:06
關(guān)鍵詞:《交響樂之城》

交響樂是源于西方多聲部音樂,較其他音樂類型而言,它能表現(xiàn)出更為豐富的音樂層次與內(nèi)涵。交響樂是人類文明的共享,認真閱讀了劉元舉的《交響樂之城》后,我仿佛一下有了談論交響樂的欲望。

《交響樂之城》在體裁上兼具散文與游記特色,全書通過對音樂大師、世界名曲、音樂史詩、劇場的場景以及域外音樂名城的解讀等,對如何鑒賞交響樂、拓展對交響樂的認知都很有幫助。書中在介紹大師們的經(jīng)典之作時,情、形、音、姿、技、史統(tǒng)統(tǒng)躍然紙上,恰似作者以心靈的激化和真切的感受構(gòu)建了一部文字交響樂。

《交響樂》(下文以此指代《交響樂之城》)一書一是講述了深圳這座年輕城市所擁有的全國優(yōu)秀的交響樂團;二是講述有關(guān)交響樂大師的巡演、曲目、見聞等,將音樂和文學融為一體,字里行間引領讀者去欣賞旋律優(yōu)美的交響樂,領略交響樂或氣勢恢弘,或感情細膩、詩情畫意的審美境界。

奧地利作曲家馬勒曾說,“一部交響樂就猶如一個世界。”如同中國畫蘊含著中國文人復雜的思想基因,交響樂中也包含著文藝復興以來歐洲音樂人的多元素音樂思維。因此,欣賞交響樂也需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書中,作者用文學的語言講解交響樂的基本欣賞規(guī)則和原理,一篇篇精美小文中也可找到許多關(guān)于交響樂的“問”與“答”。

《交響樂》中還寫到了許多中外指揮大師,如克里斯蒂安·愛德華、羅杰·諾林頓、祖賓·梅塔、林大葉、俞峰等,大師們的神采飛揚令人閱后難忘。比如作者筆下的指揮家愛德華,他“站在指揮臺上,鎮(zhèn)定自若,臺上有個專為指揮準備的高椅。他可以坐下,但他極少有坐的時候。隨著手中細棒緩慢揚起,他的兩手張開,掌心朝向他的樂隊,緩緩顫動出微妙的節(jié)拍,兩腿也會隨之輕盈抖動……那是布魯克納的《第四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那是最美妙的可以穿透心靈的樂章”。

寫到大師祖賓·梅塔時,又是另一番情境:“年過80的他,表情可以用‘惜墨如金’來形容,即便是剛一出場觀眾掌聲雷動時,他的面部表情也僅似象征性的予以淺笑而已……他的指揮沒有任何花哨的動作,手上也很少見到我們通常需要的除了節(jié)拍外的‘東西’,他采用白描手法,淡出淡入地將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展現(xiàn)開來”。

除了指揮家,在《交響樂》一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熟悉的傅聰、劉詩昆等中國演奏家及世界各國的演奏大師,如美國的羅溫薩、希爾曼、貝爾曼,法國的卡薩利斯,俄羅斯的巴什基洛夫、奇格然、亞布隆斯卡婭,德國的馬克,英國的彼得·菲朗克爾等。其中著墨最多的是加拿大鋼琴家安東·克迪。書中介紹克迪的文章有三篇,《弱彈貝多芬》《大師的光芒》和《克迪的音樂妙境》分別從不同角度和場景切入,讓讀者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這位藝術(shù)大師的“前世今生”。

交響樂中,曲是核心,作曲家是靈魂。作者筆下的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柴可夫斯基、德彪西、馬勒、肖邦、巴赫等,每篇文字雖不多,但淋漓盡致的傾情表達,也讓讀者能從中體會經(jīng)典名曲的神韻及其不朽的緣由。

劉元舉筆下的音樂之海,是能讓人親近并仿佛能置身其間的。書中無論文章長短,每篇均截取近鏡頭式的一角,以具有恢弘之氣的近觀淡定地舒展開文字。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來講解認識交響樂以及音樂審美的基本要求,對每一位指揮家、演奏家或演唱者的描述,總是繪聲繪色,有特點而絕不雷同。一篇一貌,特色鮮明。

《交響樂》一書中還用了很大篇幅暢談交響樂教育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交響樂相結(jié)合的一些問題。在談到交響樂與客家山歌的關(guān)系時,作者認為,交響樂要發(fā)展,也要結(jié)合本土題材進行原創(chuàng)。這里既可以“洋為中用”也可以“中為洋用”,半個世紀前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钡某晒褪且粋€成功范例。

交響樂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遠。交響樂難懂,除了因它蘊含的深厚精神內(nèi)涵較“深奧”外,也與交響樂團的樂器組成結(jié)構(gòu)復雜有關(guān)。書中對此也進行了詳細介紹,與中國古代音樂以單旋律為主不同,交響樂團是根據(jù)樂器發(fā)出的聲音和演奏的難度來進行排列的,由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這四組樂器組成。弦樂器在交響樂中身居高位,是整個交響樂團的靈魂。除了對它們的介紹外,書中對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打擊樂器等也都有一定的解讀。

《交響樂》中,許多篇章結(jié)合和聯(lián)系的中國本土文化與中國杰出的指揮家、演奏家進行彰顯演繹,使讀者也時時能感受到本土音樂專業(yè)人士孜孜以求的精神風貌。

目前我國大約有五六十個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交響樂團,其中中國愛樂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等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響力。但與中國引進和創(chuàng)辦交響樂團近百年歷史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相比,交響樂在中國的發(fā)展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比如當下,像《交響樂》這般寫作、推薦、共享交響音樂文化的書籍就相對太少了。無論從民眾需求,還是大國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未來我們還需更有效地普及和發(fā)展交響樂,讓高雅音樂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