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文學的所見與未見 ——第五屆中法文學論壇舉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王楊  2021年04月22日15:13
關鍵詞:中法文學論壇

在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4月21日,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和法國駐華使館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中法文學論壇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法國駐華大使羅梁出席論壇并致辭。中國作家蘇童、梁鴻、徐則臣在現代文學館現場與法國作家馬庫斯?馬爾特、瑪麗?達里厄塞克、圣地亞戈?阿米戈雷納視頻連線,圍繞“文學的所見與未見”這一主題,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文學所見證的,以及文學有待探索的。論壇開幕式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主持,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主持了作家對話環(huán)節(jié)。魯迅文學院第39屆高研班學員以及各界文學愛好者百余人參加論壇。

中法文學論壇創(chuàng)辦于2009年,已在北京、巴黎舉辦過4屆。中法兩國30多位作家先后參與論壇活動,論壇已成為中法文學界最高規(guī)格的機制性交流平臺,正如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所說,是“一座堅固的、歷久彌新的橋梁”。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致辭

鐵凝在致辭中說,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兩國作家的互訪和見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阻礙。在法國駐華使館和羅梁大使的大力支持下,第五屆中法文學論壇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接續(xù)舉辦,表明兩國文學的交流合作是持續(xù)而穩(wěn)固的。這場別樣的聚會彌足珍貴。鐵凝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以來,中法兩國人民通過各種方式相互表達慰問和支持,體現出守望相助、患難與共的中法關系的良好傳統(tǒng)。在此期間,寫作者們不曾停止精神上的遠行,中國作協(xié)、中國作家同包括法國在內的各國同行之間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系,努力適應疫情常態(tài),開展作品互譯、在線交流。鐵凝說,人類正面臨著巨大的難題甚至變革,文學在今天并非無力,恰是更被需要。好的文學喚起共同的人性,喚醒情感與智慧,使人心超越偏見和誤解,得以貼近。

談到此次論壇的主題,鐵凝表示,所有的文學創(chuàng)造都來自于對人類和世界的窺測和探索,參與著人類文明的豐富和發(fā)展。世界的不穩(wěn)定因素、空前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帶給創(chuàng)作更多的可能性。以文學所見,展現一個民族最深沉的呼吸,承載和傳達一個時代最本質的情緒、最生動的氣象;因文學未見,而求索、突破、尋找新的表達——或許是每一位真誠的寫作者周而復始的期待和使命。

法國駐華大使羅梁致辭

羅梁在致辭中表示,參加此次論壇的中法兩國作家均有作品被翻譯成了對方的語言,由此觸及到了更多的讀者群體。盡管當前跨國旅行仍然受限,但是文學作品和思想還在不斷傳播,各國作家間的交流往來也應該得到保持。羅梁由論壇的主題想到1964年12月9日在巴黎舉行的一次具有傳奇色彩和標志性意義的大討論。讓-保羅?薩特,西蒙?德?波伏娃等均受邀回答同一個問題:“文學能做什么”。波伏娃用一段具有真知灼見的話結束演講:“保留人們的人性不受技術官僚主義和官僚主義的輕視,從人的層面揭示這個世界的面貌,即那些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個體所感受到的世界面貌,我認為這就是文學的使命,也是文學之所以不可替代的原因。”羅梁說,參加論壇的作家的作品不僅是價值觀的載體,也是展示文化多樣性的窗口,更是法中兩國之間相互交流的工具。

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主持論壇開幕式

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董強主持作家對話環(huán)節(jié)

 

傳統(tǒng):冒犯還是致敬?

作家蘇童發(fā)言

“文學的所見和未見”是一個富于哲學意味的開放性的話題,指向多種可能性。在作家對話伊始,蘇童先提到法國悠久的文學傳統(tǒng)。他前不久讀完了馬庫斯?馬爾特的《男孩》,認為這是一部“冒犯傳統(tǒng)”的作品,小說用最簡潔的句子營造了最龐雜的結構,不停地將故事爆破,感覺作者在一片廢墟上探索小說的邊界,這需要勇氣,熱情和品質,他很欣賞這種對于傳統(tǒng)的“冒犯”。作家要向傳統(tǒng)致敬,但致敬并不一定是虔誠的文學姿態(tài),某種意義上,文學也需要與傳統(tǒng)決裂,需要拓展和發(fā)現。

在蘇童看來,“文學的所見與未見”是個“章魚式的問題”,觸角延伸到很多方向,并且難以抓取。他將這一問題縮小至文學范疇,即作家、觀察者與世界關系的問題,認為這并不是簡單的感官世界與情感反射的關系,作家對于外部世界的描述永遠不確定,呈現開放狀態(tài)?!皩懽髯畲蟮氖姑⒎鞘浅尸F所見,有野心的作家想要建立一條隧道,一頭是已知的所見,一頭通向未見?!蓖瑫r蘇童表示,所見與未見的另一層意思指向“命名”:你所看見的可能是未見之事物,只不過有些已經被命名。“作家的重要作用就是命名,有些作家還會對所見事物重新進行命名。”

“我的想法是正好相反”,馬庫斯?馬爾特回應蘇童關于《男孩》的評論時說,自己在創(chuàng)作是希望尋找一座橋,能連接傳統(tǒng),他提到小說中有很多對于福樓拜等經典法國作家的隱喻,“我并沒有確定主題,而在尋找一種旋律,以一種古典的方式”。但馬爾特對于“冒犯傳統(tǒng)”的閱讀感受也并不那么驚訝,“我屬于21世紀的作家,但我也會受到傳統(tǒng)文學的影響”。說到文學之所見,馬爾特說:“文學已經看見或發(fā)現了很多東西,書寫了很多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寫過了?!敝徊贿^每個作家對于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式嘗試在“神壇”上添磚加瓦。

另一種解釋:文學通達未見之光輝

作家梁鴻發(fā)言

“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釋,文學沒有固定的答案和聲音,”梁鴻從閱讀感受的角度談及自己對“所見與未見”的理解。她最近重讀了蘇童的《西瓜船》,其中半瞎的母親站在西瓜船上遙遙向鎮(zhèn)上的人們拜謝這一場景令她流淚,“這樣一個場景可能是作家的虛構,并非真實的所見,但從中可以看到人性和人生,這恰恰是文學之所見,也是文學最古老的傳統(tǒng)?!蓖瑯?,鐵凝的《哦,香雪》直到今天也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沖破封閉的清新之風,感受到時代命運之于個體的某種意義——文學之所見可能會超越某一個時代或某一種社會形態(tài)。在閱讀了阿米戈雷納的《沉默的囚徒》、瑪麗?達里厄塞克的《存在即是光輝》以及《男孩》后,梁鴻感到,“文學另一個層面的所見就是把未曾浮出歷史地表的事件抽取出來,重新建構人、世界以及對世界的某種看法”,“我們總在試圖尋找某種規(guī)律或一種解釋,但文學總是告訴我們還有另一種解釋或很多種解釋,這是文學試圖通達未見之光輝,也是每個作家為之所努力的。”

“確實從《荷馬史詩》開始,各國文學寶庫中已經對幾乎所有題材都進行了挖掘。比如中國的詩人李白、杜甫,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將人類的酸甜苦辣寫入作品?!爆旣?達里厄塞克談到了自己的父親正在彌留之際,她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接受一切,但唯一令她不能接受的是,疫情之下,她無法從法國南方去北方看望父親,父親可能在孤獨中撒手人寰?!拔視氡M一切辦法,一步步走到他的病床前。這就是現代性給人帶來的考驗?!边_里厄塞克認為,正是這種經歷,會鑄造出作家,“在這兩年,我們都經歷了以前難以想象的折磨,我們不僅承受了這種考驗,作為作家,我們要把它寫下來”。

“誤讀的根源在于未見的那部分”

作家徐則臣發(fā)言

徐則臣給大家講述了一個古董表在不同地方獲得不同價值的故事,來說明在不同語境中,每個人所見的差異。徐則臣曾問過哥倫比亞的作家如何看待加西亞?馬爾克斯,當地作家回答,馬爾克斯寫出了偉大的作品,但他更偉大之處在于以文學的方式提升了西班牙語。由此徐則臣意識到,成就了真正偉大作家的可能正是我們所未見的部分,也是一直“誤讀”的部分?!皩ξ膶W來說,恰恰是由于眾多的誤讀,才導致一個作品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而所有誤讀的根源就在于未見的那部分——不同作家所處的不同語境或文化源頭。”故事等外在的東西固然重要,但他認為,能把不同作家最終區(qū)別開來的,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才最為根本。差異性使交流有了必要和可能,“我們知道所見之外一定有未見;同時,我們在呈現未見時,內心中又都在保護它,我們要確保差異性,確保我是我,而你是你,這樣,我們才能共存”。

阿米戈雷納在《沉默的囚徒》中書寫了祖父的經歷,他并未預料到很多作家同行對于小說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呈現的經歷、寫作方式和閱讀品位的差異,讓人能更好地了解寫作的種種可能。談到主題,阿米戈雷納首先想到的是“文學已經見到了所有的事,但它所未見的也是所有的事”。他說,在《奧德賽》《伊利亞特》《紅樓夢》等經典中已經有了所有文學的存在,濃縮了整個的世界,但在喬伊斯筆下,奧德賽又以一種新的方式獲得重生?!拔膶W是一種運動,它在不斷地打開自我,也在不斷用文字來固定一些形象?!卑⒚赘昀准{在創(chuàng)作時時常感到自己說了很多,但仍有更多的在等待講述?!拔覀冊噲D在尋找一個詞,不是中文詞或者法文詞,是一個我們永遠找不到的詞,但最重要的是我們一直都在尋找?!?/p>

中國作家與法國作家在“云端”交流

在論壇尾聲,胡邦勝總結到,中法兩國都是具有深厚文學傳統(tǒng)和哲學素養(yǎng)的偉大國家,兩國作家深入交流,對于世界文明互鑒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一個擁有獨立思考、宏大視野的作家、一個愿意接納和學習其他文化的作家,更能創(chuàng)作出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認同的作品。尤其是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我們更需要溝通交流,相互尊重,增進理解?!敖裉煳覀兯闶蔷W友見面,我們期待疫情盡快結束,中法作家朋友能夠早日在線下見面,無論是在巴黎,還是在北京。”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