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馮建國:用大畫幅攝影記錄中國西部的精神景觀
來源:中國民族報 | 文靜  2020年12月23日12:10
關鍵詞:攝影

新疆帕米爾高原的湖泊與雷云(1997年攝)。

四川若爾蓋草原年輕的放牧人(2003年攝)。

1999年,馮建國在西藏阿里。

攝影家馮建國,是一個大畫幅相機使用者。他用平和的心態(tài)、滿懷儀式感,行走在廣闊的西部,圓攝影藝術之夢。

作為藝術家的馮建國,是一個西部文化和精神的體驗者、記錄者。他在十余年間關注西部各族群眾的真實生活,用攝影為身處的時代留下一份影像遺產。

日前,《藏香·馮建國大畫幅攝影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陽朔縣展出,展覽匯集馮建國深入青藏高原拍攝的系列作品。這些作品全部采用8×10英寸大畫幅相機拍攝,內容包括西部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從不同側面展現(xiàn)藏族人民的生活風貌和歷史遺存,以及作者對當?shù)匚幕睦斫夂透惺堋?/p>

1988年,懷揣攝影夢想的馮建國獨自求學日本東京, 一口氣苦讀10年。身在異國,馮建國卻一直掛念著祖國的名山大川、人文歷史。

1996年暑假,馮建國扛著從學校借來的幾十斤重的大畫幅相機設備,去了向往多年的新疆。租一輛越野車,他從北疆的喀納斯、魔鬼城,到吐魯番盆地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再到南疆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庫車的大巴扎,一直沿著絲綢之路開到帕米爾高原,尋訪塔什庫爾干的石頭城遺址。

耗時一個月,行程上萬公里,從古城遺跡、戈壁沙漠、湖泊與雷云,到具有民族風情的大巴扎、葡萄架下的茶館、高原牧場,馮建國用大畫幅相機定格了古絲綢之路上人與自然間既有強烈對比、又有和諧交融的西部景象。

1999年,馮建國決定回國,繼續(xù)將鏡頭對準祖國的山河和百姓。他認為,攝影是將自己的自然觀和美學意識定影在攝影畫面之中,是將個人對自然的理解、個人的思維方法等通過攝影圖像來體現(xiàn)的一個過程。正是基于這一理念,他決定用高品質的黑白影像去還原西部文化和精神。

2002年,馮建國再次走訪心中仰慕的青藏高原,用膠片記錄了布達拉宮的晨曦、大昭寺的朝拜、哲蚌寺的展佛、岡仁波齊的神圣、札達土林的雄渾。置身岡仁波齊,他讓自己的身心融入高原雪域的氣氛之中,體驗一種古老的文化和精神,也為自己10年來東渡西游、上下求影作一個整理和總結。

作為一名在高校講臺上深耕20年的教師,馮建國也見證了中國攝影的巨大變化。他說,新世紀以來,攝影在中國有了長足發(fā)展,從“奢侈品”走向百姓日常生活;在實用攝影之外,影像藝術市場也在逐漸成長。

對于一個專業(yè)的攝影人來說,絕不是按下快門就大功告成,而大畫幅攝影更是有著嚴格的要求和標準。從拍攝、沖洗、制作、裝裱、展覽、銷售、長久保存處理,再到收藏,高品質黑白攝影作品擁有一套獨立而完整的制作工藝流程以及市場運作體系。馮建國通過一次次講座、一堂堂授課,和朋友創(chuàng)辦專業(yè)畫廊、策劃攝影大師原作展覽等,將大畫幅攝影及高品質黑白攝影的制作流程和理念,介紹給中國攝影界。

馮建國說,與大部分人理解的實用攝影不同,大畫幅攝影是專業(yè)性、技術性要求比較高的攝影創(chuàng)作技法之一。它以寬闊的視域、精致的描寫、細膩的影調層次,能呈現(xiàn)出超越于肉眼所見的“另一個世界”。

2007年至2010年,馮建國探訪西藏村落,用大畫幅相機拍攝了500多張人物肖像——牧民、農戶、朝圣者、僧人,并嘗試用白色的背景來呈現(xiàn)青藏高原藏族百姓的淳樸和虔誠。通過不同地區(qū)高原百姓的表情、服飾、個性,來展現(xiàn)處于大變革時代高原人的滄桑感和精神面貌。

“大畫幅攝影是一種‘直接攝影’,它更接近攝影的‘原點’和‘本質’?!瘪T建國想透過這些個體的表象來展現(xiàn)凝聚在群體身上的一種文化和精神。

從馮建國的作品中,觀者既能夠感受到大畫幅攝影中黑白影像的一種純粹的表現(xiàn)力和細節(jié)的震撼力,也能感受到一名攝影家對攝影創(chuàng)作的執(zhí)著追求,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尊敬。

攝影是一種觀看世界的獨特方式。十幾年的光陰引領馮建國在中國西部留下無數(shù)執(zhí)著探索的足跡。依然是那8×10英寸一方獨特的取景框和黑白膠片,在一望無際的高原戈壁中,尋找心中一片渴望已久的綠洲。

一臺古老而又沉重的相機,和由它帶來的幾分笨拙而又充滿儀式感的觀看世界的方式,正好對應了馮建國在中國西部尋夢的心境。如今,馮建國常教導學生,“你所向往的東西就純粹地去做”。或許是帕米爾高原千年冰山的呼喚,或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遠古駝鈴的回響,還有青藏高原朝圣的腳步、誦經的吟唱……印證了他對西部的無盡向往和與大畫幅黑白攝影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