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鄉(xiāng)愁與傳承交織出的感人樂章 ——讀謝華良長篇小說《秧歌湖》
來源:文藝報 | 馬光復  2022年03月14日11:44

謝華良的長篇小說《秧歌湖》的故事背景是東北平原上的一個秧歌湖,湖旁有一個村屯的名字叫作“秧歌屯兒”,屯兒里人都喜歡扭秧歌。秧歌湖馬上要被開發(fā),秧歌屯兒也隨之要搬遷了。暑假期間,屯兒里的小學生“秧歌”拒絕到父母打工的城市里補習功課,并且想辦法讓也在上小學的堂兄“英淘”回來。以此為契機,開始了一段他們極其難忘的“鄉(xiāng)愁”記憶,也是一段既質(zhì)樸又滿懷期望的新舊交替的生活,是一次了解過去、傳承古老精神文明、繼承老一輩優(yōu)秀品德和展望未來的重要經(jīng)歷。

秧歌屯不負盛名,在屯兒里的空場上,每天晚上都會有人聚集起來,扭起秧歌。同時,這也是屯兒里成人和孩子們唱歌聊天玩耍的場合,有能歌善舞的女孩秧歌,有回歸故里探尋鄉(xiāng)愁、善于思考的男孩英淘,有他們的爺爺奶奶、二爺二奶,還有坐在輪椅上的球王和張木匠、撒丫子就跑的男孩“飛毛腿”,以及王大喇叭、張二喇叭、沈半瘋、賣店的三嬸,跟在二爺身邊的狗“奶茶”和“四眼”,還有管敲鐘但不姓鐘的鐘老師、會編織草帽的球王、有一匹巧奪天工的“白龍馬”的太爺爺……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編織起秧歌湖的生動故事。

秧歌是勞動人民長期創(chuàng)造積累的藝術(shù)財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nóng)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guān),并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了農(nóng)歌、菱歌、民間武術(shù)、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作為一項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shù),它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有近千年的歷史。它存在至今,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歌舞形式,更是我國眾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樣式中的一張名片、一個標識。秧歌既具有表演性,也具有自娛性,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fā)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農(nóng)村脫貧和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文化環(huán)境隨之發(fā)生變化的今天,重視秧歌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作家在書里賦予了秧歌更多更豐富的內(nèi)涵,那就是它表現(xiàn)著人民的心聲,淳樸的民風,以及東北大地上幾千年來發(fā)生并傳承著的歷史與文化。所以,我們讀到“秧歌屯兒”“秧歌湖”“秧歌”的時候,會深深體會到其中具有的那種象征意義。這種象征意義,不僅深化了小說的主題,也豐富了我們的聯(lián)想,更加強了作品內(nèi)容的厚重感。

《秧歌湖》的作者對于他書寫的東北農(nóng)村非常熟悉,從山川河流到森林草原,從莊稼地到瓜果蔬菜,從人文地理到風俗習慣,從老人到孩童,從大的環(huán)境到家庭宅院,都做了十分生動的描寫與刻畫。小說以塑造典型人物為主,圍繞人物再寫出人物的故事。比如,第一章的核心人物是秧歌,第二章是奶奶和球王,第三章是英淘,第四章是二爺,第五章是爺爺和奶奶,第六章是鐘老師,第七章是張木匠和球王,第八章是老太爺,第九章是太奶奶。這種一個章節(jié)突出一兩個人物以及他們的故事的寫法,猶如畫家舉辦一次畫展,每一幅畫都有一個自己的畫面,把整個一幅幅畫面連接起來,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反映生活的總面貌、總思想、總主題的展現(xiàn)。這樣的書寫與處理作品結(jié)構(gòu)的方式能更加突出人物典型形象,故事節(jié)奏均衡發(fā)展,也具有更高的清晰度,不易混淆,不受干擾,能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加強小說具有的真實性,當然也就更加能打動人心。

一部能讓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親近甚至喜愛的小說,特別是一部比較長的文學作品,必須要有一個打動人心的生動故事、完整的小說結(jié)構(gòu)和框架、真實而生動的細節(jié),需要有能夠站立起來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藝術(shù)形象,以及流暢和精美的語言。在這些方面,小說《秧歌湖》都完成得非常出色。讀者要看的是人物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和故事細節(jié),人物不僅要相對集中,還要貫穿始終?!堆砀韬冯m然每個章節(jié)都有一兩個中心人物,但是從故事整體視角看,明線和暗線里都有兩個人物的影子,那就是小說的主人公秧歌和英淘。這種角度的處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處理得當,那就好似如魚得水;如果處理得不好,那就變成了黏不成團的夾生飯。應當說,本書作者做了精心的準備與編排,他把主角與配角、虛寫與實寫,處理得恰到好處。

小說的男主人公英淘和女主人公秧歌是堂兄妹,從小一起長大,前者有思想有見解,是個小小男子漢的典型形象,后者是一個活潑的能歌善舞的小女生。兩個人在書中的經(jīng)歷既相同又有差異,性格互補。在秧歌屯他們兩個人猶如初升的太陽,代表著年輕、未來和希望。這不僅僅從長輩們的目光中得到驗證,他們的言行舉止也是如此。爺爺奶奶和他們的父母,都寄希望于他們,越變越好的秧歌湖和秧歌屯要靠他們?nèi)ソㄔO(shè),未來的美好世界屬于他們。再比如二爺給英淘做了一個“藍色的風箏,和天空一樣的顏色,和秧歌湖一樣的顏色。英淘明白了:二爺是希望他向高處走,向遠處奔,往藍天上飛……”再比如說,鐘老師說的話:“英淘,你知道嗎?我給你起名叫‘英淘’,一是希望你的才能和智慧過人,也就是‘英’;二是希望你能經(jīng)受住淘洗和磨煉,也就是‘淘’。二者兼具,才成大器。你從小就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要學會承擔,學會成長,學會超越自我!”在《秧歌湖》小說里有眾多人物,作家環(huán)繞英淘和秧歌塑造了秧歌屯的人物群像。為了突出小說里的“鄉(xiāng)愁”與“傳承”主線的語境書寫,作家把這一群像大體上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秧歌和英淘是秧歌湖的新人,二是爺爺、奶奶、鐘老師、二爺、球王等秧歌湖的堅守者,三是代表秧歌湖的傳統(tǒng)和根的太爺太奶。三個層次互相交融,互為因果,互相推進,交錯變革中交織出了一曲感人的金色樂章,在天地人間回響,敲擊和震撼著我們的靈魂。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的秧歌,以及與秧歌相關(guān)聯(lián)的秧歌湖、秧歌屯的民間風俗習慣、地理歷史及人文精神,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zhì)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nèi)涵博大。它是鄉(xiāng)愁,也是記憶,更是希望。這是需要我們?nèi)チ私狻⑼诰?、傳承、發(fā)揚的,這一重要思想正是小說的主題。小主人公英淘給父母打電話時說的話,擲地有聲地表達了這一觀念:“現(xiàn)在我替太爺太奶、爺爺奶奶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還是爺爺奶奶、太爺、太奶的子孫嗎?你們進了城里就學會了忘本嗎?太爺太奶整天念叨鐵蛋子,你們的耳朵和臉蛋子不發(fā)燒嗎?”

小說的這一主題發(fā)展到結(jié)尾部分,作家把內(nèi)容和情節(jié)推向了高潮。那是秧歌屯的男女老少聚集在秧歌湖旁舉行的“祭湖”儀式。英淘突然意識到這里的每個人、每個物、每件事都在告訴她不要“忘本”,秧歌湖水融入秧歌屯兒人的血液里,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底色?!凹篮遍_始了,念完鐘老師寫的《敬湖文》后,爺爺和二爺就上前扶著太奶,太奶表情肅穆,高高揚起兩把硬幣,拋向湖面:“笸籮泡子秧歌湖啊,我們身上流淌著你的血啊,我,今天來敬你啊,愿你水波浩蕩,愿你保佑眾生靈萬代平安……”在場的人高揚雙臂,呼啦一下俯下身,面對眼前的秧歌湖,跪了下去。英淘感到自己臉上癢酥酥的。他沒有去擦眼淚,而是隨著前面的人們又一次俯下身去,額頭著地有聲。他直起腰時,朦朧中看到了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湖,水鳥盤旋,水草豐茂,水面澄澈遼遠,岸邊樓房鱗次櫛比,水上大船小舟自由穿梭,正承接著古今和未來。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著輝煌的精神文明和節(jié)俗文化傳統(tǒng)。在當今多元化的大文化環(huán)境中,我們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似乎在漸行漸遠,似乎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和記憶,這是最大的悲哀。不能小看成年人與孩子們的鄉(xiāng)愁,更不能忽視民族精神的傳承。它們中間蘊含著深深的愛家、愛家鄉(xiāng)、愛人民、愛國主義的精神,蘊含著對后代的純樸、忠誠、友愛、孝心、誠信等傳統(tǒng)教育思想與以善為本的理念,這不是我們今天應當重視和大力弘揚和傳承的寶貴遺產(chǎn)嗎?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用生動、活潑、形象的文學樣式講好中國故事,講清楚、宣傳好這一道理。去年,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共產(chǎn)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歷史告訴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要繼承傳統(tǒng),做好過去、今天與未來的銜接傳承,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小說《秧歌湖》就是一次很棒、很有益、很成功的嘗試。所以,這部小說具有獨特的閱讀意義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