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井岡星火
來源:中國民族報 | 賀小林  2021年06月02日12:06

井岡山,中國革命的紅色搖籃。

90多年過去了,這耀眼的紅依然涌動在五百里井岡,慕名來到井岡山的人們成為山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走一段紅軍小路,聽一堂傳統(tǒng)教育課,向革命先烈獻一束花,吃一頓紅軍套餐,看一場紅色歌舞,學唱一首紅軍歌謠……”

井岡山是革命精神的大熔爐,也是理想信念的新高地。在井岡山上感悟斗爭歲月、緬懷革命先烈時,很多井岡山老紅軍的動人故事,成為百年黨史最好的詮釋。

開國上將李聚奎,參加平江起義后上井岡山時曾堅定地表示:“我這一輩子跟黨是跟定了,黨讓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從此,無論多么艱難困苦,他都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對黨的誓言。李聚奎上將去世后,為子女留下了兩件遺物:一件是他親手抄錄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共抄了5份,給5個子女每人一份;另一件是他親筆寫的“八十自勉”:“縱然給我更大的權力,我也決不以權謀私;縱然給我更多的金錢,我也決不丟掉艱苦奮斗;縱然讓我再活80歲,我也決不止步不前?!?/p>

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始人之一滕代遠,他的長子滕久翔從小就被留在家鄉(xiāng),聽說自己的父親在北京當了鐵道部部長,就千里迢迢來到北京探望,期望父親給自己在北京安排工作,改變家里的困境。滕代遠卻勸說兒子回家,說:“按父子情分,我應該在北京為你找個事做。但我們是共產黨的干部,只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絕沒有以職權謀私利的權力,部長更不能例外。再說,你在老家上有祖母,下又有孩子,你不能把這副擔子交給當?shù)卣腿嗣癜?!你應該回去?!?/p>

井岡山時期曾任紅四軍軍需處文書的開國中將譚冠三,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十八軍政委帶兵進藏。他和夫人李光明在進軍西藏之前,先后把幼小的女兒和出生才7天的幼子送給了內地老鄉(xiāng)。雖然后來這兩個孩子都找到了,但譚冠三還是堅持讓孩子留在農村,讓他們安心當一輩子農民。

參加過井岡山保衛(wèi)戰(zhàn)的王政柱將軍,他的母親在送走兒子參軍后,每天都會蹚過村前冰冷的小河,站在村口翹首盼望兒子回來,母親的身影成了鄉(xiāng)親們腦海中對村口最為熟悉的記憶。思兒心切時,母親常一個人拄著木棍沿著有部隊行軍的方向,在彌漫硝煙中沿途打聽、尋找自己的兒子。遺憾的是,老人家直到去世也沒見到朝思暮想的兒子回來。新中國成立后,王政柱急著回家見母親,堂兄把他帶到了一座土墳前。見到母親的遺像,王政柱雙手刨著墳堆,指甲滲著鮮血,泣不成聲。

井岡山老紅軍的情操和信仰,高尚而堅定,令人欽佩,感人至深。

1998年6月21日,擔任過小井紅軍醫(yī)院黨總支書記的曾志,走完了87年的生命歷程。家人在整理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許多個泛黃的工資袋,袋里裝著曾志每月省吃儉用余下的工資,這樣的工資袋一共有87個。曾志在遺囑中要求女兒陶斯亮把錢連同工資袋都交給中組部老干局黨組織,并轉告組織:“這都是我的辛苦錢,每一筆都是清白的。”

曾志在遺囑《我生命熄滅時的交代》里這樣寫到:“死后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在家里設靈堂;京外家里人不要來奔喪;北京的任何戰(zhàn)友都不要通知打攪;遺體送醫(y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塊大石頭下。絕不要搞什么儀式,靜悄悄的,3個月后再發(fā)訃告,只登消息,不要寫簡歷生平。我想這樣做才是真正做到節(jié)約不鋪張。”“人死了,本人什么都不知道,親友戰(zhàn)友們來悼念,對后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和忙碌,讓我死后做一名徹底的喪事改革者……”這是曾志去世前對生命的最后交代,也是曾志一生為黨、兩袖清風的最好注解。

曾志去世后,家人遵其遺愿,將她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井岡山小井村的一棵樹下,沒有立墓碑,只在樹旁的一塊石頭上鐫刻“魂歸井岡”四個字,記錄曾志追求崇高又甘于平凡的一生;記錄曾志從轟轟烈烈開始,又以平平淡淡回歸的歷程。

井岡山的前輩們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偉大和崇高的意義,給予我們榜樣的力量,觸動著我們的心靈。

觸動人心的還有遍布井岡山的革命遺址和紅色文物。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份份珍貴的文件,一件件斑駁的武器……忠實地記載著當年血與火的崢嶸歲月。

秋收起義時,井岡山下的北田村農民賀頁朵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他以榨油職業(yè)為掩護,從事黨的秘密工作,為紅軍搜集情報。無論斗爭多么殘酷、環(huán)境多么險惡,他都勇敢地站在斗爭的第一線,用實際行動履行著自己的入黨誓言。

1931年1月25日,賀頁朵秘密加入黨組織時,就著微弱的桐油燈光,在一塊紅布上寫下入黨誓詞:犧牲個人,嚴守秘密,階級斗爭,努力革命,服從黨紀,永不叛黨。紅布右方邊沿落款:“地點北田村 中國共產黨員賀頁朵”字樣。賀頁朵識字不多,在這張布質的入黨誓詞里,24個字中就有6個別字,但這份誓詞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忠誠和信念。這份飽經(jīng)血與火洗禮的入黨誓詞后來珍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今已并入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井岡山時期保存的珍貴黨證。

1956年,謝覺哉參觀中國革命博物館時,在了解這份入黨誓詞的來龍去脈后,專門為此撰寫了一篇題為《一個農民的入黨宣誓書》觀后感,并收錄進自己的《不惑集》中。他在文中說:“這是一位農民同志的入黨書,不用說,這位賀同志在艱苦的革命斗爭中經(jīng)歷過嚴峻的考驗。賀同志在寫這張布質的入黨宣誓書時,不是照著底稿寫的,而是記述了這幾句話,他雖然寫了一些別字,這些別字并不減少它陳列在革命博物館的意義。相反,使人感到它忠實可愛可貴。”

其實,賀頁朵也知道這份入黨誓詞如果落在敵人手里,定然有生命危險,但他沒有畏懼,這也就是千千萬萬像賀頁朵一樣的共產黨員對黨的革命綱領的認同和堅定的信仰。

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吊唁大廳四周的墻面上,鐫刻著井岡山革命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英名錄。這些英烈,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時深情地說:“回想過去那段崢嶸歲月,我們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們永遠懷念他們、牢記他們,傳承好他們的紅色基因?!?/p>

井岡兒女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砥礪前行。2017年,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實現(xiàn)脫貧摘帽。

如今的井岡山已是“到處鶯歌燕舞”,擘畫出新時代“舊貌變新顏”的光明前景。井岡山奏響一曲綠的旋律,萬頃翠竹是躍動的音符。在小井村,當年紅軍醫(yī)院100多位來不及轉移的紅軍傷病員壯烈犧牲的地方,如今生長著一片蔥郁挺拔的井岡竹。井岡翠竹仿佛在這里承載烈士的囑托,在這里延續(xù)不屈的生命。綿亙起伏的井岡竹宛似千頃碧濤,漫山遍野,迎風搖曳婆娑,它們詮釋著井岡山精神,也展現(xiàn)著今天綠色井岡的美麗畫卷。

樹是山的盛裝,湖為山的明眸。井岡山下的井岡湖、挹翠湖,為井岡山倍添生機和情致;茨坪城車水馬龍,樓宇林立,山水園林,讓前來井岡山的游客深深感受到綠色井岡的美好,這些連同茨坪北巖峰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定格成新時代井岡山飛翔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