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2022年第3期|張遠(yuǎn)倫:日常的神性
他是為神靈黥面的人
那個錯手把墓碑上的神像劃出了痕跡的雕師
是我的外公,他叫李國文
他是為神靈黥面的人
——《古鎮(zhèn)匠人》
外公一生與石頭為伍,石頭是他的衣食父母,是他的兒女,還是他的知己。當(dāng)然,石頭也是他的敵人。
童稚時代起,我就經(jīng)常在黃泥坡上,看到他藏身于石頭之中,滿臉黏著一層灰塵,蹲伏著,緩慢地雕刻石頭上的每一個圖案和漢字。他心無旁騖,在晨曦中隱身,直到暮晚,沉浸在石頭的世界里,仿佛雕刻的是時光,是生命,是自己的心靈。
他首先要選取村子里上好的頁巖,頁巖薄薄的,一層一層的,便于切割打磨,還不易折損。它們有傾斜的取勢,不是45度朝地,就是45度朝天,最頂上一層,往往孤懸,顯出危殆,卻輕震不落。5.12汶川地震那次,村子里掉下的,也僅僅是一塊垂石,像是下巴上終于除去一個小小的石瘤。石頭與村莊成天然銳角,滑落下來輕而易舉。
他一生都在違天道,違自然之道,把這些石頭從本來的位置上取出來,耗費(fèi)大量時間,為每一塊石頭“封神”。這個過程完成之后,他似乎又以一己之力,把對自然的索取變成了對自然的饋贈,他內(nèi)心有滿盈虧欠,手下有殘缺完美。他用精細(xì)的技藝實現(xiàn)了這片山坡的奇妙平衡。
如今,取石頭的頂蓋,揭石成碑,僅需要電鋸,那把我推為金屬之首的老鏨子,外公的家當(dāng),像一截被磨損過的時間簡史,躺在他的工具箱里,已經(jīng)很久了。
把石頭分層,我不知是不是海洋干的。一層石頭睡在另一層石頭上,又一層睡了上去,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叫沉重。外公是知道這種沉重的,他尊重這種力量的壓迫感,用鋼鐵的利刃把它們慢慢地撬開。我在村里住了十多年,從未想過自己也睡上去,由于太過卑微,我害怕去離天更近的地方。有一天我看見麻雀睡上去了,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叫作輕盈,或許麻雀在頂石上的出神,真是高貴的,也或許,她僅僅是因為饑餓,才去了高處。有一天,我看見外公也睡上去了,像麻雀那樣,也很輕盈。他在頂層上休憩,入睡,鼾聲傳來像是在傳遞藍(lán)天的信息。他睡了一會兒,忽而又翻身下來,像一塊石頭輕輕落在大地上,而后又開始鑿石頭。
外公不是需要石頭,他只需要石頭的一個截面,它滿是凹痕和凸起,像是層石之間的咬合,或者叫吻合。木頭這樣的行為,叫作榫卯之交,石頭這樣的行為,叫作唇齒之交。我們要把這樣的層面變成截面,無非就是去掉它們的咬合,或者吻合,我們要一個平面。外公是一個高超的整容師,他懂得石頭的經(jīng)脈和內(nèi)心,因此他小心翼翼,像一個對村莊犯錯的肇事者,動手前,反復(fù)撫摸這一塊石頭,像愛,也像禱告。
每一塊石頭的層面、截面、平面,在外公的手掌撫摸之下,都是柔軟的。
像是他自己的面子。
他要精心地打磨它們,讓這些石頭,漸漸成為某一位神靈的表情,呈現(xiàn)偉大的人力所不能抵達(dá)的美和善。我知道石頭的老幼,亦或是尊卑。在一名老石匠那里,是倫常,還是“道”。他似乎洞悉了另一種時間,用遠(yuǎn)古都不足以描述。可他的手指,無數(shù)次去過那里。
他的石頭面子,有的粗點,粗到我能看見它的母體,里面尚有另一種石頭做的纖維在游弋;有的細(xì)點,細(xì)到我誤以為是石碑的裂隙,可它們有韻律,有動彈的跡象。這些石頭截面上的痕跡,被學(xué)者稱為古生物化石,被外公稱為“石疤”。他說:石疤好,是塊老石頭。那些年,我會趴在外公磨平的石面上,好奇地欣賞天然的石頭藝術(shù)品—那些有著美妙身段的古代小昆蟲化石。
它的體型折磨過我的諸多詞語,玲瓏、修長、勻稱、圓潤。我會從它圓弧形的腰腹,看到它逐漸消失的觸須,然后停留在巨大的想象里:它是一只在石頭里睡著的蟲子,石頭讓它變成了石頭。一塊小小的母性的石頭。袖珍版的骸骨之美,源于低調(diào)的白色。這是真正的白骨。石質(zhì)的白骨,與石頭的青色,形成了絕配,那意味著兩種時間,一種包裹另一種,也意味著兩種骨頭,一種包裹著另一種。老石匠要做的,就是從中吸出髓來,我要做的,就是停止對骨頭的想象。
它從海洋里來,到石頭里去,再到墓碑上,被看見,被磨礪,被當(dāng)作修飾。它是最后被風(fēng)化的石頭,當(dāng)名字變淺、消失,它們,作為有體溫的石頭,堅持到了最后。有時候,一個它,恰好出現(xiàn)在墓碑的一個字上,躲避不及,便碎屑紛飛,被老石匠用一把平鏨削掉,代替它出現(xiàn)的那個字,成為了石頭的另一個意義,一個不完整的意義,有時候是姓氏,有時候是名字,有時候是虛詞,但從來不是一個標(biāo)點。它運(yùn)動到墓碑的顯要位置的時候,多么希望自己無意義,多么希望,自己是一個空白。
然而,有的石頭是有欺騙性的。石頭往往會成為外公的敵人,數(shù)次考驗和折磨他的敬畏神靈之心。原本看上去上好的石材,常常會有難以覺察的雜質(zhì)和縫隙。它們會造成外公心中神靈的破損,讓數(shù)天的工夫前功盡棄。因此,仔細(xì)辨析一塊石頭顯得尤為重要。裂隙往往看不見,抑或是看得見的纖毫,吹灰塵的時候,裂隙仿佛在動。這時候,老石匠需要一點水滴上去,有點像是滴血認(rèn)親。裂隙,漸漸露出深黑的底色來,蒙塵的時候,會形成一線水漬蜿蜒而下。裂隙會說破就破,一塊石頭就廢了,一個優(yōu)雅的平面就廢了。
只不過,對于外公這樣技藝精湛的老石匠來說,神靈的破損往往會帶來另一種命運(yùn)的轉(zhuǎn)機(jī)。裂隙的形成,不是運(yùn)程有了線條,不是石頭老舊,而是石頭有了新面孔。邊角料,有時會做成一座墓碑的向山石,用來指向,成為石頭中意義的代表。外公會變廢為寶,變舊的殘缺為新的完美。
打磨好石頭的平面之后,外公要給石頭上漆了。給光滑的一面上黑漆,一把刷子就夠了。不需要多么精致,不需要多么虔誠,有時候他需要先給石頭上一把火,烤干它;有時候他只需要陽光,和一場小夢,醒來就可以刷了。他滿頭灰塵,滿身污垢,黑漆沾身,狀如曠野之中的孤絕靈獸,在刷完碑面后,他站直身子,一聲長嚎中,把體內(nèi)無法言喻的氣息釋放出來。
然后他要給碑面打上格子。用朱砂窩取來的丹砂,放在墨斗里混合水,調(diào)至黏稠,又能被墨線彈開。他在手指輕輕撥弄之間,便把格子一個一個地彈出來。此時,老石匠從山間牽引出的線條,叫橫;彼時,老石匠從山間牽引出的線條,叫縱。此時和彼時,交叉一下,就是方格。再交叉一下,就是網(wǎng)格。老石匠的每一個格子里,都會住進(jìn)去一個字。老石匠彈出的網(wǎng)格里,住進(jìn)的是一個人的命運(yùn)簡歷,被稱為墓志銘,抑或控告書。
我有時候會要求做一名小石匠。我內(nèi)心那點動靜,被冷峻的石頭發(fā)現(xiàn)了。學(xué)徒最難學(xué)會的,是定出碑面上的中軸,尺子不能解決年齡和孤獨(dú)的問題,我的顫抖,往往與自己的偏向有關(guān),不是向左,就是向右,一個沒有來得及戀愛的少年,很難做到不偏不倚。黃昏,我學(xué)會了在墓碑上打格子,標(biāo)記、刪除、清理,像虛妄那樣。
這些格子里,會刻上我反復(fù)摩挲、反復(fù)欣賞的書法字體。有時候是外公自己寫,有時候是請先生來寫。無論誰寫,都是對幼年的我的美的啟蒙。
碑面只容得下方和圓,完成的方格子,往往只能完成一場敘述,比如碑序。而祝詞進(jìn)入石頭,便會借用圓靠近永恒。比如:“松柏長青”這四個字,在碑面頂部,只能取圓形,呈頂弧狀,字體放大,顯赫,關(guān)于活著的幻想,比關(guān)于死亡的現(xiàn)實面積更大。這不需要圓規(guī),只需要一個土碗,覆蓋上去,繞著畫線條,就可以裝下那四個字了,就可以在石頭上,讓一個比喻,成為祈禱了。
碑面是亡靈的自證,所以需要最先備好,雕刻時也須極其小心,不能錯漏,不能破損。而輔助碑面,讓整座墓碑得以成型的構(gòu)架,往往更粗獷。
外公要雕刻一枚大小輕重恰到好處的向山石。它由于高居頭頂,而會為飛鳥駐足。這唯一可以獨(dú)立卸下來的石頭,就連不斷生長的千年矮樹,也動搖它不得,根,從來不到高處去,特別是墳?zāi)沟母咛帯N?,從來不到高處去,我怕看見跪拜的人間。而一名老石匠,必須到高處去,他要將另一世界的中軸線校準(zhǔn),要把人間的祭奠,調(diào)整到最為符合山脈走向的角度。
他還要雕刻“爪”。其實它更像是翅膀,老石匠叫它爪,左邊一個,右邊一個,身具飛行的波浪,延展開去的波浪。翅膀里面裝著魚,簡單的圖案,有了天上,還有了水里,而這個奇怪的爪,可能關(guān)乎大地。我是一個異想天開的人,卻不及外公更能異想天開。特別是當(dāng)他具備了藝術(shù)化的手藝,就會為死難者獻(xiàn)上富于想象力的祝福。這個爪,堪稱“封神”的結(jié)果,從未見過的物象,水火風(fēng)雷,以及稼穡魚獲,都像它。
他還要雕刻“向山石”。遠(yuǎn)處的山峰雖小,卻可以擱筆,據(jù)說叫作筆架山。實際上可能叫作猴子山。這塊石頭的存在,指向就有了吉祥的意思,它不僅包含遠(yuǎn)方,還包含未來。有可能是三個字,比如:申山寅。有可能是四個字,比如:申山寅向。我小小的村子,既是四面,也是八方,我的親人們,可以把這些方向用完,還可以把別人的山峰花光,把腳步去不了的地方,放在朝向石的前面,用幾個字,奔跑而去。
他還要雕刻“蓋瓦”。把石頭做成瓦片,為神靈和亡靈遮陰,或者擋雨。我的親人們都在死后上有片瓦,如果數(shù)得過來,可能有千片瓦。老石匠雕琢的寒石成為瓦狀,其瓦連綿不絕。老石匠做的墓碑不能沒有蓋瓦,逝者的每一個雨天不能沒有破帽。他雕琢得很細(xì)心,每一片都要露出光滑的背脊,所有背脊共用一個腹心,看不到的腹心。只有老石匠的鏨子看到過,炫技,有時就是點到為止。
他還要雕刻“拜臺”。新泥松軟,有一個深深的凹痕,有人長跪不起。換成石頭,變成拜臺,石頭,也需要一個凹痕,一個人的膝蓋,無法完成,許多人的膝蓋,也未必能完成。一個村莊所有悲傷的力量,都在那個凹痕里。這個痕跡,一旦出現(xiàn),就是神跡。
當(dāng)然,最主要的還是“主碑”。主流,不過一條;主碑,不過一行。石頭越寬越是寂寥,寫什么都是對的。在村里,人的一生,謀求一塊主碑;在村里,一個村莊,只有一條主流;把墓碑立在江邊,一塊主碑,就有了一條主流。該動的不息于流淌,該靜的不舍于晝夜,我在這里,不語。于身旁一條小河,于筆下一百主碑。一個老石匠,佇立在主碑旁,也無語。他的內(nèi)心活動,略等于神靈的內(nèi)心活動。我只能猜測,他想到了什么。也許是在用兩千多個漢字,默默地念誦一篇祭文。
有時候,神,就是一種想不到,或者意外。
外公的技藝就是將這種“意外”進(jìn)行到底。他會賦予墓碑上臆想出來的神的表情以各種豐富性。就連他們的體態(tài)、眼眸、衣袖等都有數(shù)十種變化。
而最讓外公懊惱不已的,是偶爾會錯手把神靈的面容刻出不必要的痕跡來,像是作為一個凡胎,對神靈施以黥面之刑,這絕對是僭越和不敬的。
然而這一部分里也有最細(xì)膩的雕工,在石頭上,用敘述性的線條,對一個故事進(jìn)行呈現(xiàn)。比如“二十四孝”,是外公雕刻得最多的。
孝感動天、百里負(fù)米、賣身葬父、臥冰求鯉、棄官尋母……我想每一個孝道故事都被他雕刻過,每一個故事都被他用石頭演繹過。我不確定的是,他是否能在“石頭語言”里講清每一個細(xì)節(jié),但可以肯定的是,故事一定是用細(xì)節(jié)講出來的。石頭造型中的細(xì)部鏤刻,看似靜止而又笨拙,但是用形象也能敘述出整體的情節(jié)。這依賴的就是細(xì)節(jié)的張力。外公顯然洞悉了一切語言符號藝術(shù)的本質(zhì):用形象說話。
外公最喜歡雕刻的是“百里負(fù)米”。他會一邊雕刻,一邊微笑著向我講述《孝經(jīng)》: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fù)米百里之外。親歿,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fù)米,不可得也?!爆F(xiàn)在想起來,他竟然能背誦,實在是他們那個年代的高級知識分子。當(dāng)然,這種能背誦也有偶然性,我想原因無外乎:米,是他們經(jīng)過饑荒之年的人最為刻骨銘心的記憶,背米養(yǎng)家,是最為樸素,當(dāng)?shù)赜H人們最容易接受、最淺顯易懂、最具有教育意義的碑刻故事。
“倫兒,我給你講個故事,背米的故事?!?/p>
外公停下手中的鏨子,坐在石頭上,點燃一支葉子煙,吐了幾個圈,然后慢悠悠地給我回憶起他當(dāng)年的傳奇經(jīng)歷:
“災(zāi)荒年,我到湖北大路壩去借米?!?/p>
“米還可以去外省借?”
“是啊,我開了集體的介紹信。湖北收成好,我們?nèi)ソ杳?,承諾來年加倍還。在去的路上,天黑了,我在途中的一個石洞里過夜,因為太困,很快睡著了。第二天早上醒來,發(fā)現(xiàn)身旁有一具死尸。我竟然挨著一個死人睡了一夜,把我嚇慘了,但是我還是故作鎮(zhèn)定地去了湖北,背回了幾十斤米?;丶液螅荛L一段時間都會想起那個死人?!?/p>
“你知道我為什么要雕刻很多背米的孝道故事吧?”
“嗯嗯?!蔽宜贫嵌嶋H上直到今天,我也沒有完全弄明白他的意思。
我是為村民寫墓志銘的人
我成為詩人實在是偶然。
我的“必然”應(yīng)該是成為一名石匠。
在石匠的主業(yè)之外,我應(yīng)該成為一名業(yè)余的“寫碑者”。
于是,偶然與必然之間,似有某種血緣傳襲,命定我必須以“寫碑之心”去寫詩。而我的詩做到了這一點嗎?顯然,沒有。
1996年,我從酉陽民族師范學(xué)校畢業(yè),來到一個叫作“諸佛村”的完小教書。因為寫字略微有點規(guī)矩,我這個“土秀才”常常被周圍幾個鄉(xiāng)鎮(zhèn)的人們請去為他們“寫碑”。在他們親人的墓碑上書寫生平序言,也就是“墓志銘”。
不像司湯達(dá)的墓志銘——“米蘭人亨利·貝爾,活過、寫過、愛過”這么簡練而深刻,也不像辛波斯卡的墓志銘——“這里躺著,像逗點般,一個/舊派的人。她寫過幾首詩”這么詩意。村子里的農(nóng)人們往往更在乎被記錄和流傳不朽,平靜的一生也要用很多漢字來表達(dá),來展現(xiàn)他們的不平凡。我也常常絞盡腦汁,寫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yùn)軌跡。然而,他們的命運(yùn)大多類似,一篇墓志銘的模板就可以代替很多人。然而我不能,我要讓他們以不一樣的面孔,活在石碑上。所以我調(diào)動了很多詩人才有的語言,用詩歌般的句子,來錄下他們幸福抑或苦難的一生。
諸佛村的邊緣,坡度漸大
在這里寫碑,有時候,需要跪著
除了沐手,焚香,對一塊石頭足夠的尊重
就在這個姿勢上
由于跪書,我絕不可能用章草、狂草
也絕不可能把對生者的輕佻,用在死者處
請我寫碑的人,有時候
會取下他身上的棉衣,墊在我的膝蓋下
我挪一下,他們就去挪一下
而這個簡單的動作,他們只對父母做過
在我的諸佛村,如有一個花甲老者為你墊膝蓋
說明你寫墓志銘上百塊了
說明你已經(jīng)向陌生人下跪上百次了
向冰涼的石頭下跪,上百次了
——《跪書》
每次寫碑,都要沐浴、凈手、焚香,要先將對亡靈的尊重,調(diào)至最高頻道。即使他不過是一位畢生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文盲農(nóng)人,即使她連一個完整的名字都沒有而被記錄為“某氏”,即使他坐過牢或是當(dāng)過叫花子,即使鰥寡孤獨(dú)或是非正常死亡,死后都應(yīng)該獲得基本的尊重,一塊石頭是對他們的尊重,石頭上我寫出來的文章是對他們的尊重。所以,我在書寫的時候,必須要有儀式感,不得隨便,更不能隨意。
黑石頭潛伏在村莊里,等著一塊白布,舒展地,輕靈地,蒙上來。滿身污垢的諸佛村人,希望一塊石頭是干凈的。我在寫碑的時候,借此防黑漆沾身,并把內(nèi)心的圣潔,再溫習(xí)一遍。在我的諸佛村,要是你是一個寫碑人,千萬別拒絕一塊白布。在我的諸佛村,要是你是一個喪母者,千萬要準(zhǔn)備好一塊白布。
入冬,諸佛村有更深的冷寂,一盆杠炭火出現(xiàn)在野地上,寒徹心骨的石碑,漸漸溫暖。我僵硬的手指,逐漸靈活,然后,我就可以開始寫了:
“恭序……”
似乎,那盆火的出現(xiàn),就是“恭”字的一部分,也是苦難序言的引子。那時候的我,很容易憂傷,并未勘破窮困的命運(yùn),因此我感激,那些死者為我準(zhǔn)備的那一盆火,似在照亮,也似在打開。我看見,鶉衣百結(jié)者,和一瘸一拐者,都朝我走來。確切地說,是朝這一盆火,走來。中軸線上那一列字,要寫穩(wěn)當(dāng)。不能用行書,滑了;更不能用隸書,偏了;正楷,是唯一的體式。寫一個不莊嚴(yán)的字,就是一次虧欠,我對村莊的虧欠,不止一次了。為此我深懷愧疚,像一個逃逸者。我的天賦,就像我的罪過,集滿一身。
寫碑十年,我記得最清晰的五個字,就是:生老病苦死。我在寫中軸線上那一列字的時候,要反復(fù)默念這五個字。最后一個“墓”字,必須落在這樣的順位上:生、老,必須避開病、苦、死。生前遭罪,死后遠(yuǎn)離諸般苦楚。這五個字概括了諸佛村的人間,也超越了諸佛村的人間。
不寫碑十年,我還在那五個字上念叨。生老病苦死,像佛語,也像巫咒。
天下大寒,適宜寫碑。大寒節(jié),立碑日。1999年諸佛村極寒,我的毛筆尖,從未結(jié)過冰。一夜大雪,我的木房子周圍凈是大雪壓斷竹子的聲音,仿佛是我詩歌中的一些句子有承載不了的重量,在紛紛折斷。大半夜未眠,凌晨竟然沉沉睡去。然而睡意正濃的時候,門外有人踏雪而來,重重地敲擊我的木門。
“張老師,請你給我寫碑?!?/p>
我穿衣起床,透過窗花格子,看到一個和我一樣瘦削的中年人站在階檐之下。
然而讓我意外的是,他要給自己寫碑。
“你是要為自己修建活人墓嗎?”我問。
“是的,就是生塋。我要趁沒有死,扭得動,先把自己的碑修好。我只有一個女兒,但是很小就走丟了。我現(xiàn)在是一個孤老頭。我死后,拜托鄰居把我拖進(jìn)生塋。要是我的女兒還活在這個世上,她就能找到我。如果我還不趕緊修好生塋,那么我死后,女兒就可能找不到我了?!蔽彝蝗挥X得這個人的墓志銘不好寫,而且很沉重。我該怎么給他寫呢?便讓他先回去,我枯坐在木房里想了大半天。
第二天,我去了他的生塋所在地,一個陡峭的山坡上。依舊是沐浴、凈手、焚香,尊重這個活著的人,應(yīng)該也和尊重亡靈一樣;依舊是跪書,山勢不平,不跪不行;依舊是他為我找來墊子—一件棉衣,并隨時為我挪移;依舊是白布蒙碑,不能玷污他的臉面。
我寫道:楊公勝成,生于乙亥,卒于未盡之時,少年擅射,為寨中獵戶。及至弱冠,從軍報國,退役后牧羊為生。妻早亡,膝下一女,于丁卯秋走失。后楊公南下深圳、廣州,西行新疆,數(shù)次尋女未果。如蒙天憐,女當(dāng)回歸,見字如見父……
我寫一遍他的碑序,仿佛在替他重新活一次。
接連不斷的墓志銘,在凜冽中完成,其中一塊,寫好后即覆蓋大雪。寫完一個苦難的人生,就天下大雪。
他是為菩薩換骨的人
那個有意把墓碑上的火石,換成了石灰石的石匠
是我的外公
他是為菩薩換骨的人
——《古鎮(zhèn)匠人》
外公十六歲時,患了瘧疾,昏迷不醒,親人們以為他不行了,就把他裝在木匣子里,抬到山上準(zhǔn)備草草掩埋,就在向坑里鏟土的時候,匣子里有了動靜,繼而傳出呻吟—他又活了過來。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他雖然一生貧困艱苦,但是高壽,算是奇跡了。
七十多歲的時候,他得了一場大病,便召集親人們?nèi)炕厝樗徒K。然而,大家一直沒有送到終,他好好地活著,又活了二十多年。
去年臘月,眼看著就要過年了。哥哥打電話來跟我說:倫,快回來,外公這次肯定是熬不過去了,趕緊來送終。我趕回郁山鎮(zhèn)上,一個表弟也到了。他要從鎮(zhèn)上開始,走路回村。而我覺得可能還是坐車快一些,卻不想被堵在半路。走路的表弟剛剛到外公家里不久,外公就走了,他送到終了,而我反而沒有送到,這似乎就是天意。
我成年以后,寫字有那么一點功底,其實就是外公啟蒙的。
他成為“刻碑人”,我成為“寫碑人”。
我們都是在石頭上尋覓“神性”的人。他才是藝術(shù)家,我只是一個拙劣的模仿者。他是“神性”本身,我是著迷地用漢語言文字符號再現(xiàn)這種“神性”的詩人。
那天,我蹲在他身旁,聽著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牡窨瘫衔淖值穆曇簦蝗粚λf:我想寫字。
他轉(zhuǎn)過頭,笑咪咪地說:寫字啊,別找我學(xué),找先生學(xué)。
先生指的是那位有文化的老人。他也姓李,就住在村里。他曾經(jīng)是一位私塾先生,教過書,娶過童養(yǎng)媳,當(dāng)過教師,成為過“右派”,落實政策后依舊在村里為大家寫寫字,教教寫字。我找他學(xué)書法的時候,才進(jìn)入小學(xué)二年級。學(xué)習(xí)寫字的那段時間,生活其實比較平淡,沒有多少驚奇和興奮。倒是有一次,外公告訴我:先生家有兩本《易經(jīng)》,你去借來讀,然后你就可以算出自己的未來了。
這讓我很感興趣。但是,沒有借到。直到我進(jìn)入師范學(xué)校,先生覺得可以放心借給我了,才讓我如愿。當(dāng)我摩挲著手里兩本光緒年間的泛黃的《易經(jīng)》線裝本,覺得那種神秘終于被我體驗到了。然而我并未弄明白里面的文字,迄今為止也只記得簡單的諸如“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者“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樣的句子。至于它們的含義,我實在沒有興趣去研究。我覺得,只有寫詩才足夠吸引我。這兩本書后來輾轉(zhuǎn)之間不慎遺失,不知去向,我內(nèi)心充滿了愧疚和遺憾。
然而外公是喜歡周易之道的。他常常會借此來闡釋一些風(fēng)水之道??瘫伺c“風(fēng)水學(xué)”,本身就是非常接近的一個行道。我對此毫無興趣,覺得被夸大了,成為了“偽科學(xué)”,對一個具有現(xiàn)代價值觀的“詩人”來說,這些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然而,他老人家常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卻是對我很有影響的。
在寫詩的過程中,我常覺得,詩歌的修行,很大一部分是“善”的修行,天下詩歌,唯善不破?!吧啤钡牟糠郑褪恰吧裥浴钡牟糠?,就是信仰的部分,是靈魂干凈的部分。
外公對石頭的認(rèn)識,就像認(rèn)識自己的身骨一樣。
哪些石頭適合雕刻,哪些不適合,他一目了然。他告訴我:頁巖中夾有火石的,絕對不能用作墓碑。因為火石易碎。
哪些是火石呢?他說:來,我教你燧石取火。只見他從一堆石頭里隨便翻了兩枚出來,不斷地摩擦,發(fā)出“啪啪”的聲響,火星四濺,一會兒就把一堆白茅草引燃了。
然而當(dāng)我拿出兩塊石頭,將雙手都擦出水泡了,也沒能濺起一點火星。
“倫,來,看看什么是火石?!彼芽谥姓f的“火石”拿來給我看,上面質(zhì)地粗糙,有顆粒感,不像可以雕刻的石頭那樣細(xì)膩均勻?!盎鹗迸臄嗪?,容易散,很像是玻璃破了碎片化的感覺。長大后,我才知道,那是一種氧化的石英石。
“當(dāng)你在雕菩薩的時候,遇到火石,必須果斷換掉,就像為菩薩換骨,不然你的菩薩永遠(yuǎn)不能成型。”這句話,我永生都記得。菩薩的骨頭不能是易碎的,而應(yīng)是堅實的。一個人的一生,像外公那樣,活到成為全家的“活菩薩”,他也是有堅韌的骨頭的。他的骨頭是“善”。他活了接近一個世紀(jì),從未害過一個人,從未與人為敵,他的境界已經(jīng)是通透的了,澄澈的了。他的生命履歷,本身就是一個小小的奇跡,帶有“神性”的奇跡。
他為自己換骨。
默默地?fù)Q骨。而我們渾然不覺。一個凡人的骨頭,因為自我完善而悄然石化。當(dāng)他躺在冰棺里,我去瞻仰的時候,看見他骨骼突出,像是一塊塊大大小小的墓碑,206塊墓碑,沉實地坐落在一個叫“黃泥坡”的地方。
我轉(zhuǎn)進(jìn)他生前的臥室,在床底下,看到他賴以為生的鏨子閃著鋒利的光芒。多年沒有使用了,應(yīng)該是銹跡斑斑了。不,是光潔而白凈的。顯然,他在知道自己大限將至的前一段時間,磨礪過自己的鏨子,就像磨礪過自己的傲骨。大的平鏨是用來鏟平大面積石面的,小的平鏨是用來雕刻字跡的,中等的平鏨是用來打制神靈和菩薩的粗胚的。大小平鏨一起使用,便是為人間的菩薩造像。那么多的“封神”的工具,平靜地躺在一起,一點不爭功,謙遜地互相成就,并居住在黑暗之中。
然而,它們?yōu)橥夤珦Q骨,為我的詩歌換骨。
當(dāng)然也為我的生命換骨。
在石頭上模仿救世主的人
在村里,每一塊凸石都是有善意的。
它努力向懸崖的外沿用力,向撲來的云海,爭取更寬的平面。這凌空騰出的虛位,帶著懸崖最大的意義,讓我錯車時停得下摩托,安穩(wěn)地看著身旁的大卡車駛過。要是沒有這塊凸石,我不知道自己會多膽戰(zhàn)心驚。也不知道,那位卡車司機(jī)會怎樣向?qū)掗熖幍管?,然而在這樣的深山險絕處,能找到寬處多么不易。
這塊凸石,能讓拍云海的老人,放得下三腳架。這高山峽谷,最接近仙境的美,就是那蒸騰起來,彌漫開去,將整個低谷覆蓋的白霧。這里,就是最佳拍攝地點。所以它最先沐浴到清晨的陽光,云朵也最先撫摸了它的嶙峋瘦骨,如是此刻云海溢出到路面上,我就是那個一念白頭的人,我就是那個尚未來得及悲傷,一瞬間又佩戴金冠的人。
當(dāng)我進(jìn)入小鎮(zhèn),看到每一塊石頭,我都會心有所動,而后滿懷敬意。它們都是菩薩,經(jīng)過無數(shù)腳的踩踏,時間讓它們變得光滑。一場雨水過后,石頭上塵埃盡去,異常潔凈。我看到它們的鏡面上有打磨的天空,幸運(yùn)的時候可以看到一點微弱的藍(lán),更多時候,我會窺見石頭里的烏云。
蹲在那里良久,換著角度把玩異化的我,有時候猙獰,有時候溫潤,我沉浸于這存在和消失的謎面。人們都在內(nèi)心,依照自己的樣子雕刻新的菩薩,每一塊石頭都是半成品。你看,秋日暖陽中,那個微微閉上眼睛的人,一定是在最適合自己的石頭上,模仿救世主。
那不就是外公嗎?
所有我經(jīng)歷過的石頭,最終都成為有靈性的動物。
所有我撫摸過的石頭,最終都成為我的某一枚臟腑。
我感覺到它們的搏動。血液和大河穿過我的每一塊石頭。
依次地,我從村莊走出,經(jīng)過小鎮(zhèn),抵達(dá)了我的都市。
沒想到,像自身攜帶的骨頭,它們也跟著我抵達(dá)。女兒的命是水做的,那男兒的命就是石頭做的。石頭笨拙無言,我們可以互相借喻,互相指出對方的硬和軟,愛與恨,生存和毀滅。外公,他把弄的那些石頭,如今在山間充當(dāng)著精神的領(lǐng)袖,而他放過的那些石頭,如今如影隨形,來到長江之濱,成為我精神的導(dǎo)師。
毛重半斤,凈重八兩。這些石頭行遍整個流域,千里河床,打磨和推敲,完成了一塊石頭的小敘事,很短:“磕碰。終?!彼f。這般圓熟和光滑,只不過是石頭學(xué)會了趕路。而它身上,冰川的體溫猶在,我站在這塊石頭上,保持著一個金雞獨(dú)立的姿勢,在草地上旋轉(zhuǎn)起來,像石頭的種子落在大陸上,它也跟著旋轉(zhuǎn),陷落,漸漸隱沒了身骨。
我一直試圖從一堆小圓石中,找出方形的那一枚。我一直試圖從一堆五彩卵石中,從紅、褐、黃、白、黑中,找出淡綠色的那一枚。大水自由奔襲,卻是天下的規(guī)則和模具。極其猙獰的石頭,在我手里,已經(jīng)極致溫柔。整個下午,我都匍匐在灘涂上,尋找那枚不存在的石頭,也像一枚頑石,被幻想漫長地折磨。成片成片的荻花向謙卑的我揚(yáng)著飛絮。
而有的石頭落入小潭,洗自己的碎骨,我的影子落入小潭,洗自己的虛像。更多的石頭相互洗滌石頭。有一部分石頭,劃著水去了。更多的我洗滌著我。有一部分我,化成水去了。沒有一條河承認(rèn)我從它的源頭而來。我拾起潭中一枚鵝卵石,老樹上的喜鵲嚷著說,我拾起了她的小腎臟。好小的一枚石頭啊。我交給女兒,她握了一下,旋即敏感地丟掉。水有涼意,石頭讓她吃驚。
這幾天長江水更枯了,似是有意送我去江心灘,信步至江水邊沿,小風(fēng)暗生,點水雀的身影若有若無,有塊干凈的長江石可坐,卻不敢久坐。我不能確定,河床為人類讓出半邊臥榻,會帶來什么。人聲喧囂,巨大的沉默是誰的?
把自己靜置在這些長江石上,薄薄的淤泥,經(jīng)春陽一曬就成灰,抺一抹,露出這枚長江石的暗綠來,坐在上面,看江生縠紋,把自己,靜置成一個迢遙的謎。我和石頭渾然一體了,圓滑上附著孤絕,隱喻里藏著旁白。這時別猜我,余暉改變了人世的答案。
這些石頭,沒有一枚是普通的。無論成分如何、來自何地,都值得我歌頌。就像歌頌我的外公,就像歌頌我。
頭頂一堆石頭,頭頂大量的斑紋
和色彩,腰懸玉玦,心口
還貼著白璧
它是一塊頑石,經(jīng)過語言符號學(xué)的洗禮
成為拙石—意義逐漸喪失
聲帶逐漸鈍化,近于無語
掀開周遭的眾美,取出獨(dú)美
榮耀如此黯淡
用長江水,洗干凈,貼在我的面頰上
為孤獨(dú)者鈐印
我相信它曾為萬世開先河,并習(xí)慣忍受奚落
——《拙石頌》
有一段時間,我執(zhí)迷于在九龍灘上尋找我的石頭的獨(dú)美,然而,我找到的是眾美。
后來我一直往江心逼近,似乎近在咫尺的石頭會成為某種內(nèi)心的答案。
兩彎白石嵌進(jìn)青石里,我要把石頭洗出月光來,然后扔在淺水中,我可以把整片江灘辜負(fù)個遍。漫潤在水中的石頭有萬種面影,波紋浮動時,影影綽綽,隨手抓一塊都是陛下,冠冕上晃動著骨節(jié)般的珠子。向大河稱臣的,還有更圓潤的那輪天上月,它早熟,直逼落日。
然而在暮光下,我終于看到石頭的幻之靈了,似乎“神性”的石頭化成了鯨魚。
水位逐漸下降,春天逐漸逝去,大水到來之前,會把自己的枯竭最大化,讓我以為河流已然在謙虛地向天空致歉。仿佛水不是水,大石頭一波一波的,才是水,它們延伸至江心,有了水的形態(tài)和優(yōu)雅。領(lǐng)頭的那塊,最先隱入暗浪里。
這些石頭,帶著大陸最后的勸慰,沉溺至此,只對大河的心臟保持臣服,它們推動著脈象,像一個鯨頭領(lǐng)著一串椎形的骨頭。我知道,這些石頭,和武陵深山里的那些,本質(zhì)上沒有區(qū)別,都是為了扮演詩歌的靈魂而存在。所以它們遇見我,牽引我,開示我。
它們與外公的石頭,領(lǐng)略過同一片暮光。
這些石頭入水的魚躍動態(tài),也是靜止的,看上去在動,實際上巋然不動。每塊石脊上可乘坐兩人,小女孩帶著我,仿佛要去渡江。
我們緘口,無聲,水面起伏。
分明是石之鰭,在身側(cè)不停拍打河流。
尾聲
當(dāng)我和女兒在長江石頭鯨魚上靜坐的時候,我們看到了鯨魚的石眼睛。這些石頭活著的原因,我們找到了。當(dāng)石頭們行走數(shù)萬年,行走三千里,來到九龍灘的時候,我知道,它們來看我們了。一大一小,兩塊彎曲的魚形石頭,各天生一只凹陷的眼晴,小女孩的半瓶江水倒進(jìn)去,它們就眼波蕩漾了,瞳孔一般,與天空對視,與我們對視,像無聲的對話:
你是張遠(yuǎn)倫嗎?
是啊。
你是誰?
我是李國文。
張遠(yuǎn)倫,苗族,1976年生于重慶彭水。重慶市作協(xié)副主席,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一級。著有詩集《那卡》《兩個字》《逆風(fēng)歌》等。獲得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駿馬獎”、人民文學(xué)獎、《詩刊》陳子昂青年詩歌獎、重慶文學(xué)獎、巴蜀青年文學(xué)獎、銀河之星詩歌獎。入選詩刊社第32屆青春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