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王彬散文研究主持人語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徐 可  2022年03月29日15:29
關鍵詞:王彬

徐 可

今天,一批實力派作家、批評家集中“圍觀”王彬先生的散文,七嘴八舌,不亦樂乎。

首先,大家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一個共識:王彬先生是一位優(yōu)秀的學者,同時又是一位優(yōu)秀的散文家。在當下浩浩蕩蕩的散文創(chuàng)作隊伍中,這是非常難得的。郭艷指出:作為學者,他具有非常精深的國學修養(yǎng), 同時他特別倡導理論為社會現(xiàn)實服務,致力于北京文化建設和文物保護工作。作為散文家,他勤于寫作,發(fā)表、出版了大量的散文作品。王冰也指出:作為學者,他的學養(yǎng)深厚而研究獨到,總能在扎實、嚴謹、精細之中獨辟蹊徑,選取一個獨特的充滿智慧的角度,去挖掘一口學術的深井,平心靜氣地打探開掘。作為散文家,他的散文闊大而縱深,飽滿而自由,既能伸至歷史深處,又能接近當下市井生活, 是其內(nèi)心光線在文字中透射的景象。

基于以上雙重身份,王彬先生的散文呈現(xiàn)出學者散文或曰文人散文的特質(zhì)。正如安黎所言,王彬的散文,深得中國傳統(tǒng)敘事語言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屬性和濃郁的人文情懷。對于這一點,我特別認同,也特別贊賞。在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我一向認同香港作家董橋的一句話:“散文須學、須識、須情,合之乃得Alfred North Whitehead(阿爾佛雷德?諾斯?懷特海德,二十世紀英國數(shù)學家、哲學家)所謂‘深遠如哲學之天地,高華如藝術之境界’?!蔽以?jīng)在《呼喚散文的古典美》一文中,將中華散文古典美的內(nèi)核,歸結為有學、有識、有情。前幾年,著名學者柳鳴九先生曾經(jīng)發(fā)出對于“學者散文”的呼喚。我認為,王彬先生的散文,的確是有學、有識、有情的學者散文。他的散文具有豐厚的知識積累,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具有深沉的人文情懷。

幾位學者還從不同視角談到了王彬散文的一些藝術特點。張清華把王彬散文比喻為一座豐潤葳蕤和曲徑通幽的花園,這里有一蹊花徑,百斛流泉,有無數(shù)深遠隱秘的“交叉小徑”,在每一細枝末節(jié)處,都有耐人的風景。這是前引董橋語中“高華如藝術之境界”的生動呈現(xiàn)??坐Q從王彬散文對植物、動物、人物的描寫,發(fā)掘其心靈深處對大自然的無限依戀情感和對生命的最為獨特的理解。石華鵬認為,王彬先生的散文,其特質(zhì)與風格靠近周作人的沖淡美文,同時也有對學者散文甚至整個散文寫作的某種突圍努力。王彬散文在承續(xù)學者散文優(yōu)勢長處時,有意思地讓散文“柔”起來,增加感性部分,更加突出作者個性與文學性。他的語言趨向俗白,簡潔,純凈,但又不失文言的那種古雅,遒勁。王劍冰特別提到了《故園的女人與花朵》,這篇散文剛一發(fā)表也引起了我的關注,我還寫過一篇讀后感。魯迅的原配朱安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王彬卻從另一個角度,為我們展示了朱安優(yōu)雅的品質(zhì)與格局。楊碧薇認為,王彬散文里有“三變”:一是古今觀念之變;二是現(xiàn)代/當代自身小傳統(tǒng)之變;三是寫作手法之變。作者對現(xiàn)代性的切身體驗、對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分的充分汲取,共同催發(fā)了此“三變”。這種變化帶動了漢語散文文體的轉(zhuǎn)型,或也預示了下一個階段的散文走勢。張高峰注意到,王彬散文在舒卷自如中透出渾厚沉郁之美,深含傳統(tǒng)文學氣韻,這與他自覺取法杜詩詩史品格的追求密切相關,而于所思之中呈現(xiàn)出縱深遼闊的審美氣象。秦嶺認為,王彬散文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思辨的文字解構歲月厚重而綿長的回聲,特別是作品中的歷史觀、生命觀和濃郁的人文意識,使他的散文擁有了追索古今、反思社會的高地與疆界。他對世相和事物的觀察角度,則讓文本顯得宏闊與幽微兼蓄,直抵生活萬象的斑駁與本相。

王彬先生的散文是中國散文界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存在,各位學者從不同角度予以研討與闡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王彬散文的特質(zhì)與貢獻,對于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王彬散文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徐可,江蘇如皋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啟功研究會理事,編審,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著譯有《仁者啟功》《人間圣境》《背著故鄉(xiāng)去遠行》《三更有夢書當枕》《寫在文學邊上》《湯姆?索亞歷險記》《六個恐怖的故事》《熱水河》等。曾獲中國新聞獎、全國人大好新聞獎、全國政協(xié)好新聞獎、中國報人散文獎、豐子愷散文獎、百花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