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真情書寫民族大愛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 汪政   2021年12月07日08:11

《草原額吉》(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是一部兒童歷史小說,它是以中國當代史上著名的“三千孤兒入內蒙”事件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

從立德樹人的角度說,少年兒童應該知道歷史,從小培養(yǎng)起對國家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意識。通過《草原額吉》的創(chuàng)作可以看出,面對同樣的題材,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處理的區(qū)別。兒童文學對重大題材不一定要全景式的敘述,在主題上也應有所揖讓選擇,它應該選擇適合兒童閱讀和接受的部分。我相信,《草原額吉》的創(chuàng)作者、兒童文學作家張琳一定做了大量的實地采訪,查閱了很多資料,也一定為如何選取角度、確立主題、剪裁內容頗費躊躇。經(jīng)過再三思考后,作家將故事定格從進入草原的兒童到青年這一時段,而且,就這一時段的表現(xiàn)而言,在敘事密度上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前松后緊,前詳后略,將重點放在了前面。

這樣的構思顯然是從兒童的認識與情感出發(fā)的,接觸到這樣的事件,孩子們本能的反應就是,這些當年和自己一樣大,甚至比自己還小的小朋友從南方到千里之外的塞北,他們怎么適應的?他們想家嗎?他們吃得慣蒙古族的食品嗎……當然,他們也有好奇,會想象南方的孩子到了內蒙古,一定會對蒙古包感到驚訝,原來這里的人住的是這樣的房子呀!那兒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他們會遇到狼群嗎……在那兒,他們看到了真正的“風吹草低見牛羊”,他們會去學騎射、學摔跤、學拉馬頭琴嗎……孩子們的關注就是兒童文學的目標,孩子們的疑問就是兒童文學寫作的出發(fā)點,孩子們的想象就是兒童文學創(chuàng)造的動力。

正是基于這樣的藝術考慮,作品以上海孤兒院的小谷、娜仁花等孩子為視點,講述了一個愛心接力的故事。為了照顧好這批遠方到來的孩子,內蒙古特地培訓了一批保育員。作品塑造了托婭、高娃、其其格等保育員的形象,在托婭身上著墨尤其多。幾年之后,已經(jīng)適應了內蒙古生活、身體也變得強壯起來的孩子們被不同的家庭分別認領,孩子們終于在內蒙古有了自己的新家。從陌生、害怕甚至排斥到融入新家庭、新生活,這群“國家的孩子”不僅完成了身份的轉變,更完成了情感的轉變。

作品始終扣住幾個孩子特別是小谷也就是后來的巴圖這條線,圍繞這個愛心接力的主線構思敘述、結撰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巴圖成長的過程,刻畫了巴圖鮮明的個性特征,特別是他富于變化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是托婭無微不至的關心溫暖了他,化解了他心中的結。而一旦化解心結,這個倔強的孩子仿佛一夜長大,不管是在蒙古包保育院,還是在收養(yǎng)他的阿古達木家,巴圖都在努力融入新的環(huán)境,學習知識,學習生活,從內心深處感激這個新的世界,感恩那些為他的成長付出的人們。

作品并不是平鋪直敘,作者準確地把握住了幾個關鍵的點,把讀者的眼光聚焦到孩子們的成長,然后將它們化成具體可感的故事,同時輔助幾個大的情節(jié)與場面,從而使這一特殊題材有了可讀性和抓人的力量。再加上對草原大美的描寫,那些自帶詩意的民族風情畫,悠揚的馬頭琴曲、逼真而又帶有裝飾性的剪紙和反復出現(xiàn)的蒙古民歌,讓作品具有了特殊的美感。

真心希望孩子們好好讀讀這本書,它給我們講述了危急關頭見真情的故事、奉獻與犧牲的故事。一個大愛的故事,一個民族團結的故事,一個“國家的孩子”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