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他們的山海情
來源:光明日報 | 林秀美 小島  2022年04月06日08:12

【中國故事·時代楷模】

時隔25年,寧夏人永遠也忘不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第一次到寧夏固原考察的情形。

這一次考察,可謂意義重大,那份《閩寧對口扶貧協(xié)作第二次聯(lián)席會議紀要及五項具體事項》簽訂后,掀開了福建援寧扶貧之路。

一晃25年過去。25載,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個春夏秋冬,福建和寧夏的干部群眾一道,用真情和汗水在那片曾經(jīng)偏遠貧瘠的土地上,為寧夏的脫貧與發(fā)展,默默奉獻著青春、汗水、熱血。他們用超乎尋常的毅力、腳踏實地的行動和愛民為民的情懷,在寧夏這片土地上樹立起永恒的豐碑。

一批批援寧隊伍從福建走出,推動閩寧協(xié)作從最初的單向輸出到如今的互利共贏,一個個扶貧機制從探索到成熟推廣,走出一條具有典范意義的扶貧協(xié)作道路。

一個個名字,一個個故事,一首首歌,寫下無私,寫下豐碑。

退休15年,她手機通訊錄中儲存最多的仍是寧夏的號碼

作為援寧第一批負責人,林月嬋清晰記得,第一次帶領考察組踏上西海固這片土地,是在1997年3月。

“以前聽說那里的百姓苦,百姓難,走一趟,才真正知道啥叫寧夏之苦,苦啊,苦得叫你心發(fā)痛,眼淚忍不住往下流!”

孩子上課的教室沒有門,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jīng)]有教室,老師在沙地上用樹枝教寫字;為了賣出自家種的土豆,衣衫破舊的農(nóng)民冒著寒風,深夜便開始在加工廠門前排起長隊;水是咸的,一點點水都要從很遠的地方挑來,沒有水洗澡……

一幕一幕,刻在林月嬋心里,讓她幾度哽咽。扶貧,扶百姓之苦,扶百姓之難。

回到福建,林月嬋把西海固的難,向領導作了匯報?!拔覀円欢ㄒ獛??!彼玫搅藞远ǖ幕貜?。

1997年4月,福建黨政代表團赴寧夏開展為期六天的考察工作。其間召開閩寧對口扶貧協(xié)作第二次聯(lián)席會議,確定今后每年召開一次聯(lián)席會議,建立福建區(qū)市與寧夏貧困縣結對幫扶機制,設立幫扶基金,派遣掛職干部。

從那時開始,寧夏“與大海結親”,開始寫下海一般的深情,寫下海一般豐饒與美麗的希望。

這一邁步,一晃就是25年??蓪嶋H上,25年前的福建經(jīng)濟總量并不高,資金有限,又該如何破解這重重困難,進行有效幫扶?

林月嬋是要么不做,一做就要做好的人。她琢磨:既然是對口幫扶,那就得兩個省區(qū)之間的有關部門,比如農(nóng)業(yè)、工業(yè)、科技、教育、衛(wèi)生、交通等部門之間深入了解,才能細化好對口幫扶。

幫扶,資金當然是第一位?!捌鋵崳粌H僅是資金的問題,關鍵是拿到資金后做什么、怎么做。”林月嬋說,“我們給寧夏的扶貧資金不算多,為什么寧夏人老是記得福建的好?就是因為我們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我們打的是組合拳。”

勞務輸出,一開始就被當成增收和轉移勞動力的“鐵桿莊稼”。但對未知世界的害怕,卻讓當?shù)厝瞬辉赋鲞h門。

心細如絲的林月嬋,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安排得細致周到。福建工廠里有遵照回族習俗的食宿,還有專門負責關照這些務工人員的“老鄉(xiāng)管理員”。她到廠里看望這些打工女孩子的次數(shù),更是多到數(shù)不清。

為解決“一方水土養(yǎng)不了一方人”的問題,1997年7月,兩省區(qū)共建的閩寧村奠基,林月嬋專程前往。如今,這個移民村落已升格為生機勃勃的閩寧鎮(zhèn),被視為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的樣本。

如何不完全依賴財政,調(diào)動起每一支力量,特別是民營企業(yè)家和市場的力量?

銀川街頭,的士司機隨口一句“我還給你們福建老板開過專車”的話,讓林月嬋上了心?!叭绻苈?lián)系上,請告訴他們,家鄉(xiāng)來了親人,請他們到我住的酒店房間來坐坐?!碑斕?,那位樸實的的士司機一口氣請來了40多位閩商。

閩商協(xié)會很快成立了,林月嬋還專門請寧夏的一名干部來當秘書長。如今,在寧閩籍企業(yè)、商戶達5700多家,8萬多名閩籍人員在寧從業(yè)。

教育、衛(wèi)生、民政等部門也陸續(xù)加入。多年來,福建社會各界在援建希望學校、科技扶貧、支醫(yī)支教、資助貧困學生、救助困難群眾、旅游扶貧、文化交流等領域開展了持續(xù)的幫扶協(xié)作。

從第一次踏上寧夏土地,到2007年退休,林月嬋先后到寧夏40多次,當?shù)厝擞H熱地喚她“林大姐”。至今,她手機通訊錄中儲存最多的仍是寧夏的號碼,寧夏人早已認下林月嬋是“寧夏的女兒”。

從“移民吊莊”到“坡改梯”,從“井窖建設”到“勞務輸出”,從“菌草推廣”到“招商引資”,從“聯(lián)辦醫(yī)院”到“援建學?!薄粋€個福建援寧項目,都凝聚著林月嬋的心血。

“只要用心、用情,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兒,辦法就會一個個浮出來。”林月嬋說,閩寧幫扶機制是用“心”建起來的。

退休后,林月嬋被聘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政府顧問,繼續(xù)為兩省協(xié)作互助貢獻力量。2016年,閩寧對口協(xié)作20年之際,不顧年邁多病、行動不便,她受邀和歷任援寧干部代表返寧考察,親眼看到了那里脫胎換骨的變化。

“我自己只承擔了一小部分工作,但也感到很幸福。我向寧夏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我盡力了,黨交給我的任務完成了?!眳⒓友胍晻r代楷模發(fā)布廳節(jié)目錄制時,在位于福州的分會場,林月嬋這樣總結自己與2000多公里外的那片土地的深厚情緣。

鄉(xiāng)親們說:“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

1986年,林占熺用野生草本植物替代椴木栽培食用菌成功,“菌草”也由此誕生。菌草,即可用來培養(yǎng)食用或藥用菌的草本植物。今天,菌草應用的范圍已遠超字面含義,在脫貧、治沙、畜牧、制板材、造紙、發(fā)電等可持續(xù)發(fā)展前沿釋放出巨大潛力。菌草技術還作為援外項目,架起一座座中國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友誼橋梁。

“菌草”,讓林占熺走上一條科技扶貧之路。

1997年,菌草技術被福建省列為對口幫扶協(xié)作項目。一接到任務,林占熺馬上率領菌草技術扶貧專家組帶著菌種和菌草草種,直奔寧夏固原地區(qū)彭陽縣。

他還記得,出發(fā)前他和助手跑到學校小賣部要了6個裝肥皂的紙箱,裝入菌草草種。當天到達彭陽縣已是夜里10點多鐘,顧不上吃飯,他立刻打著手電去察看當?shù)氐母G洞是否適合種菇。彭陽縣的窯洞保溫保濕好,溫差小,但通氣不好。林占熺建議,窯洞頂上開個天窗就能行。

彭陽縣的農(nóng)民一年四季都以大豆、玉米為主食,蔬菜很少上桌,更沒見過蘑菇。聽說能用廢棄的玉米秸稈種出蘑菇,都不信。

扶貧干部也不信。一位駐扎寧夏的福建扶貧干部對林占熺說:這里是寧夏,不是福建!這里“天上沒飛鳥,風吹石頭跑”,搞什么菌草?見林占熺不為所動,他說:教授我跟你說啊,我是福建人,你不要弄得我沒臉回去。

林占熺帶隊駐村工作,有時還住在菇棚里,以便夜間起來檢查菇房的溫度變化。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籌備,他辦起了培訓班,首期培訓班學員218個人,有當?shù)馗刹?、技術人員,還有思想較解放的農(nóng)戶。培訓班過后,當?shù)靥暨x了27戶農(nóng)戶,利用廢棄的窯洞和簡易菇棚用玉米稈和小麥稈栽培蘑菇。

一個個難題被攻克,半年后,用作物秸稈栽培香菇、平菇、雙孢蘑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27個示范戶平均收入超過2000元,其中小岔溝村一示范戶50平方米菇房栽培平菇的收入超過他種植27畝小麥的收入,參加食用菌生產(chǎn)的示范農(nóng)戶當年收入翻了一番多。

菌草技術扶貧在寧夏取得顯著成效。到2007年,全區(qū)1.75萬戶參與菌草生產(chǎn),興建菇棚1.75萬個,創(chuàng)產(chǎn)值近億元,菇農(nóng)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業(yè)成為閩寧對口扶貧的一個重要產(chǎn)業(yè),一大批農(nóng)戶通過發(fā)展菌草生產(chǎn)告別貧困。

在發(fā)展菌草菇的同時,他們在閩寧村和彭陽縣兩個基地開展菌草種植,也獲得突破。閩寧村種植菌草畝產(chǎn)鮮草達10噸,是當?shù)厍噘A玉米產(chǎn)量的兩倍以上。鄉(xiāng)親們說:“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

林占熺的大女兒林冬梅,福建農(nóng)林大學國家菌草中心主任。自父親踏上這片土地,她也扛起父親援寧的事業(yè)。父女成為同事,更是戰(zhàn)友。

一棵棵菌草,如今綿延在寧夏大地上,成為希望之草,幸福之草。

這些年,每次回福建,孩子們總是從宿舍一直排到校門口送她

教育對口幫扶工作,是閩寧協(xié)作的重要內(nèi)容,每年從福建派出的支教老師比幫扶干部還要多。莆田海峽職業(yè)中專學校的英語老師楊明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楊明到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和隆德縣支教,一去就是七年。

楊明還清晰記得剛到西吉時,鼻子流血、頭暈失眠、皮膚干燥發(fā)癢,水土不服之苦讓她終生難忘。

但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而淳樸的笑臉,那面對貧困卻從不放棄希望的眼神,讓她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了下來。她覺得,能夠在自己生命最美好的時期,連續(xù)七年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芳華,是她一生最值得驕傲的選擇。

楊明剛到西吉支教,班上就有一名男生接連幾天沒來上課。她家訪后才知道,孩子的媽媽離家出走,爸爸身體不好,家里負擔不起學費和生活費,他因此萌生輟學念頭。她立即向有關領導匯報,落實捐資助學事宜,幫助孩子堅持上學。

這件事讓她深有感觸。寒假回鄉(xiāng),她積極對接莆田市教育局、學校和閩籍企業(yè)家捐款,這幾年陸陸續(xù)續(xù)募集53萬元,用于幫助西吉貧困學生。

教書育人是一份需要長期堅守的事業(yè)。這七年,楊明一邊教學一邊摸索,平時教學當中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能力,使他們告別“啞巴英語”,逐漸成為口語達人。她還探索出適合這里孩子的英語“分層教學”法,完成了《構建農(nóng)村中學英語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榮獲固原市第一屆基礎教育教學課題研究一等獎,在提高當?shù)赝瑢W英語成績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學水平。

楊明老師支教幾年,先后帶了400多名學生,共有200多名學生考上大學。

這些年,每次寒暑假回福建,孩子們總是從宿舍一直排到校門口送她。一聲聲“老師萬歲”,呼喚著,吶喊著,綿延著希望,回蕩在楊明的心里,直到永遠。

他暗下決心,為這里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yī)療團隊

在固原市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有這么一群人,不遠千里來到這里,為醫(yī)療事業(yè)默默奉獻著。

許元騰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2016年8月2日,作為第五批援寧醫(yī)療隊隊長,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yī)師許元騰抵達固原市原州區(qū)人民醫(yī)院,開展為期半年的對口幫扶工作。

一到固原,來不及休息,許元騰就立馬制定幫扶方案。他帶頭堅持每周三天門診、三天病房查房手術,指導科室醫(yī)師開展規(guī)范的臨床診療,著力解決臨床工作中如何減少醫(yī)療差錯、降低診療風險、預防醫(yī)療糾紛等問題,積極挖掘原州區(qū)醫(yī)院現(xiàn)有條件的潛力,不斷探索如何在受援醫(yī)院開展適宜技術,適時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新療法。

家住原州區(qū)三營鎮(zhèn)的12歲孩子小徐,診斷書上寫著一串醫(yī)學術語: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腺樣體肥大,慢性扁桃體炎。該病的病變位于咽喉要道,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大出血,手術難度大、風險高。一向自信的許元騰有些“猶豫”。小徐才12歲,手術難度這么大,如果有個“萬一”,他該如何向寧夏人民交代?

經(jīng)過反復研究,許元騰決定采取全身麻醉手術,先行雙側扁桃體切除術,接著做腭咽成型術擴大口咽腔,在鼻內(nèi)鏡下動力系統(tǒng)輔助下再做腺樣體切除術。該手術是原州區(qū)人民醫(yī)院開展的首例技術,手術后3天小徐就出院了。

孩子的父母送來了錦旗。當許元騰看到那面鮮紅的錦旗,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面錦旗,也是閩寧對口幫扶的一面旗幟,是信仰的光芒。

他暗暗下定決心,盡自己所能,為這里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yī)療團隊。

在許元騰四處奔走和努力下,醫(yī)院引進了奧利巴斯電子鼻咽喉鏡,開展了“muller檢查評估OSAHA阻塞平面”“在電子鼻咽喉鏡結合喉異物鉗取咽喉部異物”等新技術。耳鼻喉科引進了先進的史賽克高清鼻內(nèi)鏡手術系統(tǒng)。醫(yī)院還開展了“鼻內(nèi)鏡下淚前隱窩入路上頜竇病變清除術”“鼻內(nèi)鏡下三線減張法鼻中隔偏曲矯正術”等新技術新項目。為了真正做到“把技術留下”,許元騰悉心帶教,耐心講解,使科室業(yè)務骨干最終熟練掌握該項技術。

林月嬋、林占熺、林冬梅、楊明、許元騰……每一位援寧工作者都在寧夏這片土地留下一段段令人感動的故事。山有淚眼,水有惦念。每每談到這些平凡的故事,我們的眼就會濕濕的。

離家2000多公里,海拔1000多米。這幫赤誠的援寧八閩之子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人生經(jīng)驗。與其說援寧是一種人生閱歷,倒不如說是人生的洗禮。生命無價,援寧無悔!也正是他們默默的付出,讓原本相隔遙遠、天各一方的閩與寧,鑄造出山海情懷——它如黃河之水,奔騰不息,源遠流長;它如武夷山脈,巍峨挺拔,永立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