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讓生命之花在高原盛放 ——讀王昆《天邊的莫云》
來源:中國民族報 | 張俊平  2021年04月23日10:47

王昆是近年來在文壇嶄露頭角的青年作家,從祖國的海防一線到內陸邊疆,軍人出身的王昆聞令即起,動輒千里之行、數月之久,而在這不停的行走之中,一部部情感豐沛、扎實穩(wěn)健的作品也接連而出,長篇小說《天邊的莫云》即是如此誕生的。

《天邊的莫云》脫胎于作者的親身經歷,是一部反映我國醫(yī)療援藏工作的現(xiàn)實題材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王昆曾有4年時間擔任解放軍援助青海玉樹的醫(yī)療隊隊員,其間耳聞目睹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時也深入了解了我國的民族政策和扶貧政策,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藏族聚居區(qū)的發(fā)展變化有了真切直觀的認識,小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天邊的莫云》一改王昆過去那種熱烈明快、單刀直入的敘事風格,轉而為舒緩起伏、張弛有度,顯示了作者從容余裕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小說講述了東方玉音帶領解放軍醫(yī)療隊,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莫云鄉(xiāng)開展肝包蟲病篩查工作的故事。其間,援藏醫(yī)療隊隊員克服重重困難,救死扶傷,不僅贏得了牧民的尊敬與理解,也收獲了心靈的洗禮。在故事的主線之外,作者對當地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進行了細致的描摹,使得整部小說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而一些留白和“閑筆”則增加了小說的閱讀趣味,顯示了作者在敘事技法上的日臻成熟。

在敘事結構上,《天邊的莫云》以時間為經,以人物為緯,在故事的推進中讓人物次第登場,在人物性格的差異中呈現(xiàn)矛盾,讓小說在人物的悲傷與歡樂、失望與希望、誤解與和解中落幕。除東方玉音外,小說還著力塑造了格桑拉姆、洛扎曼巴、索朗央金、拉珍歐珠、次仁央宗和丹增喇嘛幾個典型人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同胞的生活樣態(tài)。藏族姑娘格桑拉姆是貫穿小說始終的人物,作為沙日塘草場的第一個大學生,本是最有可能接受現(xiàn)代醫(yī)學理念的她卻對西醫(yī)有極大的偏見,在與東方玉音的沖突中暴露出她自負又自卑的心理。但最終,東方玉音用仁心、仁術換取了格桑拉姆的理解與友情,愛的力量讓她們在沖突中和解。索朗央金則代表了藏族年輕一代對現(xiàn)代文明的理解與接受。老人次仁央宗和拉珍歐珠的不幸遭遇令人扼腕,也顯現(xiàn)出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人民健康的重要意義,提醒我們醫(yī)療援藏工作任重道遠。

《天邊的莫云》在取材上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它以獨特的地域文化為背景,立足醫(yī)療扶貧這一重大現(xiàn)實題材,因而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而王昆真實的個人經歷、對扶貧工作的深切體察以及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深情觀照,則賦予這部小說更加豐富的內涵,使其具有現(xiàn)實而普遍的意義。

小說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在于再現(xiàn)了醫(yī)療援藏工作的艱辛與偉大。東方玉音巡診的莫云鄉(xiāng),6000平方公里的草場零星散布著不足6000人,平均海拔4800米的高原雪域考驗著每個醫(yī)療隊員的生理極限。此外,牧民們囿于地域和認知上的局限,每每將小病拖成大病,大病終至于不治。喚起牧民們的生命健康意識,讓他們的生命之花在高原上盛放,是“金珠瑪米”“東方曼巴”們的使命,更是來自國家的深情關切。小說中,越來越多像老周和郭宗旺一樣的人響應國家號召,加入到援藏的隊伍中來。醫(yī)療扶貧、綠色扶貧、教育扶貧……正在形成一股合力,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催生更加富裕、健康、美麗的中國面貌,《天邊的莫云》恰恰為我們揭開了這一偉大事業(yè)的冰山一角。

小說在東方玉音身上傾注了大量筆墨,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她身上寄托了作者對生命價值和現(xiàn)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這是小說的另一重意義所在。在作者的筆下,東方玉音既是一名軍人,也是一名現(xiàn)代女性,她有堅韌的意志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也有女性獨有的細膩情感。對于她來說,高原巡診既是一次生理和意志的考驗,也是心靈接受洗禮的過程。老周、郭宗旺扎根高原,默默地奉獻自己的青春,在單調艱苦的環(huán)境中感受生命的快樂,這對于生活在繁華喧鬧、物質充盈的都市中的現(xiàn)代人來說,未嘗不是一面鏡鑒。生命的意義何在?如何在精神和物質的雙重追求中尋求一種平衡?這是東方玉音也是王昆帶給我們的問題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