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朱鋼:它是完全意義上的進入生活內部
來源:中國作家網 |   2020年12月15日08:34

中國作家網:中國作協(xié)選派扶貧干部去臨潭掛職,都做了哪些工作?

朱鋼:我覺得幫扶過程中作協(xié)做了一個最好的工作,就是把作協(xié)的優(yōu)勢和臨潭縣的短板巧妙結合,提出了“文化潤心,文學助力”的理念。中國作家協(xié)會有文化和文學上的優(yōu)勢,可以深度的挖掘和宣傳臨潭的文化,以及臨潭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各種事跡。那么臨潭也有它特有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甘南在臨潭,也有藏區(qū)文化。這就可以把旅游產業(yè),包括自然旅游和鄉(xiāng)村旅游,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引擎,同時將文旅結合。所以提出來“文化潤心,文學助力”,潤心更多的講的是通過挖掘宣傳當地的文化,激發(fā)老百姓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文學助力更多的就是說通過宣傳,提升臨潭縣的整體形象,更好的發(fā)展旅游產業(yè)。

此外,在文化潤心方面,中國作協(xié)幫助臨潭培訓基層文化干部和學校教師。我們在北京的魯迅文學院組織了一期對于臨潭鄉(xiāng)村兩級學校的50個中學語文老師的培訓我們沒想到參加培訓的百分之八九十的語文老師沒有坐過飛機,沒有來過北京。當時有好幾個女教師進了候機大廳,真的就掉眼淚。在北京我們進行了10天培訓,老師們在教學上獲得深造,開拓了視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感受到存在感和自豪感,對工作的信心和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實際上這就是一種文化潤心。

中國作家網:您在掛職的三年里面,走遍了臨潭縣的16個鄉(xiāng)鎮(zhèn)?

朱鋼:是這樣的??陀^原因是我是縣委常委、副縣長,有大量的工作是要下鄉(xiāng)的,因為臨潭是國家的深度貧困縣,鄉(xiāng)村的條件比較差,當地的干部就這兩件事,要么在下鄉(xiāng),要么在下鄉(xiāng)的路上,這是本職工作要求。脫貧攻堅是國家的政策,老百姓期盼脫貧,但你看不到老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你的工作思路甚至工作情感得不到有效的釋放。你只有看到老百姓的吃住和真實生活狀況,才有可能有更好的辦法,或者說更對路的辦法。

實際上下去很艱苦。臨潭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海拔是2800,很多地方超過3000,那么去很多的鄉(xiāng)和村,你首先要上山。海拔比較高的地方,早兩年交通狀況還不是特別好,出行有危險性。臨潭的很多車用的是越野車,為什么要用越野車?有的地方不是越野車上不去,不僅僅是高海拔的問題,還有山路的問題和不可預測的危險性。。

中國作家網:您去了之后,怎么樣迅速的找到掛職狀態(tài)呢?

朱鋼:實際上進入狀態(tài),說快也快,說慢也慢。慢的有一個客觀情況,就是那種陌生感,文化和地域的陌生感。另外一個情況,就是生活上的這種不便超乎想象。我去了之后,要求自己第一步先適應工作角色,還要一個要求是不說外行話,而且應該要和百姓們能聊到一塊去,那么有時候聊的時候,你會發(fā)現很多問題,了解很多情況。干部要真正的把姿態(tài)放下,了解當地百姓的情況,能夠和他們流,實際上也是一個融合的過程。

具體到“文化潤心,文學助力”的工作本身,我們一方面是廣泛聯系作家,通過作家采風和捐助圖書,讓作家走進鄉(xiāng)村孩子身邊,讓孩子能夠通過這些作家看到外面的世界,同時找到一種自信心和存在感,就是“外面還有人在關注我”。第二個通過文學作品和文化用品來豐富校園的人文環(huán)境,比如冶力關的池溝村小學,學校里邊從一樓到二樓,都是國內知名作家或書法家的作品,確實對孩子有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我們一方面讓作家去了解臨潭的鄉(xiāng)村,了解脫貧攻堅;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動員作家,用手中的筆去書寫鄉(xiāng)村。

我們也在做對臨潭當地的作家培訓,舉辦過“助力脫貧攻堅文學培訓班”;也利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將臨潭70年來的文學進行了重新的梳理,組織編寫了出版《臨潭70年作品選》。同時我們也動員臨潭當地的作家、文學愛好者,甚至在一線參與脫貧攻堅的干部群眾,寫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一方面更有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是全景式展示脫貧攻堅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后來我們把這些文章推薦發(fā)表之外,還在作協(xié)的統(tǒng)一支持之下,出了一本書《臨潭有道》。

中國作家網:對于扶貧干部到地方掛職的工作,您覺得它的價值在什么地方?

朱鋼:安排中央國家機關的干部到扶貧縣掛職扶貧,作用是多方面。第一個當然對當地的扶貧會有極大的好處。比如說能夠給地方帶來更多的項目,更多的資金,更多的項目,更多的人脈資源,這是立竿見影的。同時,從掛職干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地干部群眾能夠在思維上獲得很好的啟示,看到另外一種思路——勤勞致富的信心、自我的覺醒以及脫貧攻堅中思路的變化或創(chuàng)新,產生思想上的化學反應。另外,大量干部下去幫扶之后還有另外一個效果,就是真的讓貧困地區(qū)的干部群眾意識到,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真的很關心他們,這種影響也是大的。

對干部本身來講,很多干部可能缺乏鄉(xiāng)村生活經驗,或者鄉(xiāng)村工作經驗,那就不能說是了解中國和中國的農村。我們下去之后,可以比較完整或者相對完整的了解了中國。對我們自己的成長,實際上補了一課。

對我自己來說,最大的價值應該有兩個。一個是通過一個艱苦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是自己得到了磨煉和全面的提升,學會了如何去面臨困境,并迅速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和迅速開展工作。更重要的一條,如果作為作家來講,還是要了解當下的中國和中國的鄉(xiāng)村。習總書記講“要講好中國故事”,不了解中國,就沒有辦法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作為寫作者來說,掛職已經不僅僅是深入生活了,它是完全意義上的參與生活或者進入生活的內部,能夠重新認識中國的現狀,重新發(fā)現溫暖的地方。有很多人講有些地方群眾脫貧的動力不夠,自主性不夠。實際上所謂的自主性也是需要別人來激發(fā),所謂的相互取暖。在中國當下這種轉型升級時期,真正的鄉(xiāng)村中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們身上的那種樸素、純真,甚至憨厚,包括對生活的熱情,對我們來講是很好的啟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或者說中國夢的實現,或者說新時代的主要任務,最后是取得成績的一個標準也是鄉(xiāng)村生活的變化。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講,作為一個寫作者來講,只有了解了這種生活,才有可能真正的書寫新時代的生活,才能書寫新時代的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