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元好問故里行記
來源:中國文化報 | 陳巨鎖  2022年06月01日08:42

山頭佛屋五三間,山勢相連石嶺關。

名字不經(jīng)從我改,便稱元子讀書山。

讀金代禮部尚書趙秉文這首詩,便引起了我對讀書山的游興。一個夏雨初晴的早晨,登“晉北鎖鑰”的忻縣城樓,望西南諸峰,山巒挺秀,林壑優(yōu)美,更見云排浪涌,奇景幻化,這就是名聞三晉的系舟山。傳說大禹治水時,曾系舟于此,故有其名。山麓有福田寺,青松翠柏間,殿宇掩映,山溪叮咚,境極清幽,正是“蒼巖云霽梵宮出,翠麓泉通瀑布懸”。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詩人元好問的父親元德明,曾隱居其間,以詩酒自適。只因趙秉文寫了前面那首詩,系舟山從此又名讀書山。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公元1190年生于太原容縣(今山西忻州)。好問出生七個月,因叔父元格無子,便過繼其門。這個世宦子弟,從小蒙受文化熏染,常隨父讀書于福田寺,7歲時便會作詩,太原王湯臣稱其為神童。14歲跟隨身為陵川令的叔父到上黨從郝天挺學,淹貫經(jīng)傳百家,6年業(yè)成。隨后下太行,渡黃河,作《箕山》《琴臺》等詩,為趙秉文激賞,以為近代無此佳作,便以書而招,目為才子,于是名震京師。興定五年(1221年)登進士第,歷內鄉(xiāng)令、南陽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金亡不仕,以著作自任,其所作《壬辰雜編》,為一代鴻筆;所作詩篇,就我們今天僅能看到的尚有1000余首,仍是震古爍今,洋洋大觀。

漫步于福田寺中,清風徐來,白云偎依,使我思緒紛紜,不能自已。元好問的雄詞壯句一時涌向心頭——“劍歌夜半激悲壯”“滄海橫流要此身”“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幽并之氣,千古不絕,慷慨激昂,雄風萬里。

短暫的金代,戰(zhàn)爭頻繁,先是金源進攻趙宋,后是蒙古攻滅金源,又加上連年干旱,糧食極度緊張,各族人民生活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關心民瘼的詩人元遺山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奔走四方,所見頗多,感情激越,皆成詩作。因而在他的詩篇中,流露著強烈的反對戰(zhàn)爭、反對壓迫的情緒以及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感?!皯K淡龍蛇日斗爭,干戈直欲盡生靈。高原水出山河改,戰(zhàn)地風來草木腥”“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shù)家”,這不是那些戰(zhàn)爭以及戰(zhàn)后景況的真實寫照嗎?“一旱近兩月,河洛東連淮。驕陽佐大火,南風卷黃埃。草樹青欲干,四望令人哀。”久旱得雨,他便為農(nóng)事高興:“桑條沾潤麥溝青,軋軋耕車鬧曉晴。老眼不隨花柳轉,一犁春事最關情?!边@對于一個世宦的知識分子來說,是多么難得??!

“書生如老農(nóng),苦樂與之偕?!痹娙送槿嗣竦募部?,人民也是十分尊敬他、愛護他。元好問晚年還讀書山,山中父老是“東家西家百壺酒,主人捧觴客長壽”。詩人樂于“糲食粗衣”,甘與“牧童田父為鄰”。這就不難理解他能夠寫出那么多富有人民性的詩章來。

元遺山每歸鄉(xiāng)里,都登讀書山;每登讀書山,必居福田寺的“丈室”,即“留月軒”,亦稱“小兩間”。今寺院早已是面目全非,“小兩間”也不復存在了。而元遺山的名號,卻與系舟山永存。前人有詩贊道:

左司高節(jié)世爭攀,喬梓幽棲小兩間。

勝跡爭看傳異代,嘉名早與易靈山。

(王錫綸詩)

曾讀公書兩三函,愧居公鄉(xiāng)隔仙凡。

訪得野史亭何在?蒼茫煙村望韓巖。

(張文蔚詩)

盛夏晨起,相約數(shù)人,出忻縣城南門,向東南而去,一路清風習習,夾道楊柳依依,四望田疇如畫,滿眼禾稼葳蕤。漫談間,不覺已行10華里,到達元遺山的故里韓巖村。

韓巖村北,在蒼松、古柏、丁香、文杏之中,有亭翼然臨于高臺之上,那就是馳名遐邇的“野史亭”。元遺山45歲時,金朝滅亡,文獻淪喪,詩人深感亡國之痛,又恐一代之跡,泯而不傳,便以國史自任。而當時,金國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遺山愿為整理撰述,不料為武安樂夔所阻而止。不得已,遺山構亭于家,名之為“野史亭”,著述其間,夜以繼日。遇有疑慮,則奔走四方,造訪耆舊,寸紙細字,詳為記錄,于是金源君臣遺言往行,累百余萬言,捆束委積,充塞亭中,這便是元遺山近30年,“濕薪煙滿眼,破硯冰生髭”,含辛茹苦、嘔心瀝血寫成的《中州集》《壬辰雜編》等著作。后來,元人修《金史》,多本其說。野史亭也隨之而聞名于天下。

古亭歷元明兩代,早已湮沒,至清代乾隆年間,忻州牧汪古愚重修元墓時,訪野史亭故址,未得其所,便于元墓東側建屋一楹,重題“野史亭”匾額,懸掛其上。又經(jīng)百年,斯亭又漸傾壞,到民國十三年,又在該處筑新亭,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野史亭。在寬綽的院落中,中壘一臺,高約六尺,亭建臺上,作六角攢尖頂,亭壁中央嵌元遺山石刻畫像,左右為詩人手跡6種,因幾經(jīng)翻刻,訛誤頗多。觀其筆法,楷書傳薛舍人、柳少師法度,清挺遒??;行草得米南宮、蘇東坡精髓,蒼老疏宕,難怪清代書法家翁方綱極為寶賞。亭北有大廳3間,叫做“青來軒”,廳壁間嵌滿歷代憑吊詩文。廳和大門兩側各有房數(shù)間,今為韓巖學校作教室用。

徜徉于喬木扶疏、花草交輝的野史亭院,耳聞瑯瑯書聲,更覺幽靜之中充滿了生氣。這和當年詩人“秋兔一寸毫,盡力不易舉。衰遲私自惜,憂畏當誰語”“百年遺稿天留在,抱向空山掩淚看”的悲涼境界形成何等鮮明的對照!詩人倘生今日,那該會有多少瑰麗的詩篇涌現(xiàn)??!忽然清脆的鈴聲,把我從沉思中驚醒,小學生下課了,一個個生動活潑、天真爛漫的學生向我們圍來。問起學生們有關元好問的歷史,不少人能對答如流,有的人還講了些故事和傳說。我問一位小同學:“你會背元好問的詩句嗎?”小姑娘機靈的大眼珠一轉,如數(shù)家珍,一口氣念出好幾首。問起他們的志向,有的人要做科學家,有的人立志繼承元遺山的事業(yè),決心做一個詩人。熱鬧的場面,又使我想起了元好問的兩句詩:“遺山老子未老在,見汝吐焰如長虹?!?/p>

遺山不可作,古冢尚依然。

騷雅雄當代,風流仰后賢。

頹垣低宿草,斷礎沒寒煙。

寂寞墳前月,盈虛自歲年。

(王治詩)

野史亭西,有元氏墓群,四周圍墻培以土墻,門上鐫有“元墓”匾額。公元1257年,68歲的元遺山,卒于獲鹿寓舍,以馬舁之,歸葬韓巖祖塋。元遺山墓,以石甃之,正對大門,墓前有元十九年五月所立三尺墓碑,上書“詩人元遺山之墓”,其碑已斷為兩截,上截狼藉于荒煙蔓草之間。墓前東側有遺山門人郝經(jīng)(郝天挺之孫)所撰“元遺山先生墓志銘”豐碑一通,字雖漫漶,尚可辨讀。其中評介了元遺山的生平事跡和詩文著述,皆中肯翔實,很有參考價值。墓前有享堂3間,為汪古愚重修元墓時所建,并將元氏世系考及墓圖等勒石,嵌諸壁間。享堂前有石翁仲、石羊、石虎各兩件,都是元代雕刻,各具形態(tài),形象生動。

元遺山歸葬之日,四方之士,咸來祭奠,墓前壘土五方,各為一色,張棚于上,畫花為記,所以元墓又稱“五花墳”。今天,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這處文物古跡,為迎接中外的來訪者,正在興工動土,大門和圍墻已經(jīng)重新落成,墓地、碑碣、石雕、享堂也將得到整修。

“百年國事存笥稿,一代才華著典型。”(顧顥詩)墓碑可斷亦可立,詩魂詩作永長存!